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心之作《朗读者》

2017-04-26 09:42刘珂
记者摇篮 2017年4期
关键词:朗读者朗读定位

刘珂

【摘 要】筹备了一年之久的大型文化情感类节目《朗读者》终于同观众见面了。这是中央电视台推出的又一个圈粉无数、好评如潮的节目。媒体评价其为电视节目中的一股“清流”。在当下电视节目市场竞争如此激烈的大环境下,《朗读者》是怎样独辟蹊径,脱颖而出,赢得观众及业内人士赞誉的呢?本文从栏目产生的社会背景,由内容所带来的人生解读与引领以及栏目的制作技巧等方面,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朗读 朗读者 定位 星素结合

时代催生新栏目的产生。阅读是人类的精神需求。每年的4月23日被称为“世界读书日”,设立的目标是推动更多的人去阅读,去写作。每到这一天,世界上一百多个国家都会举办各种各样的庆祝和图书宣传活动,我国也不例外。然而尽管如此,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碎片化阅读已然成为主流,深度阅读日渐式微。主流媒体在阅读氛围和倡导文化价值的职能上就应当负起一定的责任。在这样的社会现实和需求下,文化类节目迎来了自己的发展时机。在娱乐综艺节目充斥荧屏的时候,观众自然会产生新的需求,而《朗读者》等一批优秀的文化节目也就适时而生。

《朗读者》的定位是“高而不冷”。所谓“高”是来自文学品质,而“不冷”靠的是情怀,用真挚的情感让文化更加平易近人。形式上,先让观众充分理解朗读者的内心世界,再体会朗读者演绎所流露的情。第一期节目,六位嘉宾通过主题词“遇见”将人生故事娓娓道来。濮存昕讲述了自己鲜为人知的一段人生经历,他以一篇老舍散文节选《宗月大师》致谢改变自己一生命运的恩人;柳传志忆起高三时因故与成为飞行员的机会失之交臂,父亲当晚对自己说过的话,而后朗读起儿子婚礼上的家信;世界小姐张梓林首度透露自己当选世界小姐的决定性因素,并分享了刘瑜的散文《愿你慢慢长大》;还有无国界医生,还有从鲜花山谷走来的普通夫妇,他们通过朗读鲍勃·迪伦的《答案在风中飘扬》和朱生豪的情诗,让观众感受到了生命的可贵和爱情的力量。而最感人的是许渊冲先生,96岁高龄的老人在说到自己热爱的翻译事业时依然滔滔不绝,说到动情之处依然可以热泪盈眶,每一个眼神中都流淌出智慧的光辉。“生命并不是你活了多少日子,而在于你记住了多少日子”,这句温暖有力的话直抵灵魂。

朗读是传播文字,人是展现生命,《朗读者》则是将值得尊重的生命和值得关注的文字完美结合。用文字抵达情感,帮助观众去理解文字背后蕴含的浓度和价值,感受朗读传达的力量。

《朗读者》通过主创巧妙的设计以及多种电视手段让观众全方位感受文字之美、情感之美、声音之美。

1.嘉宾定位上采用星素结合。《朗读者》没有像其他同类节目那样采用全明星阵容,而是星素结合。名人的传奇,搭配素人的精彩,才是真正的人生百态。在明星嘉宾的身上,挖掘打动人心的细节,例如,“濮瘸子”的绰號,柳传志作为父亲的婚礼演讲,张梓林初为人母的喜悦;几位素人的故事,则让人震撼,令人动容。无国界医生蒋励,在战火纷飞的异国,每天接生40位新生儿。1200亩鲜花山谷是丈夫给妻子的承诺。曾将《诗经》《楚辞》《唐诗》《宋词》《西厢记》《牡丹亭》等中国文学名著翻译成英语、法语,并荣获国际翻译界最高奖项之一“北极光文学翻译奖”的96岁翻译家许渊冲。这些看似平常,实则需要经过主创人员精心地选择,设计却不露痕迹。既让我们感受到大人物的真实,也有小人物的真情;既有高大上的美感,又显露出接地气的风采。

