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育人研究

2017-04-26 21:46李亚青
青春岁月 2016年23期
关键词:基础互联网+互联网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和思想性,较强的理论性和系统性,以及突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是不断发展、改革而充满活力的课程,这就需要“基础”课教师紧跟时代潮流,巧妙运用“互联网+”思维,树立创新育人教育理念,创新教学设计,用创新教学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运用多种网络载体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借助多种教學手段提升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搭建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创新育人平台”。

【关键词】“互联网+”;“基础”课;创新育人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的必修课,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体现了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要求。该课程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和思想性较强的理论性和系统性,以及突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因其不断发展、改革因而充满活力,这就需要“基础”课教师紧跟时代潮流,树立“互联网+”思维,借助“互联网+”载体,推动“基础”课创新育人,帮助大学生打开创新的心门,使他们的创新意识得以建立,创新思维能够觉醒,创新素质得到提升,创新能力有所提高,创新习惯开始萌芽。用创新教学、创新思维、创新方法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他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能力,使得大学生在学习生活和社会时间总能够运用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不断提高自我修养。

一、“互联网+”教育教学大势所趋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教育正悄悄地发生着量变到质变的革命。互联网不仅打破地理边界、生活边界、学习边界,更重要的是改变着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着师生的成长方式。同时专家们也清醒地看到,在顺应互联网潮流开展信息化教育的同时不能忽略教育的关键和根本。“互联网+”教育,教育应该是核心,“+”就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就是新的技术以及新技术下的思维方式、教学方式的深度融合。互联网只是技术和辅助手段,教师依然是教学的关键,育人才是教育的根本,互联网只是工具、纽带、手段、方法。用“互联网+”思维和大数据技术融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资源,以“学生为中心”,建立最广泛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网上网下生态连接,这将成为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的必然趋势。同时,必将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更符合学生的兴趣和特点,更尊重学生的成长规律,更利于他们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因此,“互联网+”时代,教育的根本并没有发生改变,改变的是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机制和教学评价。因此,在“互联网”与教育“亲密接触”的当下,保持一份冷静,科学运用互联网环境和“互联网+思”维,牢记教育的本质,牢记大学育人的使命,发挥好“互联网+”连接、创新、融合的功能和作用,丰富内容、拓展形式、参与过程、创新方法、有效机制和数据评价,才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

二、“互联网+”思维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育人思维不谋而合

对于中国的发展而言,“互联网+”,加的是创新驱动发展方式,加的是实体经济新的创新力和新的生产力,加的是现代商业模式创新,加的是生产流程再造和价值链重组。而对于“互联网+”教育来说,“互联网+”,加的是创新育人的教学理念,加的是与时代同步的教育艺术和方法,加的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核心,加的是丰富多彩的网络课堂,加的是陶冶情操的教育环境,加的是不断革新的教育流程,加的是科学教育链形成的创新教育网。它引起了教育理念、教育环境、教育技术、教育流程、教育价值链的方方面面的变革。

1、创新育人教育理念

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是思想政治学科教学活动的最基本因素,也是教学活动中最核心的关系。“创新育人”是育人理念、方式、是手段,“育创新人”是育人目标、要求、归宿,创新育人无非是创新型教师借助创新平台利用创新环境和工具育创新型学生,因此创新型教师是创新育人的关键。

国以人立,教以人兴,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习近平指出:“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承担着让每个孩子健康成长、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任。”更重要的是,教师是创新育人火炬手。教育信息化时代,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励学生做改革创新的实践者,已成为这一时代教师的光荣使命。在“互联网+”条件下,知识更新速度日益加快,教与学随时都可能发生转变,教师和学生的界限也不再泾渭分明。教师要想培养出真正的创新型人才,教师首先自己必须先学会创新学习和创新教学,转变育人理念,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全面学习、合作学习、创新学习和全时空学习,让自己和学生成为学习的伙伴和引导者。

面对波澜壮阔的改革大潮,要想创新育人,教师先要创新化己。通过大量中外文相关资料阅读强化教育创新意识、通过对外学习交流拓宽教师创新视野、通过创新教学实践累积教育方法和技术创新、通过课题研究提高科研创新能力,在这个过程中,通过方方面面的努力,创新意识、创新视野、创新方法、创新科研、创新实践“五位一体”,不断推进教育理念、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自觉做改革创新的“火炬手”,为创新育人打下良好的基础。习近平指出:“牢固树立改革创新意识,踊跃投身教育创新实践,为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做出贡献”。创新人才要靠学校教育来培养,这就要求当代教师必须具备创新的品质,牢固树立改革创新意识,让改革创新成为一种自觉的思维理念、行为方式和目标追求,为创新育人做出贡献。

