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油价并未吹起一地鸡毛

2017-05-03 05:57卢雪梅
中国石化 2017年4期
关键词:油价油气峰值

□ 卢雪梅

低油价并未吹起一地鸡毛

□ 卢雪梅

对所有的石油业参与者而言,国际油价的长期走低,不会产生真正的赢家,即使是对行走在石油业对立面的新能源产业,石油价格过低也非幸事。

2016年11月,欧佩克成员国在沙特的大力斡旋和让步下,最终达成减产协议并切实开始执行,并确实起到了稳定国际油价的作用,为国际油价的进一步回暖新增了一颗定心丸。这场始自2014年中的国际油价暴跌至此似乎已经走出低谷,虽然未来走势如何现在尚无法预测,但石油业界普遍认为,最坏的时刻已然过去,不少激进的公司甚至迅速行动起来,计划启动大型项目。

值得注意的是,在长达两年多的油价下行期间,全球石油工业并非哀鸿遍野、一地鸡毛,反而出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

峰值论的内容大反转

油价走低的现象之一是有关石油峰值论的大反转。这里的峰值论是指石油产量峰值论,由美国著名石油地质学家哈伯特于1949年提出,他认为矿物资源都存在“钟形曲线”规律,而石油作为不可再生资源,任何地区的石油产量都会达到一个最高点,即峰值,随后该地区的石油产量将不可避免地开始下降。这就是石油峰值理论的核心。注意这里的峰值强调的是石油产量。

石油大量发现和开采并取代煤的历史并不算长,但其历史上出现过多次供应危机,并极大地改变了全球政治经济格局。这无疑强化了有关石油产量峰值的概念。对石油不可再生性的认识、有关易采石油日渐枯竭的恐慌感遂成一种流行情绪,这也是2014年年中之前油价长达十多年走强的心理基础之一,也是石油产量峰值论“甚嚣尘上”的有力背景。

但自国际油价暴跌以来,产量峰值论不得不暂时偃旗息鼓,现实几乎每天都在“打脸”:新的巨型油气发现接二连三;俄罗斯看似有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产能,其产量不断刷新前苏联保持的纪录;中东主要资源国竞相生产,互不相让,而这其中尚未包括产油“大户”伊朗;利比亚、尼日利亚武装冲突不断,导致其油田停产,港口停运,但这一点也不妨碍各主要消费国的石油库存“淤积”成灾。人们似乎确实不必再担心石油用尽了,但另一种忧虑“却上心头”,另一个峰值来了——石油需求峰值,且各种数据都支持这一理论,正如过去各种数据都支持石油产量峰值论一样。

根据对占全球石油消费70%的经合组织成员国、中国、俄罗斯和巴西分析的结果,从人口角度看,这些国家0至64岁人口增长早在1988年就录得峰值,而今已经下降90%,并将于2019年出现负增长。从经济角度看,自2008年世界的领头羊美国发生次级贷危机,全球各国不可避免地先后进入经济低速增长期,曾经的金砖四国之一巴西自油价下行开始首先“熄火”,几乎是捉襟见肘地办了一场非常环保的“绿色”奥运会;中国这驾石油需求的马车,经济增速也开始放缓,从最初的保8至后来的保7,现在则在7下方徘徊。美国对石油的胃口依旧,但其国内的致密油呈“井喷”之势,几乎要把这个头号石油进口国送上出口国的交椅。

从石油产量峰值到石油需求峰值的瞬间切换,表面上看源自国际油价的暴跌,但其与油价之间孰因孰果却是个引人深思的问题。在如何客观地看待石油的供求关系上,业界可能需要更为理性的思考。

强者恒强,并购新高

油价走低现象之二是再次证明强者恒强的真理。在经历了一年半低油价期后的2016年初,国际油价曾瞬间触及20多美元/桶的低点,这几乎令石油市场最顽固的多头也失去信心,很多石油公司都面临资金链断裂的风险。

全球新的巨型油气发现接二连三。李晓东 供图

根据德勤会计师事务所2016年1月的统计报告,全球有175家上市油气勘探开发公司面临破产风险,占到行业企业数量的35%。这些公司不仅负债高,而且支付贷款利息的能力也已恶化。其中有50家因资不抵贷款余额或杠杆比率过高,而最具破产风险。5月,随着贷方中断资金供应,北美洲油气公司申请破产案已然增多,两个月间共计有18宗破产申请,其中包括两家中等规模的钻井公司Energy XXI 和 Ultra Petroleum公司。自国际油价下行以来,美国和加拿大共有69家石油公司提请破产保护,而2015年的前4个月,还仅仅8宗。在这种非常时期,业界真正的实力派却有机会展示一下傲人的“肌肉”。在无数家中小公司挣扎在生死线上的同时,2016年一季度号称递交自1999年以来最差财报的埃克森美孚,不过是净利润降至18.1亿美元而已。在油价阴跌的打击之前,正所谓强者恒强,而弱者则面临或破产或被兼并的结局。

