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积极心理学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探究

2017-04-26 14:02李筱君
教育界·下旬 2017年2期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思想政治教育高校

李筱君

【摘要】积极心理学提倡着眼于人身上具有的积极能量,致力于研究如何获取美好有价值的人生。其中蕴含的积极思想和人本主义,对我国高校思政工作的有效开展有极大的借鉴和指导作用。文章通过运用积极心理学理论,试图把更多积极、正面的元素引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从而更加有效地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一、积极心理学的基本思想

积极心理学倡导价值取向的积极性,主张挖掘人们的正面能量和潜力,探索人生的美好意义。它丰富和拓展了心理学研究的内容,调整和修正了传统心理学偏重研究消极心理的价值取向,强调了其具有的助人价值和追寻美好生活的功能。该理论主要研究了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积极情绪感受,探索和讨论了幸福、快乐、希望等积极情感因素影响;二是积极发掘人格特质, 进而激发人类正向心理力量;三是积极组织系统,致力于构建能够实现美好生活的积极组织系统,如社会、学校、家庭等。

二、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传统的思想教育方式与当今社会发展进程不相匹配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僵化、被动,往往是问题出现时才进行批评教育,重“解决”轻“疏堵”,没有针对新时期大学生的心理特性展开有针对性的工作,教育效果往往不如预期,忽略了学生的心理诉求和情感需要。

(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传统单一,缺乏灵活性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以高校辅导员为主,“辅少生多、力不从心”现象普遍,在平时的工作中注重宣传和批评教育,容易导致辅导员在工作开展中缺少缜密的计划和安排,在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随意性和分散性较为突出,因而难以主动发挥育人功能,挖掘学生拥有的积极特质,以促进学生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三、积极心理学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共通之处

(一)研究对象相同

两者的研究对象都是“人”,都是来自不同家庭背景,拥有不同人格特质,具有千差万别的个体,这是积极心理学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上的应用基础。

(二)终极目标一致

两者的终极目标一致,都是“育人”,即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实现个人的幸福人生,获得美好生活。这为积极心理学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的应用提供了无限可能。

四、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调查——以厦门某高校为例

为了了解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况,笔者设计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情况调查问卷,随机对厦门某高校10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抽样调查,得到有效问卷93份,回收有效率为93%。本次问卷调查的对象涵盖文理工科,跨年级,性别比例相对均衡,专业、年级的人数比例也相对合理。

笔者共设计了8道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及学生个体主观感受的选择题,1道开放式问答题。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具有消极特征,高校辅导员习惯于关注学生的缺点,被动处理问题,具体分析如下。

1.在第1-2题的作答中,有55.91%的学生认为老师与其交谈时基本都是围绕其思想、行为方面的问题,仅有33.98%的学生认为老师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涉及了他们的优点和长处;有49.46%的学生认为老师通常采取批评、责备的方式教育学生,仅有25.8%的学生认为在自己存在思想、行为问题时,老师会在教育过程中表示理解和支持。

2.在第3-5题的作答中,选择“抵触排斥批评教育”“对于老师否定产生自我怀疑”和“接受负面评价后感觉自身的优势也受了抑制”的比例分别为46.2%、77.4%、69.89%。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并不喜欢批评教育这种教育方式,其并没有取得良好的正面效果。

3.在第6-8题的作答中,我们发现几乎大部分学生都选择了“关注优点长处”“采取鼓励、支持”“希望”这几个选项,比例分别为83.87%、79.57%和92.47%。这反映了大学生更希望外界给予自身肯定,并且他们认为鼓励、支持、期望可以促使他们变得更好。

五、活用积极心理学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探究

(一)转变僵化工作方法,促使学生拥有积极情绪感受

大学生受到人际交往、学业成绩、情感因素、就业压力等多方面影响,处于思想问题高发期。而辅导员的工作琐碎繁杂,导致其无法保证有充分的时间、精力深入地去了解每一名学生,往往在学生出现明显问题或不当行为时,才着手去解决。这会使学生被辅导员“约谈”时,引发抵触、反感的消极情绪,觉得辅导员总是在说教,不愿将真实的想法和感受告知,使得思政工作流于形式,对学生的影响力较弱。

因此,要把学生工作做好,就必须要转换僵化的工作方法,改变以往以批评为主的教育方式,重点关注学生的心理诉求和情感需要。在工作过程中,辅导员要增强自身的亲和力,做学生信赖的知心朋友,和学生分享点滴,促使学生拥有积极的情绪体验。这不仅可以和学生建立良好的互动友好关系,也有利于进一步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传播正能量。当形成一个积极的心理暗示后,学生会下意识地往好的方向去努力,并在这个过程中主动地修正自身的问题和不足,形成良性的自我完善机制。

