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职业素质为导向的高职汽车专业公共英语教学体系构建

2017-05-03 11:33黄伟芳
广西教育·C版 2017年2期
关键词:东盟自由贸易区职业素质公共英语

【摘 要】本文从学生、教师、课程设置、考核评价体系等方面分析高职汽车专业公共英语教学与职业素质导向培养之间的差距,提出通过教学模式和手段建设、教师队伍建设、教学资源建设、考核机制建设等方面构建以职业素质为导向的高职汽车专业公共英语教学体系。

【关键词】职业素质 高职汽车专业 公共英语 教学体系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2C-0151-03

职业素质是劳动者对社会职业了解与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体现,其主要表现在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个性及职业情况等方面。职业素质的培养是高职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对于与社会人才需求紧密对接的高职专业设置来说,社会人才需求的条件也应该直接反映在高职教育的要求中。“从用人单位对高职毕业生需求的反馈情况来看,高职毕业生更加缺乏的是扎实的知识基础,灵活的迁移能力以及健全的品格素养,学生就业后的持续发展与提高并不理想。”迁移能力、品格素养和持续发展的能力这些属于职业素质培养内容的要求都成了用人单位衡量一个合格高职毕业生的主要条件。可见,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是高职教育的立本之基。

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不断深入,国际政治、经济、贸易、文化等各方面的交流活动日趋频繁,社会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国际化,而英语作为全球通用的语言之一,它在国际交流活动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公共英语课程是高职汽车专业一门重要的公共课。为了更好地落实高职教育的目标,促进学生就业,满足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多元文化需求的岗位要求,奠定学生的终身学习和职业发展基础,本文从分析高职汽车专业公共英语教学与职业素质培养之间的差距出发,探索以职业素质为导向的高职汽车专业公共英语课程教学体系的构建。

一、高职汽车专业公共英语教学与职业素质导向培养之间的差距

中国与东盟各国家有着地缘上的优势,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经济与贸易的不断发展,中国和东盟各国在汽车领域的合作框架不断扩大,这可以从中国—东盟贸易汽车行业目前已经或计划进行的合作可窥一斑。例如,旨在开拓东盟汽车市场的广西柳州新建的“千亿汽车城”;西南最大汽车城进驻东盟欲在泰国建厂;长城汽车欲在东盟建5个生产基地;每年都举办的旨在推进交流与合作的中国—东盟国际汽车拉力赛,等等。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的交流合作对于汽车专业人才的需求是显而易见的。但是,我们从哪些方面来改革以培养符合中国—东盟汽车行业所需要的具备良好英语职业素质的汽车专业人才呢?下面先分析目前高职汽车专业在公共英语教学与职业素质导向之间的差距。

(一)学生方面。2009年发布的《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指出,高职英语课程是为培养面向一线需要的高层次技能型人才的目标服务,对学生在掌握英语方面有明确的课程教学目标,即培养学生在职称环境下运用英语处理涉外事务的基本能力;帮助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和渗透跨文化交际意识。然而,目前大部分高职汽车专业的学生英语底子薄,英语学习目的不明确,基本上是以能通过学校的毕业考为目标,学习英语兴趣不浓,英语学习方法不当,加之学校强调专业技能的学习,弱化英语课程,这导致英语无法充分发挥培养学生职业素质的作用。同时,高职汽车专业学生对于公共英语课对自身形成职业素质的作用认识不足。

(二)教师方面。职业素养所包含的众多能力中,专业实践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占据了企业用人最为看重的两个方面。如何培养学生具备这些素养,对于高职院校大部分教授汽车专业公共英语的教师来说,他们在硬件条件上都是有欠缺的。他们大都是英语专业出身,缺少实践经验,因此对于如何把公共英语融入汽车专业职业素质培养经验不足。他们往往只教授理论知识,融合相关专业进行职业实践和能力培养能力欠缺,即便是在处理专业术语时也只能是基于词汇的表面讲解,对于具有工作场景的英语不能进行深入的讲解和演示。

