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语文课内阅读

2017-05-02 01:12武向荣
未来英才 2017年1期
关键词:育人课文阅读教学

武向荣

阅读教学是教学难点,初中生阅读兴趣不浓,阅读方法欠缺,阅读习惯难以养成,教师必须加以积极指导,多教给他们良好的阅读方法,并加以训练。同时,要把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有机结合起来,互相促进,以达到优化阅读的目的。

一、目前存在的问题

1、重空泛分析,轻实在衔接。在阅读教学中,个别教师把思想内容和表达其内容的语言分割成“两块板”,通常是重思想内容而忽略语言。结果形成了内容和形式的脱钩,成了空泛说教。有的阅读课,只有教师的单向灌输,没有师生的互动;只有教师的讲,没有学生的练。这样,就形成了学生的厌学心理,其主体性作用得不到发挥,主观能动性被扼杀。

2、重框架式,轻多样性。部分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形成了一种刻板的模式。开始是介绍,时代背景,生字的注音,解词、归纳段落大意,概括中心思想,总结写作特点,这种刻板式的教学模式,使学生飘飘然,不知所以然。

3、重肢解课文,轻整体脉络。在阅读教学中,过分强调字、词、句、段的分析,忽略对整篇课文的把握。结果把一篇完整的课文、分析得七零八碎,抓不住文章的整体思路。

4、重表层分析,轻深层理解。有的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眉毛、胡子一把抓,其间一问到底,其问肤浅而简单,问题一出口,学生对答如流,不用思考只要顺着往下念,甚至念都不都能回答,面对文章的深层含义则缺乏理解思考,使学生抓了芝麻,丢掉西瓜。

5、重包办讲解,轻自读理解。由于受传统阅读教学的影响,部分教师在阅读教学时,喜欢面面俱到,而忽略对学生的写法指导,对全篇课文,不作透彻地理解,不针对学生的实际,引导学生作学法上的探究,而口若悬河般地填压,使学生在压抑的空间中成为接收器,而没有求知的创新,更不会在阅读中去创设新的情境和思路。

二、其问题引发的原因

1、轻视施教对象,认为学生低能。持此观念的人认为自己总比学生高明,学生只有经过教者的讲解,才能理解课文。因此对学生总是不信任,也不放心,讲课文直讲得唇干舌燥,还不厌其烦。这就是过低估计了学生,作为教师,要教好学生,首先要了解、信任学生,培养其良好的习惯,启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他们就会越学越聪明,创造力就会得到培养和发展。许多越学越笨的事实,不难看出,是教师低估了学生,教不得法,无法满足学生旺盛的求知欲,抑制学生智力的结果。

2、认为讲读课文有别于自讀课文,教学要求应高得多,要体现“讲”的特点,通过“讲”,让学生理解得透彻,即所谓“挖掘要深”,“分析要透”。受此观念的制约 ,讲起来一发而不可收拾,一篇课文、字词句章、语修逻文、思想内容,写作方法、风格技巧、面面俱到,增加了学生的负担,结果适得其反。

3、依靠教参,沉醉模版。部分教师对教参的系统原样照搬,不看实情,不看效果,导致学生盲目地穿梭于繁重的记忆模拟之中。笔者认为:教参确实是教师上课的参照体,但应从教材的体系出发,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尽可能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功能上考虑,制订出实用、为学生所乐于接受的教学方法,才有利于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潜力,促进学生创新性思维的最佳发挥。

三、应对措施

1、增强育人意识。要充分发挥语文的德育功能,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发挥教育效能,把教书与育人有机结合起来。语文教师要有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优化育人环境和育人手段,培养学生发愤学习的思想,创造良好的个性特征,形成独特的创新理念。

2、更新思路。这是提高阅读教学质量的关键。首先必须端正教学思想,改变目前普遍存在的唯考是从的负面局势。其次,必须目中有人。要善于发现人的价值潜能,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多实践、陶冶情操,丰富知识,发展智能。应从学生着眼,形成良好的气候让学生去体味阅读的情趣,要发展他们的体力,培养他们的心理潜能,包括智力因素的非智力因素,使其形成良好的阅读品质,再则,必须树立未来意识,阅读教学既要沟通字、词、句、篇与语修逻文的关系,又要加强学科间的横纵联系,要着眼未来,面向世界,把教书与育人有机地结合起来。

3、改进教法。针对当前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必须下功夫,花力气改进阅读教学的方法,反对“填鸭式”,提倡启发式。这是当前阅读教学的根本任务,启发式的要点在于,根据教学要求,从学生实际出发,选用适当的方式、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要设疑解惑,但决不能满堂灌,要提高启发质量,创设启发形式,创设启发氛围,注求启发实效。

4、加强基本功训练。提高阅读教学质量,归根结底在于教师的质量,要坚持不懈地提高语文教学的素质,阅读教学的不良状况才能从根本上得到改观,要有计划地集中训练与自练,开展教学管理与教研活动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阅读教学基本功的训练,要提倡教师在教书的同时读书,读好书,紧跟时代的步伐,捕捉全新的教学理念,抢占教学的制高点,形成高屋建瓴的教学态势。

5、重诵读训练。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而眼下语文教学中的诵读训练不见了,不仅教师不范读,学生更没有读的机会,形成了课内讲析满堂灌,课后做题大量练的恶性循环模式,使学生对课文缺少感性认识,相当多的学生学习一篇课文连一遍都没读上,要学好语文,必须对学生的载体了如指掌,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要达到此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要让其在诵读的基础上达到理解,运用的效果。

6、重视个性,推进教学互动。个性是事物的潜在特质,教师与学生有了良好的个性,就能创造就出万千良好状态的个性群体。教学时要从课文的个性引导到人的个性,从教者的个性,捕捉到学生的个性,这样,就能通过个性,激起学生学习的最佳情趣,营造出良好的互动环境,让教师与学生在良好的个性群体中施展拳脚,达到最佳的阅读效果,酿成完美的互动趋势,为陶冶学生的学习动感,制造良好的氛围。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前进,让我们紧盯教学的“珠峰”,搭乘时代的动车,在语文阅读教学的快车道上,抢拍最佳的艺术风光。

猜你喜欢
育人课文阅读教学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
“珠”育人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