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导向下的特殊教育学校学生健康人格养成分析

2017-05-02 15:11宗吉
读与写·下旬刊 2017年2期
关键词:就业为导向健康人格特殊教育学校

宗吉

摘要:残疾青少年人格问题是一个客观存在且需要深入探讨的领域,对其进行研究才能使残疾青少年成为自由全面发展的人,能够以积极的心态迎接未来的挑战。因此,我们必须正视残疾青少年的人格问题,关怀他们的人格需求,促使其身心健康地发展。本文旨在诠释如何在以就业为导向及大爱育人理念下,创造出特殊教育学校学生的美好明天。

关键词:就业为导向;健康人格;特殊教育学校

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2-0180-01

家庭、学校、社会多方面的引导和教育对于残疾青少年今后的人格发展有着不可低估的意义,能够为今后残疾青少年顺利步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1.残疾青少年人格缺陷的影响因素分析

1.1 自身因素。当残疾青少年越来越关注自身的残疾,认识到自己与别人存在身体上的差异时,他们就会刻意去隐藏这种不同,避免受到他人的注意。还有一些残疾青少年会认为上帝是不公平的,他们由于先天或者后天的因素,被剥夺了说话、看见事物、听见声音、自由奔跑的机会,生活在沉寂、无声、眼前一片漆黑或者无法自由活动的世界中,他们内心承受着超乎常人的痛苦,久而久之,他们的自卑感随着对自身认识的加深而越来越重。

1.2 家庭因素。过度的溺爱、过分的干涉和包办,会导致孩子自身能力低下,自立自强的精神也渐渐消失,缺乏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依赖性极强,甚至会越发任性,没有耐心,是非不分,为所欲为。还有一些家长因为残疾青少年身体上的缺陷,更多的是让孩子在家里活动,或者是在残疾人特殊的圈子里活动,这样的"圈养"方式使孩子失去了自我成长和锻炼的机会,形成孤僻、自卑的性格,对外界的新鲜事物感到恐慌和不解。还有的家长对残疾孩子没有正确的认识,消极的认为孩子给自己带来了很多麻烦,因此对孩子不管不问,从来不关心孩子的心理变化,当孩子遇到困难或需要有人倾听时,家长却往往以冷漠的态度对待,最终导致残疾青少年形成冷酷、烦躁、厌烦等情绪。

1.3 学校因素。首先,特殊学校的教师在学历和水平上相对普通学校教师偏低,并且他们在教育过程中不容易获得成就感,因此部分教师存在冷漠、不积极的态度,使得残疾青少年感受不到学校的温暖,容易形成自卑自闭、厌学的心理缺陷。其次,残疾学校由于教学手段比较落后,教学方式比较单一,不少教师更多地注重学生的知识掌握,忽视了残疾青少年人格上的问题。再次,教育经费投入的严重不足,导致学校的软硬件设施都比较匾乏,即使学校关注或者发现了残疾青少年人格上存在缺陷,却也没有足够的条件去解决问题,最终对残疾青少年的人格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

1.4 社会因素。由于目前我国政府针对残疾青少年的教育资源投入、相关法律保障等方面比较欠缺,没有专门的法律法规进行规范,并且政府对于残疾人的各项优惠政策没有落实到位。另外社会态度两极化、新时代带来的冲击等,使残疾青少年缺乏社会归属感,缺乏人际交往,缺乏对新事物的正确认知等,造成残疾青少年人格存在一定的缺陷。

2.残疾青少年健全人格生成的途径研究

2.1 增强残疾青少年的自我教育。残疾青少年健全人格的培养单纯依靠家庭、学校、社会的教育是远远不够的,自我教育作为一种内化的教育对于残疾青少年来说是不可或缺的一种提升自身人格素质的方式。通过多种自我教育方式,能够使该年龄段的残疾青少年对自身进行客观和正确的评价,能够不断修正自身的人格问题,产生积极向上的进取心,使自己能够形成健全的人格,促进自身的不断发展,解决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的矛盾,最终融入社会中,实现自身价值。

2.2 重视家庭教育的基础性作用。家庭是残疾青少年成长和教育的第一所学校,良好的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有直接的影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肩负着孩子培养的责任,他们的教养方式直接关系到孩子今后的人格发展方向。因此,残疾青少年的家庭要积极面对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持续关注孩子的成长过程,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提升家长的自身素质,保证残疾青少年能够有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为孩子今后的就业和社会生活提供保障。

2.3 加强学校教育,注重健全人格的培养。教育的本质是人格的塑造,教育的根本职能是开发人的潜力,塑造具有健康人格的人。学校教育是残疾青少年身心得到全面发展的最重要的条件之一。良好、文明的校园环境,专业的師资力量,和谐的同学关系,丰富多样的课余活动等,对该年龄段残疾青少年的健全人格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4 发挥社会的主导作用,凝聚社会力量。良好的社会环境对残疾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因此,我们要加强社会的主导力量,通过政府相关政策的完善、社会舆论的大力宣传、社区等基层单位的帮助,凝聚社会各方力量,使残疾青少年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消除社会对残疾青少年的偏见,构建良好的社会风气,帮助残疾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健康的人格。

参考文献:

[1] 付永吉、王琪、杨春桃、冯跃著.青少年健康人格与养成[M].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2-20页.

[2] 李淑娥.关于加强对青少年训练过程中人格培养的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4年第34期.

猜你喜欢
就业为导向健康人格特殊教育学校
浅析独生子女健康人格问题及培养策略
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计算机教学模式探讨
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对汽车服务顾问人才的培养方式
社会支持系统理论在留守中职生健康人格引导中的运用
论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中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