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动态生成,演绎课堂精彩

2017-05-02 14:23向勇刘本爱
读与写·下旬刊 2017年2期
关键词:圆柱应用题预设

向勇++刘本爱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教师所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主体,他们有着不同的知识、经验、思想,从而使课堂教学呈现出多变性、丰富性和复杂性,也使得教师对教学过程难以预料,随时都会有“意外生成”。当你得意洋洋地揣摩着自己的课堂构思走进教室,却被教室突发的一切打乱了你课前精心的设计;当你正沉浸在理想的教学活动中时,却有学生“节外生枝”,让你措手不及;如果我们能捕捉这种意外,将它当成我们课堂教学中动态生成的一种宝贵资源,以积极的心态去迎接它,并运用自身的教学机智,让这些“意外”发挥最大的功效,那么我们就能收获一份份意外的精彩。本文着重通过几个片段案例谈谈这一方面的体会。

片段一:《分数应用题的练习》

师:(出示练习题)“牛的只数是羊的7/8”。补充条件和问题,使它成为用乘法计算的应用题。并列式解答。

生1:补充的是“羊有32只”,“求牛有多少只?”,列式“32x7/8”。

生2:补充的是“羊有80只”,问题是“牛有多少只?”。列式“80x7/8”。

生3:……

师:同学们补充对了。要使它成为分数乘法应用题。根据数量之间的关系,我们只要补充单位“1”的量.也就是只要补充羊的只数即可。

生4:老师,我补充的是牛的只数,也可以用乘法来解答,如“牛有42只”,“求羊的只数”。 用“42x8/7”。

师:(迟疑了一会)这个问题我们课后再讨论。

片段二:《圆柱的体积计算》

师:刚才大家一起动手操作、讨论、得出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圆柱的体积=底面积X高,那么,我们求圆柱的体积。根据公式要知道什么条件?

生:要知道底面积和高 。

师:对了,也就是说。要求圆柱的体积,只要用“底面积X高,”就能得到。(老师话音刚落,一学生急切举手)

生:老师。我发现还可以用“侧面积的一半X底面半径”来计算圆柱的体积。

师:(有些惊讶)是吗?那你是怎么发现的?

生:我把拼好的长方体倒下来。底面积就是圆柱侧面积的一半,高就是圆柱的底面半径。

师:你的观察力真强。同学们再一起动手操作,看是不是这样。(学生小组合作、交流。情绪高涨.纷纷举手汇报他们也得出的同样的结论。这时又有一学 生举手。

生:老师。我把拼的长方体侧放,底面的长是圆柱的高。底面的宽是圆柱的底面半径。高是圆柱的底面周长的一半,圆柱的体积还可以用"底面周长的一半X底面半径X高"。

师:(有些惊喜)对,你真会动脑子!只要我们善于动脑,就一定有新的发现。下面同学们一起讨论一下。刚才我们发现的三种计算方法之间有没有相通的地方?

不难看出。片段一中,由于教师在课前对可能发生的情况没有完全的预设,或者是知识结构或能力结构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所以当课堂一旦生成一些问题时。教师就有些措手不及,或者纯粹为完成教学任务,而让学生的“异议”就此搁浅。殊不知,这样做严重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热情。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将会由主动变得被动甚至更被动。

片段二中,教师对学生的“别出心裁”机智地给予了回答,这不仅是对学生的一种尊重。更重要的是教师的教并没有被预设的教案所困住。学生没有被老师的教牵着鼻子走。课堂教学是以学生的学展开的,这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的学服务”的教学理念。这样做,学生以更高的热情投入到验证“新的发现”活动中去,满足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1)不断学习、不断探索提高自身素质。不断提高自身素质随着时代的变迁,学生的知识、能力等诸方面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对教师需求的面越来越广。加之信息时代的千变万化,则要求我们教师要不断学习、不断探索、不断研究,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

(2)精心准备预设。预设是完成教学任务、保证教学质量的基本要求。更是课堂精彩生成的先决条件。所以,教师在课前必须对教学目的、任务和过程有一个清晰、合理的安排。要设计一个开放的教学过程。备课时对每一个教学环节要作出多种可能出现的生成性预设。当然,预设不可能囊括课堂中所有的“意外”。在课堂教学中需要我们教师机智地应对各种“意外”。这样,既能让生成在课堂中闪光,又不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

(3)正確对待预设。《新课程标准》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所以课堂教学不应当是一个封闭系统。不能把教案看成是不可更改的“路子”。预设的教案在实施过程中要根据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不断地调整和重组,教学目标必须随时开放地接纳始料未及的“节外生枝”,要鼓励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超越目标预设的要求。

(4)合理解决生成。每个人对同一个教学内容都有不同的理解。一旦学生进发出奇异的“智慧火花”。课堂上教师就要有效地促进和把握.要不断地捕捉、判断、重组课堂中从学生那里涌现出来的各种各样的信息,把有价值的新问题和新信息纳入教学过程中,使之成为教学的亮点,成为学生智慧的火种。除了课前多预设,使生成尽可能在预设中;教师还要多思考生成问题的解决办法,对于那些生成的问题也许我们会仓促解决,但课后一定要反思当时的解决方法是否合适,是否有更好的解决办法。只有通过反思,我们驾驭课堂的能力才会不断提高。

猜你喜欢
圆柱应用题预设
应用题
有限制条件的排列应用题
圆柱的体积计算
“圆柱与圆锥”复习指导
削法不同 体积有异
问题是预设与生成间的桥
应用题
论幽默语境中的预设触发语
预设留白 生成精彩
圆柱壳的声辐射特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