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模式构建

2017-04-26 20:12殷玉萍
经济研究导刊 2017年8期
关键词:模式构建核心价值观大学生

殷玉萍

摘 要: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巩固主流意识形态的地位、加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因此,研究了如何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内容层次、拓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载体。

关键词: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模式构建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08-0051-02

伴随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加快,部分大学生价值观扭曲、社会责任感缺失、政治信仰迷茫、诚信意识淡薄等问题也日益凸显。“核心价值观是社会存续的黏合剂,可以调节社会关系、稳定社会经济和政治秩序。”大学生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的重要力量,是民族的希望、国家的未来,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在社会大变革的新形势下,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巩固主流意识形态的地位,加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关注学生从理论、观念向行为、实践的转化结果,如个人品质的养成、政治觉悟的提高、政治信仰的坚定等,既是一个内化整合的过程,又是一个外化践行的过程。建构主义教育理论特别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究、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并要求把合作式学习与研究性学习结合起来。讨论式教学的主体性、探索性、交互性特点很好地体现了建构主义教育理论的基本观点,也符合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基本规律。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是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教学活动,进行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既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科学性的特点,又能使培育有章可循、有规则可依,逐步摆脱效果不佳的状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转化为学生内心的认同和自觉行为,能收到潜移默化的效果,实现从“灌输教育”到“核心价值观树人”的转变。

一、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内容层次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建立在人对自我和他人以及社会的认知的基础上。所以,大学生对理想、信念的认知,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问题的看法和态度,对核心价值观培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认知是对客观事物(自我、他人、社会)的理解和洞察,在个体的价值观中表现为“我是谁”、“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生活的意义”等命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能够通过认知教育有效地进行价值观的澄清。以自我认知为例,自我认知是自己对自身身心的认知。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过程中,要注意自我认知和教育引导的关系,也就是教育过程中主导与主体的关系。教育引导并非强制灌输,正确的教育引导能够有效促进大学生树立自尊心和上进心,提高自我认知能力。因此,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坚持以人为本,尤其面向大学生群体,要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其自我意识的建立和对其认知能力的认可。教育引导是面向社会层面的,而自我认知则是个体层面的,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过程中,面向社会大众主要依靠教育、引导和宣传,而面对个体对象时要将教育引导和自我认知结合起来,两者不可偏废。

外在行为中蕴涵丰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因此,能力教育是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内容的重要途径之一。以大学生领导力教育为例,大学生领导力包括沟通能力、合作能力、决策能力、创新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等。与其相对应的核心价值观为:(1)沟通能力中的价值观——平等、文明、和谐等;(2)合作能力中的价值观——民主、诚信、友善等;(3)决策能力中的价值观——公正、法治等;(4)创新能力中的价值观——自由、敬业等;(5)解决问题能力中的价值观——平等、诚信、友善等。能力维度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就是将内在的认知和價值观“外施于行”。

当前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主要是个人层面的价值观,即“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推及个人能力维度中,集体主义精神及勇于承担的社会责任感体现了个体对团队、社会的忠诚和热爱,是“爱国”的价值观;创业创新能力、善于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了对个体事业充满热情,是“敬业”的价值观;与他人相互信任、诚实守信的处世态度,是“诚信”的价值观;友爱他人、善待自己,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倾听能力,是“友善”的价值观。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结合个人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大学生在实践中潜移默化地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拓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载体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具有许多可以利用的载体。通过将现有资源整合起来,可以生成一个结构多元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体系。除了“两课”和各院系的教育课程负责知识和价值观理论教育,高校还能在管理服务和学生实践范畴拓宽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载体,通过人格教育和能力培养提升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体验,主要体现在人格影响、学生团从以及社会参与这三个载体上。辅导员作为学生工作第一线的工作者,更加要注重核心价值观在自身人格上的体现,发挥其引领作用。首先,辅导员要提升自我素质和能力,作为人格标杆来引领学生对世界的认知。只有当学生意识到“标杆在哪里”、“我现在处于什么样的位置”、“我离理想人格还有多远”时,他们才有信心和动力逐步改善自己。其次,辅导员要帮助提高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掌握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并且充满正能量,由于每个人的外部环境是其他人,他们就可能由内及外地影响他人。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高校教辅人员的影响是一定的,而影响力则可以通过个人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和各方面素质的提升而不断增强,并直接影响大学生思想与行为的变化,因而,人格示范教育有着理论教育无可比拟的作用。高校作为大学生生活与学习的场所,不仅承担了培养人才的功能,依靠教师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还依托行政管理人员以及辅导人员,发挥其管理、服务的功能,进行价值观的传递。因此,我们在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和培育的过程中,要确立系统的观念,结合高校各个部门的特点,做到教育的全员化、全方位、全过程。

(一)以学生团队为载体,寓核心价值观于活动中

不同于传统的以班级、党团为代表的固定学生组织,以共同愿景和目标而结合的学生自治组织以其团队结构的扁平化、成员关系的平等化、组织管理的柔性化和较高的组织内部和谐度获得了大学生的欢迎。

学生团队组织具有较好的组织认同,这是因为学生团队是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自由结合、自由加入和退出的自治组织,成员对组织具有较好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这种认同是成员在态度和行为上对组织表现出的一致性倾向,它能够有效预测组织成员积极的态度和价值观,是组织价值观形成的基础。同时,通过成员相互间的暗示、模仿、感染,形成更为真实和一致的情感、观念和行为,组织内部成员的价值觀与组织的价值观趋于一致,这就给了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形成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学生团队其实也是一个小型的社会。借助学生团队组织所创设的特有的组织环境氛围,能够充分体现个人层面和社会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学生在团队中能够充分享受到“自由”和“平等”,在活动中,每个人都有自由选择的权利以及要求受到平等待遇的权利。其次,学生在做团队决策的时候,决策必须代表集体的根本利益,这就要求决策以公正、公开的方式进行,体现“公正”和“法治”的原则。第三,在团队进行合作的过程中,往往要求学生之间相互关心、互相包容、善于倾听、诚恳互助等,这是团队的凝聚力与和谐度的体现,也是“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隐所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利用学生团队非功利性的特点,让大学生在参与团队活动、参与团队管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内化、认同。

(二)以社会参与为载体,使高校与社会互联互通

虽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属于意识形态范畴,但价值观的培育本质上是一种实践观念。人们通过长期的实践活动逐渐形成自己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并凭此转化为自己的行为。因此,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不仅能够使他们增长人生阅历,更能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于社会服务中,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的培育目标。

参考文献:

[1] 周向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与创新[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11.

[2] 社会热点理论参考编写组.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参考[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7.

[3] 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4] 俞家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5] 戴钢书.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培育质性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责任编辑 柯 黎]

猜你喜欢
模式构建核心价值观大学生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多元化评价体系融入体验式大学英语教学的模式构建
高职院校“2+3”企业化教师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煤企关注大学生员工心理成长的现实意义
网络视域下初中作文教学初探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国产喜剧电影的核心价值背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