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2017-05-02 18:06欧阳才科
未来英才 2017年1期
关键词:艺术魅力语文课堂

欧阳才科

摘要:要上好一节语文课,单靠一两个提问是不够的,它需要教师站在高处,从整节课,整篇课文来谋划,设计出一组有计划有步骤的系统化的提问,这样的提问才有一定的思维深度,才能从多方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关键词:语文课堂、提问诱导、艺术魅力

爱因斯坦曾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在实际教学中,有效的课堂提问能诱发学生思维的兴趣,使提问真正问到学生们的心坎上。在接受新知的过程中始终让学生的学习有所兴趣。现结合多年来的教学实践谈谈本人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尝试。

一、新颖设疑,激发情趣

好奇心人皆有之,强烈的好奇心会增强人们对外界信息的敏感性,激发思维,培养学生的有意注意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因此,课堂提问,问题涉及要讲究发问方式,改变提问角度,使问题提得巧,发人深思,要力求新颍,讲究新意,激发情趣,切忌问题提出平平淡淡,老调重弹。例如,在讲《苏州园林》时,教师导入新课时可以设计问题:同学们,人们常说“上有天堂,下游苏杭,桂林山水甲天下,”桂林美在山水,苏州美在园林,苏州园林有什么特点呢?它美在何处呢?下面同学们阅读《苏州园林》之后,回答老师的问题。这样设疑导入,即创设了问题的情景,激发了学生的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问题的指向性非常明确,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的重要性。

二、适时设疑,激活思维

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的,为此,教师应当深入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地给学生设置问题的“障碍”形成他们心理上的一种“冲突”。当学生急于解开这些“冲突”(问题)时,也就意味着进行了思维训练,对课文重点,难点的理解自然也水到渠成。如我教《在山的那边》一文,我先在黑板上板书了一幅草图后,一开篇就让学生思考,题目“在山的那边”是什么呢?这一番提问,势必能激发学生思考,每当我“一次次爬上山顶,满以为能够看到大海时,其答案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昵?”通过生生互探后,最终领会了诗中的“册”与“海”蕴含的深刻内涵及全诗表达诗人对人生胡感悟。挫折和失望并不可怕,只要不停止奋斗,不停止对理想的追求,光明之海就在前方。本来一篇看似蕴含深奥哲理的诗,却能使学生学的饶有趣味,关键在于教师如何结合教材实际,抓住突破口,把它转化成学生感兴趣的“问”。上海的于漪老师在教《孔乙己》一文时,就很注意发问的技巧。她一开篇就在问学生;“孔乙己姓甚名谁?”这样一个看似简单却又难以一下子回答的问题,很自然迫使学生认真地研读课文。教师在此基地上,接着顺势利导学生认识孔乙己没有名字地深刻性,解决本文的教学难点。可见,抓住契机,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会让学生学得主动,积极。值得一提的是,课堂上设置问题的“矛盾”,应从实际出发,不能故弄玄虚,把学生弄糊涂。

三、灵活设疑,引人入胜

课堂的提问如果只是一味地直来直去,启发性就不强,久而久之,学生对这样的提问会感到索然无味,并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思维的发展。假如我们把问题换成“曲问”,“活问”的方式提出,就能迫使学生开动脑筋,并且要求他们的思维上“跳一跳”才能回答上。如《小橘灯》一文中写到;我低声问:“你家还有什么人?”如果让学生分析小姑娘话没说完的原因,可以这样问;“小姑娘话没说完就停住,是不是她不知道爸爸到哪里去了呢?”当学生给予否定回答时又继续问:“既然知道爸爸的去处,为什么不直说?”有的学生会说“怕别人知道”,“当时不方便说”,在这个时候就可以提出关键的一问:“文章这样写小姑娘,表现了她怎样的性格特点呢?”很明显,因为有了前面第一处的“曲问”,学生是比较容易理解小姑娘在此处“机警乐观”的性格特点。所以说这种要拐个弯才能找到答案的问法,不仅能激发起学生思维的浪花,有时甚至产生“投石击破水底天”的教学效果。钱梦龙先生在教学中在讲授《愚公移山》一文中就有两处成功的“曲问”,就是关于“龇”字和“孀”字的理解,结果效果是明显的,因此,因势利导,富于技巧性的提问,能有效的培养学生思维的各种综合能力,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

四、分层设疑,突破难点

要上好一节语文课,单靠一两个提问是不够的,它需要教师站在高处,从整节课,整篇课文来谋划,设计出一组有计划有步骤的系统化的提问,这样的提问才有一定的思维深度,才能从多方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实际操作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的实际水平把难问题分组成易解,更有趣的小问题,或者把大问题分解成一小组小问题,层层深入,一环扣一环的问,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这样的提问处理,学生肯定乐于接受。如《变色龙》一文,可以采用这种分层设问的方式进行教学。老师先提出问题:奥楚蔑洛夫的基本性格是什么?这个问题学生较容易回答出来----“善变”;然后再问:他善变的特征有哪些?这下学生的热情高涨,纷纷答“变得快”“反复无常”“蠢”“好笑”等;在此基础上,教师继续问:他虽变来变去,但有一点是没变的,那是什么?学生由于有了前面的问题做铺设,可以不费劲回答“見风使舵”。最后,教师就顺势利导提出下面有一定深度的问题:是什么原因使他一变又变;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这个形象?请看,这样一组从易到难,环环相扣的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本文重点难点的学习肯定容易解决。

五、发散设疑,培养能力

课堂中的提问,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训练和提高思维能力,因而教师应注意提问的角度和问题的深度。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启发学生,可以使学生掌握解决同一问题的多种解答方法,既拓宽思维的空间,又能培养发散思维能力。例如对一篇课文的段落划分,有时是不只一种划分的,那么就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假如按其他标准,又该如何划分呢?学生通过这么训练,就会明确原来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时不是单一的,他们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自然会举一反三,灵活变通。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创新源于“好奇”与“质疑”课堂上适时适度,而且定于艺术技巧的提问,能加快把知识转化为语文素质能力训练的进程,是发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不愤不启,不排不发”;“千呼万唤始出来”使学生始终感觉到知识的“活水”源源不断。

猜你喜欢
艺术魅力语文课堂
播音主持艺术魅力及创新空间
关于声乐钢琴伴奏艺术魅力的有效思考
浅谈梨园戏《郑元和》
试论动漫影片中色彩的艺术魅力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
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
从《成功》走向成功——“让学”,让语文课堂“学多于教”
构建趣味盎然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