(三)课程设置方面。汽车专业公共英语教学一般会进行四个学期,有些职业院校只开设两个学期甚至更短的时间。对于一门语言课来说,课程时间的安排是非常有限的,而企业需要的人才恰恰是希望学生通过在课堂上的学习来树立正确的行业职业观,如此有限的英语课程课时极大地限制了学生通过英语学习来培养行业职业素质。此外,现行的公共英语所选的教材都是通用型教材,所学习的内容与专业及未来的就业没有多大的关联,加上学生对英语课程的认识有偏差,英语基础知识又薄弱,对于英语在未来职业岗位上的作用了解甚少,更无法在进入行业后进行自我学习。

(四)考核评价体系方面。高职院校汽车专业公共英语的考核一般分为期末英语测试或者是学期间的阶段性测试。不管是哪一种考核手段,侧重的都是语言知识点的考核,对于能力提升的考核几乎没有。这种考核手段一是基于学生基础差,考知识点容易通过;二是教师对于培养学生英语素质的意识不高。可以说,这些考核手段折射出的是从教学手段、教学内容到最后的考核方式都体现出英语教学与职业素养培养结合的缺失。

二、以职业素质为导向的高职汽车专业公共英语教学体系构建措施

根据目前中国—东盟已有的或者正在进行的汽车行业的合作,我们至少可以总结出高职汽车专业人才必须具备的英语素质有:能使用英语来了解东南亚国家历史文化背景的能力;使用英语来处理涉外工作的能力;通过英语的长效性学习来形成具有开放包容的世界观,接受东南亚国家的多元文化。同时,以职业素质为导向的汽车专业公共英语课程体系应该包含有两个模块:一是专业知识的英语传授,主要涉及汽车专业相关的术语及不同场合的交际英语;二是融入东盟各国的历史文化背景、汽车文化、汽车消费习惯等的辅助型课程学习。这两个模块的结合不但兼顾了专业的特点,同时加入的辅助型课程可以给学生带来更多的课外知识,增加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一)构建以职业素质导向为核心的高职汽车专业公共英语课程教学模式和手段。“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探索以职业素质为导向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汽車行业为服务背景的高职汽车专业公共英语课程的教学模式和手段的基本出发点为:根据高职公共英语教学的特点,结合中国—东盟国家汽车行业的背景,借助实际的工作岗位场合及多媒体网络等手段来实行与行业无缝衔接的实用的、动态的公共英语教学。具体操作如下:

1.以服务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汽车行业为中心,明确汽车岗位需求来确定公共英语教学的目标、内容、方法和手段。注重培养学生熟练运用英语来沟通和处理涉外活动的能力,而非仅仅是知识层面上的教学。

2.以学生为中心的个性化教学模式。因为汽车专业的学生英语基础差,为了能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学习英语的兴趣点,在公共英语的授课过程中要摒弃旧的“满堂灌”的授课方式,借助先进的多媒体网络方式来实行个性化的学习。让每个学生都能通过英语的学习来培养自己交流、沟通、组织、协调等能力。

3.以职业岗位来设置不同的授课主题。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按照小组来安排不同的任务。因为主题都是根据实际的职业岗位来设置的,所以学生在完成任务的时候积极性会更高。学生参与到主题活动中,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分析能力等都得到了锻炼。

(二)以职业素质为导向的高职汽车专业公共英语教师队伍建设。教师是实现英语职业素质培养的导师。要真正落实好公共英语职业素质培养,教师除了具备专业知识外,还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定期到企业参加培训,走“双师型”的道路,真正成为所教授专业的业内人士。高职院校都会有相关专业的校企合作单位,它们与专业进行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的合作,同时还会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培训、实训、实践等内容。因此,专业的英语教师应通过定期到企业,特别是校企合作的企业进行专业实践能力的培训,提高专业职业素养。

2.不定期到企业实践和参观,根据企业人才需求的变化来调整公共英语教学的内容和手段,让人才素质与企业需求相吻合。高职院校所培养的人才在人才市场十分抢手,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专业的设置及人才的培养是跟市场的需求紧密相连的。因此,英语教学也需要跟上市场的需求,走进企业,了解企业对于该行业的英语需求的变化,以更好地调整英语与行业职业素养需求的契合点。

