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虚无之系 造化之根

2017-04-30 13:13刘正农
通信产业报 2017年10期
关键词:物化物质人类

刘正农

信息社会,最典型的特征就是信息不断显性化、可视化,让人真真切切感受到它的存在与力量。信息已然成为一种资源,成为人们竞相挖掘的宝藏。最近,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十二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推进公共信息资源开放的若干意见》,指出要加强规划布局,强化信息资源深度整合,促进信息惠民,发挥数据大国、大市场优势,促进信息资源规模化创新应用,着力推进重点领域公共信息资源开放,释放经济价值和社会效应。虽然公共信息只是极小部分,但也充分说明,信息问题已经摆上战略层面。信息驰而不息,承载着人类无尽的遐想。到底什么是信息,需要探个究竟。

定义信息

信息一词在我国至少存在了1200年。唐武宗时期,著名女诗人鱼玄机《闺怨》诗:春去秋来相思在,秋去春来信息稀。南唐李中《暮春怀故人》诗:梦断美人沉信息,目穿长路倚楼台。似乎古人对信息的理解更抽象更透彻。更早一些还有“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和“梁红玉击鼓战金山”的典故,这里的“烽火”与“鼓声”相当于今天的信息通信,只不过那时信息的载体是火光,而现在是光纤而已。其实,早期人类刻在石头上的象形字是信息,猿人驱赶野兽的声音也是信息。信息不因人为而存在,宇宙信息、自然信息、人类信息所区别的只是表现方式不同而已。

《中国大百科全书》(1993年)解释,信息泛指一切事物运动的状态和运动的方式,包括事物内部结构的状态和方式及外部联系的状态和方式;从认识论意义上说,信息是关于事物运行状态和运动方式的反映。这个定义把信息作为物质属性,值得商榷。美国数字家申农在《通讯的数学理论》中指出:信息是用来消除随机不定性的东西。在他看来,信息只是一个物理量,不涉及内容。控制论的主要创始人維纳则认为,信息就是我们适应外部世界,并把这种适应反作用于外部世界的过程中,同外部世界进行交换的内容的名称。虽然突出了内容交互,但只是适用于“我们”。此外,还有不少从使用性、技术性出发的语焉不详的定义,更无法概括全貌。

倒是维纳的另一句话发人深思:信息就是信息,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毕竟什么是信息,以自己为介质进行解释总是不会错的,这是偷懒的解答。信息之所以难以定义,是因为信息是一个顶级的包罗万象的词汇。

简单讲,信息就是物质(相互作用)的反映。这里的反映不是一般物质的属性、呈现或状态,而是物质双方相互作用(感知)时此方对彼方的态度,也是下一个感知的基础,可以理解为信息就是物质的“意识”。这里的相互作用既包括了物质内部的作用,也包括了物质外部的作用。这个定义明确了信息是物质以外的东西,涵盖了所有的信息现象,不单是人类创造的信息,还有宇宙信息、自然信息,物质内部和外部的信息。

信息与物质

信息是物质反映的总和,反映总是运动的、及时的,而不是静止的、不变的,就像毛毛虫遇到食物会选择吞食,蚂蚁遇到热源会选择躲避一样。感知是信息的高级形态,拥有自组织的“代码”系统,一个代码包含了丰富的约定。

信息没有质量、没有形态、没有力,以物质为载体,宣示自己的存在。比如文字、声音、图像、核苷酸、神经元等都是不同样式的载体,其本身并不是信息,只是承载着“反映”的东西。就像一本书,当它没有被阅读时,就是纸张的堆叠。打开了书本,心不在焉,信息同样没有实现转化。哪怕阅读了,但是与作者的原意相左或不全面,也同样没有达到真正信息的转化,可见信息的准确转化十分不易。常言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先哲们的思想结晶,在变成文字时,很多信息就丢失了,读者阅读时又会丢失一部分,最后能理解几分,就看造化了。佛学提倡修行顿悟,追求的正是信息的对接。只有达到对称反映,信息才完成了真正意义上的旅行。