根据德勤2017年的最新报告,全球油气企业并购量在经济疲软的2016年格外强劲,成交量及价格均高于2015年。去年市场上完成的7桩并购交易成交价格超过100亿美元,达到并购价格的顶峰值。其中,中游产业在成交价格上首次超过上游价格。上游产业中美国仍然是交易量最高的地区,其2016年的交易额比上年增长100%,达600亿美元;俄罗斯油气市场则在几年的收购中断后于2016年强势回归。随着油价逐渐回暖,买家的收购标的也向“待开发”资产转移。油田设备和服务行业在经济衰退中受到的打击最大,但是其交易值却成为市场最大。油气服务公司在2016年前9个月的交易非常少,但总交易额却是2015年的两倍,其中两个巨型公司通用电器收购贝克休斯和法国Technip与FMC合并案就占了总交易值的90%以上。由于成交量低且滞后于预期的利润收益期,油服公司的经营策略是根据其他公司所需要的服务来调整其服务组合和经济规模。

中游产业在2016年首次超过上游,总交易额达1400亿美元以上。下游产业因受益于国际油价走低,并购情况并不理想,但交易额比上年仍增长超过50%,达到365亿美元。当然,约85%的交易发生于原油价格上升后的下半年。这反映了业界在初步判断国际油价已触底的基础上的一种“抄底”投机行为,而其结果如何,似乎还有待市场走向的检验。

高油价潮水退去,裸泳者显现

油价走低引发的现象之三是公司间甚至国家间展开的一场“自嗨”比赛。

各公司竞相表示通过各种措施可将自家保本油价降至几何。例如挪威国油曾于2016年初表示,将使其新油田的平均生产成本降至40美元/桶以下;BP也表示将保本价降至50美元/桶无压力。欧佩克成员国老大沙特最初也不断声称油价再低也扛得住;美国的致密油则接二连三报喜,称其为油价下行中的最大赢家,通过新科技和成本管理,使保本油价降至45~55美元/桶;加拿大的油砂也拿出超出业界预期的超低保本价。

然而两年过去了,沙特最终带领欧佩克的小弟们达成减产协议以保油价;美国曾经炙手可热的巴肯致密油带则遭到冷遇,众多资金抽离,纷纷投向成本更低的“新秀”二叠盆地;油砂资产因成本价太高而不断遭到减持,最新的报道是康菲公司已经将其在加拿大的油砂储量调低一半,从2015年的24亿桶减至10亿桶,减幅高达50%,而原因则是其开发成本过高。事实是,即使采用最先进的热采法,油砂想维持收支平衡也需WTI油价维持在60美元/桶左右。深海、北极等前沿大项目纷纷被搁置或取消。高油价的潮水退去,无论参与者是否愿意,裸泳者最终都将显现。

对所有的石油业参与者而言,国际油价的长期走低,不会产生真正的赢家,即使是对行走在石油业对立面的新能源产业,也即石油的潜在替代者而言,石油价格过低也非幸事。

新能源的发展其实依赖的也是石油价格的畸高,正因为其“畸”,才使能源使用者探求其他的可能性。也正是数年来国际油价过高才使新能源能够获得各界的支持并得以蓬勃发展。油价下行之后,受到影响的,也不乏新能源项目。新能源仍处于发展初期,成本很高,其发展很大程度上仍需依靠各国的财政补贴方能为继,但随着油价下行,各国有关新能源的补贴政策也大多即将到期,且大部分国家政府都表示不再继续给予补贴,新能源未来发展前景如何,目前也无定数,或者沦为石油的压价筹码也未可知。

石油,作为当下最为现实的一次能源形式,其价格或许最应在一个合理的区间波动,既不要过高以致影响到全球经济的健康发展,也不要过低使得石油业界出现恶性竞争,可能才是唯一可行的路径。毕竟,人类的生活已经离不开石油。

(作者单位:石勘院)

猜你喜欢
油价油气峰值
“四单”联动打造适龄儿童队前教育峰值体验
结合模拟退火和多分配策略的密度峰值聚类算法
320排CT低剂量容积体部灌注成像强化峰值时间对孤立性周围肺病变诊断价值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第六届编委会
《非常规油气》第二届青年编委征集通知
《中国海上油气》2021年征订启
油价上涨的供需驱动力能否持续
2019年国内外油价或将波动加剧
2019年上半年豆油价低
石油:油价连涨六周 终迎一记暴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