2、基于学生成长需求的跨界融合教育

大数据正由技术热词变成一股社会浪潮,影响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大数据的信息性、预测性、相关性、参与性、创新性等特征对传统的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与强烈冲击,也对一堂好课有了更高的要求。关于一堂好课尽管学术界、大师、专家、教师和学生的价值标准不尽相同、各有其辞,但也能达成一些共识。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一堂好课应该是学生想学、爱学、善学、乐学的课堂,其标准由以下四个方面构成:是基于学生健康成长需求的课堂,是对学生具有吸引力令学生真心喜爱的魅力课堂,是尊重学生、了解学生、调动学生、开发学生令学生终生受益的高效课堂,是集知识传授、素质培养、能力锻炼、智慧开发于一身触动学生心灵令学生难以忘记的精彩课堂。即一堂好课=魅力课堂+高效课堂+精彩课堂。

课堂是教师教书(传道、授业、解惑)的课堂,更是学生求知(知识、能力、素质)提升的课堂,教师的爱教、善教、乐教是为了学生的爱学、善学、乐学,因此其一堂好课必须坚持以育人为本,其核心应“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教学内容设计要从学生的特点和需要出发,既尊重学生基础层次的基本需求:心理需求、情操需求和知识需求,更要着眼于学生的深层次的成长需求:能力需求、素质需求和发展需求。因此一堂好课的基础是充分了解了学生的学习情况、心理状态、能力现状和成长需求,而大数据的数据分析和数据挖掘恰好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全方位需求,教学做到有的放矢,“互联网+”能够做到将学生受到的历史教育和现实需要有效地契合在一起,还能做到跨界联合形成教育联盟。

三、“互联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育人教学设计

1、分析学生六大成长需求,开发学生成长需要的育人课堂

课堂是教师教书(传道、授业、解惑)的课堂,更是学生求知(知识、能力、素质)提升的课堂,教师的爱教、善教、乐教是为了学生的爱学、善学、乐学,因此其一堂好课必须坚持以育人为本,其核心应“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教学内容设计要从学生的特点和需要出发,既尊重学生基础层次的基本需求:心理需求、情操需求和知识需求,更要着眼于学生的深层次的成长需求:能力需求、素质需求和发展需求。

2、深度挖掘学生关注点,打造学生真心喜爱的魅力课堂

魅力课堂的关键在于魅力教师,教师首先要爱岗敬业、潜心育人,能够在备师德、备学生、备学识、备教材、备教案、备课件六个方面倍下功夫。

除此之外,还要形成多方合力。首先,建立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双导师制”和学生学长“导师制”,学生一入学就有专门的老师和学长指导其学习和生活,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其次,合理借用新媒体手段增加课堂的新元素如图片、图表、图形、视频、动漫、动画吸引学生注意力,同时改进授课方式,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多增加课堂互动环节,鼓励学生互助合作学习,建立帮扶合作创新小组,一方面小组成员可以互相提醒、互相监督,另外一方面同学们还可以互助合作学习,在互相帮助中、合作中提高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再次变革考核方式,严把“出口关”,多增加随堂测验的环节,帮助学生养成连贯学习的习惯。

3、创新教学设计,形成终生受益的高效课堂

常有这样的情况发生,教师讲的内容学生课上特别爱听,课堂极具魅力,但是一段时间之后,或者结课了、学生毕业了、参加工作了之后,学生逐渐认识到当初极具魅力的老师仅仅是个热闹的老师,课堂仅仅是个轻松快乐的课堂,只能娱一时而不能益一世。课堂要有吸引力,这样才能留住学生的身,而真正的好课不仅要留身,更要入眼、入耳、入脑、入心,还要能够引导学生在人生的漫长实践中自觉的去实践课堂讲授的基本原理。一堂好课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能力的提升、技术的培养,更加重要的是人生的启发。能够针对大学生成长过程中面临的各种问题,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大学生在以后的几十年人生实践中自觉养成、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在实践中转化成个人核心价值观,创造有价值的人生,成长为对社会有用的“四有”人才。

4、三大课堂联动,共筑精彩课堂

借助“互联网+”通过超星泛雅课程学习平台和手机APP形成传统课堂、实践课堂和网络课堂(微课堂、翻转课堂、动漫课堂、微信课堂)的联动育人机制,打造“三位一体”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育人”模式。开发传统课堂的“传道”功能即:知识的傳授,开通实践课堂的“授业”功能即:能力的培养,开动网络课堂的“解惑”功能即—素质的提高。三大课堂“三位一体”,共同实现“传道、授业、解惑”,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升、智慧开发”渗透其中,帮助学生健康成长,启发学生人生智慧,提升学生创新能力。

该论文系“2015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2015030323

【参考文献】

[1] 吴潜涛, 武东升.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重点难点解析[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6.

[2] 豆俊杰, 王 强. “互联网+教育”:冰火两重天[N]. 中国教育报, 2015.

[3] 本书编写组.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5修订版)[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5.

[4] 李亚青, 等. “互联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教育研究[M]. 北京: 知识产权出版社, 2016.

【作者简介】

李亚青(1975—),女,硕士研究生学历,河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基础互联网+互联网
夯实基础,举一反三
夯实基础,举一反三
最憨厚笔记 夯实基础就是要一步一个脚印
拨乱反正 夯实基础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