信息定义物质,这是信息的主宰性决定的。构成物质联系的是各种各样的作用力(电磁力、弱力、强力、引力),作用力撮合形成的支配运动变化的一致性的反映就是信息,也可以叫撮合态。最简单的反映,可以理解为:是或否、对或错等等,人类巧妙地把它们归纳为0或1的指令,并且很吻合地创建了计算机系统。正如两个人的相处是由态度(反映)决定那样,“反映”支撑着物质状态的持有和变化。假定存在“弦”(M理论),这些选择性反映可能构成了弦的偏好,即决定了初物的生成。这样的撮合,并没有规律可言。规律不是先天的,只是事物有条件的一致性的反映,一旦条件变化,规律也就失效了。比如三角形的三个角相加等于180度,但是如果在一个球面上,这个规律就不成立了。20世纪的两大支柱:量子力学和广义相对论,居然是不相容的。这也说明,基于认识的规律总是有限的、片面的,只有不断修正才能趋近于真理。

信息与物质是存在的两大部分,一个是客观的虚在性,一个是客观的实在性,信息总是由内而外地包裹着物质。摆正信息的位置,进而倡导信息主义,有助于人们把更多注意力投向信息,从而看到世界的本质。摆正信息的位置,也有助于人们把握物质与信息的关系,尤其宣示物质的“意识”性,有利于人类驱动“意识”交互,推进万物互联,增加人与自然的友好度。

信息化与物化

相对于信息,信息化是一个现代的词汇。其实,信息化就是信息的转化和变化的过程,转化就是将一种信息态翻译成另一种信息态,变化就是将信息态以某种形式融化到其它信息系统中。比如摄影,就是将自然风景的信息转化成图片,还可以转化成代码存储在电子文档中。变化就是将电子文档进行加工应用,嵌入到其他信息系统中。这里的“化”,已有彻里彻外、彻头彻尾之意。

我们知道,信息是物质相互作用的反映,但是反映并没有到此结束。比如,一个人见到一只老虎,这个信息(反映)不会停留在视网膜上,还会调用大脑认知库进行比对,判断老虎对自己可能产生的伤害,进而采取一系列的行为反应,经历最终还会记忆在认知库中。整个采集、存储、分析、处理、应用信息的过程,已经包含“化”的内涵。可见物质的信息化本来就存在了,只是基于信息技术的信息化,目标明确、相对单纯、效率更高而已。

物化与信息化相反,是信息以物质形式表现的过程。正是物化,使信息(反映)可以被采集、存储、传输、分析、应用,变成可视、可触、可用的样式(如指令、数据、图纸),进而影响和改造事物。比如宏伟的建筑物就是依靠设计图纸(物化的信息)建出来的,甚至未来信息化战争也得通过物化的指令系统实施。物化现象随处可见。

物化与信息化循环交替,既对立又统一。只是要分清彼此,信息一旦物化了,就进入了物质范畴;同样,此物非彼物,物质一旦信息化了,就进入了信息范畴。进一步展示,必须进一步物化,比如语言描述或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而真正的信息总是无声无息地弥漫于整个过程。

明晰物化与信息化的存在与关系,有助于加速物化和信息化两个系统的对接,拓展人类的作为空间,避免与人工智能同一轨道。比如,人类通过信息原理,加强信息的调动与整合,构建强大的信息空间,增强对实体世界的作用,按照这样的加速度,人类驾驭的就不仅仅是身边的事物乃至地球,也可能是星际、宇宙甚至泛宇宙。

猜你喜欢
物化物质人类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人类第一杀手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物的人化与人的物化——当代舞台美术的表演
档案:一种物化的文化形态
抛物化Navier-Stokes方程的降维仿真模型
X-bar之弊——从名物化分析到最简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