(二)培养积极思想行为模式,引导学生发掘积极人格特质

积极心理学理论构建了一个完整的积极人格特质系统,具体如下表:

每一人性格中都会包含一些人格优势,学习和借鉴积极心理学理论中有关积极人格特质的内容,在日常生活里养成观察发现每名学生身上积极人格特质的习惯,有利于我们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到学生的内心去。

1.主动发现和赞美学生拥有的积极特质

辅导员应该以一种积极正面的态度,对学生始终充满包容、信任,运用积极心理学理念,重新审视学生工作,将重心放在培养学生的积极体验、积极品质和积极行为上,由被动处理学生的问题转变为主动挖掘学生的优势和潜能,尤其是当学生做错事时,仍要以正面的态度、发展的眼光去看待他们,不要只是教育与批评,而是要引导和帮助他们发现自己身上的优点,正面传达自己对他们的信心和期待。如同皮格马利翁效应所主张的观点:持续地传达赞扬和肯定给一个人,令他感受到来自你的期望,会使他产生一个积极的心理暗示,从而促使他取得出乎意料的巨大进步。

作为一名奋战在学生工作第一线的高校辅导员,通過近几年思想政治工作的经验和学生的反馈交流,我发现对学生不经意间的赞美和评价会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心理暗示,起到显著的正向激励作用,不仅可以使其继续保持和发挥优势,更能促使其不断地自我修正,达到“小投入,大回报”。

2.培养和锻炼学生养成积极的人格特质

积极心理学认为每一个人都存在独属于自己的积极人格特质,它们一部分已经展现了出来,而有一些则还未显露,隐藏在深处,需要我们不断地去挖掘和培养才可以发现。

作为一名高校辅导员,不能在学生遇到问题时才去解决问题,应该从源头上预防问题的发生。要保证从繁杂的事务中解脱出来走近学生,利用教育资源去培养大学生的兴趣爱好,使其在从事自己钟爱的事情中发挥积极的人格特质,引导大学生逐渐养成“四自”(自我发掘、自我培养、自我成长、自我完善)能力,使其受益一生。

(三)社会各界发挥联动作用,构建积极组织系统

积极心理学认为积极组织系统会促使人们拥有优良的人格品质和思想品德,帮助他们更好地健康成长和自我实现。来自学校、家庭、社会的鼓励、支持、期望等因素,与个体积极人格特质的形成高度相关。因此,加强社会各界的联动,尤其是来自家庭和社会方面的影响至关重要。

1.从学校层面来看,学校对学生的价值观、思想行为具有直接、长远的影响。当前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思想在高校中颇为普遍,大学越来越像职业培训机构,单方面重视学生技能培养而忽视价值追求。高校应努力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一方面,加强对校园基建的投入和校园周边硬软环境的管理,增强学生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另一方面,加强校园人文环境的建设。例如,在校内举办文化集市、文化舞台,设计不同的主题活动月,开展多样化的文化活动。高校教师、辅导员也需展现其对人本思想的重视和时代精神的追求,重视对学生精神的引导。

2.从家庭层面来看,积极心理学认为人的幸福感和快乐感大部分来自家庭,在积极和谐的家庭环境中成长发展的人,会拥有相对成熟健全的心智,更容易吸收新观念,适应外界变化。父母应树立积极的家庭教育观念,营造和谐友爱的家庭氛围,采取平等的方式进行沟通交流,培养其自信心和乐观的人生态度,挖掘其积极的人格特质。

3.从社会层面来看,政府致力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国梦”的提出更是向社会注入了积极、正面的能量,使得作为祖国未来建设者的大学生产生了积极情绪体验,增强了对国家未来发展的希望和信心。但需注意新媒体对大学生身心的影响,加强网络监督和管理,以传播理性、积极、正面的价值观为使命,避免出现主观煽动性、偏激性字眼,引发大学生负面消极的情绪。营造积极向上的社会环境对大学生积极人格的养成必会起到潜移默化的正面影响。

综上所述,将积极心理学的思想引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以“育人”为目标,以“积极”为指导,主动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化堵为疏,改变以往僵化的工作方式,学校、家庭、社会共同营造积极环境,科学合理分担教育责任,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组织系统的整体功能。

【参考文献】

[1] [美] 克里斯托弗·彼得森.积极心理学[M].徐红译.北京:群言出版社,2010.

[2] [美] 塞利格曼.真实的幸福[M].洪兰译.沈阳:万卷出版公司,2010.

[3][美] 埃伦·兰格.积极心理学的力量[M].王佳艺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积极心理学思想政治教育高校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