3.教师要及时跟进国际化人才素质要求特别是东南亚国家汽车行业的人才需求,拓宽自身的国际视野。“国际化人才标准在经历了资历取向、能力取向之后,已经向人格品行、职业素质价值取向发展,使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面临新常态。”首先,教师要充分重视国际化人才培养中职业素质教育的重要性,落实学生技商、智商及情商的培养。其次,教师自身要积极主动跟进国际化人才职业素质的需求,了解国际人才需求的新动向。最后,教师需要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来创新英语教育,使得英语教育能有效地融入职业素质教育。

(三)以职业素质为导向的汽车专业公共英语教学资源建设。目前高职公共英语教学所使用的教材大多是普通的公共英语教材。这种教材针对性不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整合资源,编写具有汽车专业特色的公共英语教程。教程基于汽车专业背景同时也加入中国—东盟汽车文化的元素,从而使得教程除了具备专业性外,还更具国际化及实用性。例如,可以按照汽车行业的职业模式来模拟职业情景教学内容,根据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方向来模拟职业情景,例如汽车销售、汽车维修、汽车保养等,以此给学生提供真实的职业技能训练。这种方法一举两得,既可以训练语言、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的意识,同时也训练学生的专业技能。

(四)以职业素质为导向的汽车专业公共英语教学多元化考核机制建设。过去高职公共英语多实行终结性的书面考核形式,这种单一的考核形式下学生多以通过考试为学习的目标,对英语素质培养效果不佳。我们应该使用过程性考核方式,注重提升学生的英语能力,同时把考核方式置于多元化的手段之下,结合学生到企业的顶岗实习来进行考核。侧重英语素质能力的考核,把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综合评价学生的英语水平。过程性考核包含学生的日常作业、课堂表现、调查报告、主题表演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完成的一切教学任务。过程性考核对学生可以起到激励的作用,学生在累计过程性考核成绩的过程中提高了主动学习英语的积极性。综合性考核主要是结合了学生在校成绩及在实训单位的考核成绩,这也是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对学生采取的一种考核形式。对于汽车专业的公共英语教学来说,可以实行具有行业特色的英语能力标准,使教学内容贴近实际的行业要求,这样也便于企业在考核学生的时候有据可依。 (下转第167页)

(上接第152页)

总之,在以服务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背景之下,我们培养的汽车专业人才需要更高的职业素质才能面对国际多元文化的挑战,才能立足于国际化的行业竞争之中。因此,在认清了公共英语教学在职业素质培养中的重要性之后,无论是教学的规划者还是执行者,都应该重视在公共英语教学中融入职业素质培养。

【参考文献】

[1]王雅芹,王璐,温伟.论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J].中国成人教育,2007(7)

[2]鲍洁.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状况研究[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12:2-3

[3]王亚珍.以职业素质为导向的高职英语教学改革研究[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4

[4]中国—东盟经贸动态.第七十四期中国-东盟汽车行业分析[EB/OL].(2015-07-13)[2016-05-11].http://www.cafta.org.cn/show.php?contentid=75390

[5]黄萧萧,黄跃辉.新媒体背景下高校国际化人才职业素质教育创新研究[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6)

【基金项目】2014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教學改革工程项目(2014JGA335)

【作者简介】黄伟芳(1982— ),女,广西钦州人,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国际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翻译理论研究与实践、高职教育研究。

(责编 卢 雯)

猜你喜欢
东盟自由贸易区职业素质公共英语
“一带一路”视野下高校公共英语教学改革
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为目标的电气设备课程模块化改革与实践
浅谈职业技能大赛对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作用
中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培养研究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经济效应分析
中国
中国—自由贸易区贸易的贸易现状分析和发展展望
高校公共英语信息化教学方法研究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农产品贸易格局分析
高职公共英语视听说教学中情感因素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