2.根据每位朗读者的特点,主创人员设计了不同的出场方式,有以会客厅访谈的方式出场,比如濮存昕、柳传志、张梓林,他们在主持人的访谈中娓娓道来地展示人生故事。而鲜花夫妇则是直接以朗读的方式出场,一个在旋转楼梯上缓缓走下,一个在舞台一边深情走来,朗诵着朱生豪的情诗,那样地浪漫,正契合了他们的爱情主题。96岁的许渊冲老先生则是自己从观众席中拄着拐棍走上台来,老人家那旺盛的生命力让人敬重,令人叹服。观众致以长时间热烈的掌声,从掌声中我们读懂了老人一生的执着、信仰、顽强和力量。这些看似不经意的细节不仅很好地烘托了每位嘉宾出场时的气氛,还避免了形式雷同,造成观众的审美疲劳。

3.节目的开场和结尾分别邀请了著名钢琴演奏家李云迪和台湾民谣之父胡德夫,胡德夫演绎了他的经典歌曲《匆匆》,“初看春花红,转眼已成冬。韶光逝去无影踪。人生啊,就像一条路,一会儿西,一会儿东。匆匆,匆匆。我们都是赶路人,珍惜光阴莫放松。”余音绕梁,岁月匆匆,在结尾之处,让观众流连,气氛烘托得恰到好处,再一次加深了本期“遇见”这个主题。

4.节目中还有一个走心的设计——朗读亭。朗读亭里有专业的摄录设备。朗读者是来自各行各业、各个年龄段的普通市民,他们可以通过朗读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视频经过整理之后将会出现在节目中,这也是一个拉近与观众距离的方式。

5.一档优质的节目离不开一个优秀的主持人。董卿不仅是这档节目的主持人,还担任了制作人。21年的主持经验,让董卿对于节目的设置、流程烂熟于心,对现场观众情绪的把握、调度也是得心应手。为了更好地显现朗读时的意境,从舞美到灯光,从背景到音效,董卿无不亲力亲为,甚至还为非专业的朗读者们传授了经验。除了主持经验,自带女神光环的董卿还有深厚的自身储备。她曾经说,“假如我几天不读书,我会感觉像一个人几天不洗澡那样难受。”“读书让人学会思考,让人能够沉静下来,享受一种灵魂深处的愉悦。”深厚的知识储备,使董卿面对不同嘉宾能够自信淡然,能够及时挖掘每个嘉宾的亮点。她终于有机会把内心积累多年的表达欲和分享欲全然释放。在这档节目中,董卿得以彻底追寻心之所向,以人文情怀加深节目厚度。从宏观策划到细节呈现,董卿致力于打造的是一档弥漫着文学气息的高品质的电视节目。

《朗读者》虽然获得好评无数,但它并不是一档十全十美的节目。正像栏目的名字那样,“朗读”和“者”是节目的两个组成部分,而由“者”分享给大家的“朗读”环节是其中的重要一环。当然不能要求每一位朗读者都有濮存昕那样的朗读功力,但是,事实是如果朗读者朗读水平欠佳,极易影响观众的收视情绪,从而跳出节目。这也正是节目嘉宾“星素结合”带来的一个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但这一点并不影响《朗读者》成为一档优质的节目。它精心的设计、贴近生活的亲切感和打动人心的真情实意以及节奏感的把握,让我们感受到了这是中央电视台奉献给观众的一档走心之作。

(作者单位:沈阳广播电视台)

猜你喜欢
朗读者朗读定位
《导航定位与授时》征稿简则
Smartrail4.0定位和控制
找准定位 砥砺前行
一封关于《朗读者》的信
构建校园英语文化,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以“读”为桥 走进文言文的天地
小学语文教学的新步伐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
青年择业要有准确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