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视域下高校信仰教育路径探究

2017-05-06 09:51瞿霞
大陆桥视野·下 2017年3期
关键词:信仰教育全球化高校

瞿霞

【摘 要】全球化时代,面对多元文化的渗透和冲击,我国高校传统的信仰教育出现了诸多困境,大学生的信仰危机现象渐趋凸显。因此,直面机遇和挑战,深入分析问题所在,探究提升高校信仰教育实效性的有效路径是一项紧迫的任务。

【关键词】全球化;高校;信仰教育;路径

当今是一个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的时代,多元化现象在社会文化、思想等领域碰撞愈来愈明显,而高校作为思想文化的重要阵地,更是首当其冲,使得我国高校传统的信仰教育出现了诸多困境,大学生的信仰危机日益凸显。因此,高校信仰教育模式改革成为必须认真思考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全球化给高校信仰教育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全球化是把双刃剑,既可以给高校信仰教育带来发展的机遇,提升信仰教育的高度和深度,但若处理不好,不能尽快适应这一时代特征的话,则会给信仰教育的实效性带来严峻的挑战。

一方面,全球化,尤其是文化多元化、信息网络化的飞速发展,各种社会思潮的涌动,有利于大学生改变固有的传统观念,形成现代社会的思想理念,從而在比较、批判、思辨中确立科学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观。另外,国外在信仰教育方面的先进经验,对于促进我国高校信仰教育变革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另一方面,全球化必然伴随着西方政治理念、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的渗透,“西化”“分化”势必趁虚而入。这势必会削弱大学生对我国传统民族文化和主流价值观的认同感,淡化甚至动摇其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从而造成大学生信仰观的迷惑和冲突,给信仰教育的实效性带来巨大冲击。

二、我国高校固有的信仰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信仰教育途径过于单一化。

目前我国高校普遍没有单独开设信仰教育课,信仰教育的主要途径就是融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如在《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等课程中都有涉及到信仰价值观等相关内容。这种采用课堂理论教学作为主渠道的信仰教育模式,过于单一化,重理论,轻实践,在多元意识形态和宗教的冲击下,教育的效果难以保证。

2.思政课信仰教育实效性不强。

首先,教育内容上,往往流于照本宣科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理论灌输,多是高度体系化、抽象化的原理观点。这样的教育内容既陈旧滞后,又脱离大学生自身实际,超越学生本身的认知和理解,造成不少大学生对教育的逆反心理。

其次,教育方法上,基本采取直接或间接的集体灌输式方法,刻板单一。教学变成教师的“一言堂”,灌输有余,启发不足,学生在教学中参与度较低,既不能有效解决学生的疑虑和困惑,也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结果形成毫无创新精神和活力的教育氛围。

最后,教育考评机制上,仍然脱离不了应试教育的以“考”为主的方式,简单划一。传统的思政课学业考评,重在“考”,学生旨在“背”,考核的多是学生对理论的记忆能力。这种单一的评价方式,造成学生上课的积极性不高,学习仅仅“临阵磨枪”求通过,只为拿学分,而忽视课程真正的“育人”功能。

3.高校信仰教育环境日益复杂化。

在全球化时代,文化渗透、宗教渗透、社会风气渗透无孔不入,高校已成为各种意识形态较量的前沿阵地。因此,我国高校信仰教育的环境日趋复杂,时刻面临着来自于多元文化的渗透,宗教传播的挑战,不良社会风气的侵袭,这给信仰教育带来严峻地挑战。

三、全球化视域下高校信仰教育的路径

面对全球化时代我国高校信仰教育的困境,必须着力推进信仰教育模式的改革,致力于信仰教育的途径、内容、方法等方面的创新,将信仰教育全方位渗透到大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形成全员、全方位、多渠道的信仰教育路径。

1.信仰教育途径的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虽然是高校信仰教育的主渠道,但不是唯一渠道,要营造一个全员、全方位、多渠道的信仰教育环境。比如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举办各类演讲比赛、征文比赛、辩论赛等以赛促学的活动,组织学生参观纪念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社会实践活动,充分让大学生在竞争、合作、交流、思辨中领悟信仰的意义,从而与课堂教学的内容融会贯通。另外,要充分发挥新媒体、新技术的作用,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

2.思政课信仰教育模式的创新。

习近平同志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

首先,信仰教育内容的创新。全球化时代的信仰教育内容必须与时俱进,要正确教育引导学生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既要注重对大学生的人文关怀,真正走入学生的内心世界,明确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为学生点亮理想的灯、照亮前行的路,引导他们形成健康、积极向上的信仰观;又要直面多元文化价值观念的冲击,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全面客观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用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观引领大学生信仰教育的全过程,形成具有科学精神、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信仰教育内容。

其次,信仰教育方法的创新。科学的信仰教育方法不是将理论知识一味的“灌输”给学生,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意识和独立思辨能力。因此,信仰教育的方法应坚持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的有机结合,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增强信仰教育的感染力,辅之以教学方法的创新,情景式教学、探究式教学、多媒体教学、案例式教学、实践教学等多种创新教学方法,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学习的欲望和兴趣,变被动接受到主动思考,从而实现最佳教育效果。

最后,信仰教育考评方式的创新。传统的思政课的考评机制过于单一,往往更多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业成绩,考核的重点集中于对书本理论知识的记忆能力,而不是学生的思想素养特别是信仰方面的考查。新的考评方式应该采取综合考评机制,将对学生知识理解能力的考查与实际思想政治素质表现的考查结合起来。具体考核时,诸如加大对思政课课堂教学的管理,学业成绩评定注重过程性评价,强化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过程和行为习惯的考查,引导学生对课堂学习过程的重视。同时,加入对学生的理论知识内化程度的考查,成绩评定可以采用教师评定、学生自评和互评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法,重在促成学生将理论知识向自身素质修养的转变,实现信仰教育的育人目标。

综上,全球化时代,高校信仰教育危机的出现不是一朝一夕,化解也不是一时就可以实现的,而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汇集家庭、社会、学校和大众传媒的多方力量。对于高校而言,这就需要发挥全员育人的机制,实现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活动的相辅相成,营造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形成一股教育的合力,多管齐下,重塑高校大学生信仰价值体系。

参考文献:

[1]王学俭,李东坡.大学生信仰教育的突出问题与对策[J].思想教育研究,2010(11).

[2]任秀洁.探析多元化背景下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实现途径[J].潍坊学院学报.2016(3).

[3]王康.论多元文化视阈下的大学信仰教育[J].教学与研究,2016(9).

猜你喜欢
信仰教育全球化高校
新旧全球化
全球化减速:全球化已失去动力 精读
全球化陷阱
加强新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意识研究
信仰教育在哲学教育中的地位、作用与实现途径
网络时代大学生信仰教育问题探析
鲁南地区青年大学生信仰现状及信仰教育对策研究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