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风筝的人》的生态社会思想

2017-04-26 15:31林亚丽
青年文学家 2016年36期
关键词:追风筝的人

摘 要:美籍阿富汗裔作家卡勒德·胡塞尼的小说《追风筝的人》以阿富汗近代悲剧为背景展现了一个人的心灵成长史。本文从社会生态学的研究视角,揭露20世纪阿富汗社会中的战争、种族迫害和性别歧视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探讨作家反对破坏自然,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反对种族迫害,主张种族和解,反对性别歧视,主张男女平等的生态社会思想。

关键词:卡勒德·胡塞尼;《追风筝的人》;社会生态学

作者简介:林亚丽(1990-),女,汉族,河南省商丘市人,硕士,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36--01

《追风筝的人》是美籍阿富汗裔作家卡勒德·胡塞尼的处女作,也是第一部由阿富汗裔作家创作的英文小说。该小说于2003年发表并连续两年位列《纽约时报》畅销书榜首。该小说植根于当时的历史背景表达了对战争的控诉、对种族歧视和性别歧视的批判。笔者认为,从社会生态学的角度审视该作品,可以发现卡勒德·胡赛尼从人道主义社会生态关怀出发,深刻揭露了20世纪阿富汗社会中的战争、种族迫害、和性别歧视压迫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表达了作者反对破坏自然,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反对种族迫害,主张种族和解,反对性别歧视,主张男女平等的深刻的人文关怀。

一、反对破坏自然环境,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生态文学在自然与人的关系反对人类中心主义,主张人与自然以及万物的和谐相处。小说开头讲述了战前主人公阿米尔的童年,自然给人们带来了无限欢乐。阿米尔和哈桑在院子里交错的树木中彼此追逐,玩捉迷藏,玩警察与强盗,玩牛仔和印第安人,折磨昆虫……这带给他们无与伦比的快乐。放学后哈桑和阿米尔会在父亲的房子北边那座山上奔走嬉闹,彼此追逐,会在每周五和爸爸一起去喀尔卡湖度假。可是经过长期的战乱,阿富汗已然不是阿米尔童年记忆中的天堂了,美丽的阿富汗再也不像以前能给人们带来无限的快乐。

社会生态学认为生态问题的根源是来自社会问题和社会文化,笔者认为小说中的生态问题是由阿富汗中的社会问题造成的。小说中,阿富汗不同的民族之间存在着严重的冲突,男女之间不平等,宗教问题,这些人与人之间的问题能够引起人对自然的态度。社会生态学家布克钦指出,人类对自然的征服所带来的生态危机,根源于人类之间的相互征服(王诺,66)。

二、反对种族歧视,主张种族平等

小说中的贵族都是普什图人,如阿米尔的父親,拉辛汗等;而哈拉扎人则大多是文盲,仆人。虽然阿米尔和哈桑经常一起玩,但他从来没把哈桑当成朋友,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他们属于不同的派别和种族。阿米尔不仅取笑哈桑,而在看到哈桑被性侵时却跑开了。他跑开的真正原因是因为阿米尔觉得牺牲一个哈扎拉人来换回爸爸的爱是值得的。另外一方面,阿里和哈桑也深受这种阶层等级的秩序影响,接受了他们仿佛是与生俱来的下等地位(曾万泉,尚晓进260)。哈桑面对故意挑衅的阿塞夫,说道:“请让我们走,少爷”(42)。哈桑认为自己处在卑贱的位置而把阿米尔和阿塞夫置于高高的位置。面对阿塞夫的暴行,他选择牺牲自己来满足阿米尔的愿望;面对阿米尔的栽赃,他和阿里选择了承受和出走,以保全自私的少爷;在塔里班统治时期,放弃自己相对安全和稳定的生活,毅然返回喀布尔,为阿米尔家守护院子,并拒绝住进主人的房间,最终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在成年后给阿米尔的信中,仍然称呼其为“少爷”。从整部小说来看,哈桑和阿里丝毫没有表现出对不平等现实的反抗意识,也没有试图改变自己的处境。

三、反对性别歧视,主张男女平等

在阿富汗,阿富汗妇女一直受到不平的待遇,活在男性的统治下。在《追风筝的人》中父权制,家长制分外明显,尤其在小说后部分描写阿米尔的岳母的婚姻生活。阿米尔的岳母雅米拉在喀布尔曾一度因为美妙的歌喉而闻名。塔赫里将军很喜欢听歌,但他不允许妻子雅米拉在公共场合唱歌。雅米拉只能在家照顾老公,孩子和在花园里劳动。家庭被看成是女性最合适的空间,其余的都是属于男性的公共空间。可见,小说中的性别空间的明确划分本身就是一种男性中心主义的表现(陈振娇111)。除了在性别空间上体现了男权制,男权制还体现在阿富汗的风俗和价值观念。在婚姻方面,男性总是处于有利的地位。小说中阿米尔追求索拉雅时,索拉雅的母亲雅米拉带着讨好的微笑热情地招待阿米尔。雅米拉之所以对待阿米尔如此热情,一方面是因为索拉雅曾跟别的男人私奔过,雅米拉担心女儿很难嫁出去,但更多的是因为阿米尔“赢得了那场决定我性别的基因博彩”(144)。阿米尔在结婚前可以向父亲询问仪式上女方的信息,但未出嫁的索拉雅却不能主动向父亲打听男方的任何信息。在婚礼之夜,雅米拉和她的朋友忙着帮忙,但在誓约仪式上却不能围着桌子和大家坐在一块,桌子上唯一的女子便是新娘索拉雅。重要时刻女性的不在场不仅是对女性的不尊重,也是对女性的轻视。

四、结语

胡塞尼在小说《追风筝的人》反对破坏自然,种族歧视和性别歧视,主张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不同种族间的平等,男女平等,共建相互尊重和谐的社会。同时胡塞尼认为世界应该是充满爱,爱使人们超越自身局限的力量,爱使人们做出自我牺牲,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人人平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健康的社会生态模式。

参考文献:

[1]陈振娇:《论澳大利亚〈公报〉的性别取向》,《外国文学评论》2014年第1期,第107-120页。

[2]卡勒德·胡塞尼:《追风筝的人》,李继红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3]李敏:《阿富汗哈扎拉人的历史与现状:从边缘走向中心》,《印度洋经济体研究》2014年5期,第 109-121页。

[4]尚必武,刘爱萍:《卡德勒·胡塞尼访谈录》,《外国文学动态》2007年第5期,第9-11页。

[5]王诺:《欧美生态文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猜你喜欢
追风筝的人
《追风筝的人》:一本畅销书的十年
归化与异化策略在《追风筝的人》汉译本中的应用
从巴赫金“对话理论”初探《追风筝的人》
评《追风筝的人》中哈桑的悲剧人生
《追风筝的人》主人公阿米尔情感救赎的意义分析
论《追风筝的人》中的友情与救赎
《追风筝的人》中体现出的双重背叛与救赎
命运轮回转动
《追风筝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