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腹法治疗糖尿病的临床效果分析

2017-04-27 09:16张后振王京良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电子版) 2017年7期
关键词:糖化血糖病人

张后振,王京良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医医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0)

振腹法治疗糖尿病的临床效果分析

张后振,王京良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医医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0)

目的 探讨振腹法治疗糖尿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接收在我院的糖尿病患者一共有56例,对56例患者采取振腹法进行治疗,对其治疗效果给予分析研究。结果 治疗之前,患者的FPG水平为(7.58±1.27)mmol/L,2 hPG水平为(12.52±1.83)mmol/L,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为(7.62±1.25)%,治疗以后,患者的FPG水平为(6.47±0.82)mmol/L,2 hPG水平为(9.75±1.63)mmol/L,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为(6.65±0.96)%,临床治疗前后患者的FPG(空腹血糖)、2 hPG(餐后2 h血糖)以及HbAlc(糖化血红蛋白)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糖尿病采取振腹法进行治疗,可以使病人的血糖水平明显降低,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振腹法;糖尿病;临床效果

糖尿病在临床当中属于一种慢性代谢功能紊乱综合征,其临床特点主要为血糖值较高,随着病情的进一步发展,持续性高血糖状态也许会增加机体的相关疾病以及部分相关并发症的危险率,如,视网膜病变、肾病以及神经病变等,致残、致死率相对比较高,对患者的健康生活质量带来巨大影响[1]。本研究主要对振腹法在糖尿病治疗中的效果进行分析,以进一步促进振腹法的临床应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0月~2016年10月在我院接收的糖尿病患者一共有56例,当中男40例,女16例。年龄在31~80岁,平均为(62.5±6.3)岁。

1.2 方法

振腹法的整个临床操作分为背部操作以及腹部操作,以振腹操作作为中心,然而其相关手法也相对比较多,同时根据不同的类型,每一种辅助手法的侧重点,其比例也存在差异。一旦完全采取整套疗法来治疗糖尿病,难以表明当中哪个手法对病人的血糖水平干预发生最为根本的影响,所以,本文采取振腹治疗当中的的患者给予统一治疗时间、部位以及操作流程。

病人采取仰卧体位,临床医师在病人的右侧,右手掌虚放置在患者的腹部,主治医师以劳宫穴对应病人的神阙穴,掌根相对应病人的关元穴,中指放置在病人任脉之上,食指以及无名指放置在病人双侧肾经,拇指以及小指放置在病人的两侧胃经。临床操作过程当中以腕关节为轴行屈伸运动,进而形成治疗部位皮下的震动,震动频率控制在400~600次/min[2]。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病人治疗之前和以后的FPG(空腹血糖)、2 hPG(餐后2 h血糖)以及糖化血红蛋白。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中搜集所得的所有数据资料均应用SPSS 2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相关计量资料均应用“±s”表示,两组间比较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采用x2检验进行组间比较。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治疗之前,患者的FPG水平为(7.58±1.27)mmol/L,2 hPG水平为(12.52±1.83)mmol/L,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为(7.62±1.25)%,治疗以后,患者的FPG水平为(6.47±0.82)mmol/L,2 hPG水平为(9.75±1.63)mmol/L,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为(6.65±0.96)%,临床治疗前后患者的FPG(空腹血糖)、2 hPG(餐后2 h血糖)以及HbAlc(糖化血红蛋白)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对比两组病人治疗之前和以后血糖水平情况对比(±s)

表1 对比两组病人治疗之前和以后血糖水平情况对比(±s)

注:b:与对照组相比,P<0.05

时间 例数 空腹血糖 餐后2 h血糖 糖化血红蛋白治疗之前 56 7.58±1.27 12.52±1.83 7.62±1.25治疗以后 56 6.47±0.82b9.75±1.63b6.65±0.96b

3 讨 论

DM(糖尿病)在临床当中属于一种常见的疾病,WHO将其当做十大疑难病之一。虽然目前对糖尿病的发病机制尚没有完全明确,然而在中医药在改善胰岛素抵抗、改善胰岛细胞功能、延缓相关并发症以及提高病人生活方面已经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在我国中医治疗当中的振腹法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创建出来的,结合腹部以及背部等相关操作手法的一种中医治疗方法。根据研究表明,在腹部应用振法被称之为“振腹法”,能够治疗因为内分泌功能失调造成的各种病灶,临床当中可以根据操作者所接触到的部位不同分为“掌振法”以及“指振法”,其中“振腹疗法”在临床当中的适用性较强,同时治疗效果显著。对糖尿病采取振腹发进行治疗,可以使患者的血糖水平明显提高,同时使糖化血红蛋白明显降低。本文结果显示,治疗之前,患者的FPG水平为(7.58±1.27)mmol/L,2 hPG水平为(12.52±1.83)mmol/L,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为(7.62±1.25)%,治疗以后,患者的FPG水平为(6.47±0.82)mmol/L,2 hPG水平为(9.75±1.63)mmol/L,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为(6.65±0.96)%,临床治疗前后患者的FPG(空腹血糖)、2 hPG(餐后2 h血糖)以及HbAlc(糖化血红蛋白)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上述相关实践研究结果相一致。

综上所述,糖尿病采取振腹法进行治疗,可以使病人的血糖水平明显降低,在临床当中得以广泛应用。

[1] 王 东,李敬林,姜良铎.从”脾虚致消”建立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大鼠模型[J].中华中医药学,2014.25(12):2538-2540.

[2] 徐进华,堪剑飞,马雅玲,等.2型糖尿病患者中医辨证分型与垂体一肾上腺轴激素的关系研究[J].放射免疫学杂志,2014,13(3): 141-142.

本文编辑:李 豆

R587.1

B

ISSN.2095-8242.2017.07.1221.01

猜你喜欢
糖化血糖病人
细嚼慢咽,对减肥和控血糖有用么
一吃饺子血糖就飙升,怎么办?
谁是病人
新型糖化醪过滤工艺
妊娠期血糖问题:轻视我后果严重!
病人膏育
甜酒曲发酵制备花生粕糖化液的研究
糖化血红蛋白测定在非糖尿病冠心病中的意义
我帮病人“走后门”
医生,你怎样面对生命垂危的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