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47B的落幕说明了什么?

2017-05-08 12:40杨王诗剑
兵器知识 2017年5期
关键词:无人战斗机航母

杨王诗剑

2016年7月,在美国国防部公布的2017年度预算案中,“舰载监视与攻击无人机”(UCLASS)项目被调整为“舰载无人空中加油系统”(CBARS)项目。当时,不少媒体认为,X-47B舰载无人机将就此“下马”,意味着美国海军在舰载无人机上的尝试宣告失败。事实是否果真如此呢?

又犯了一次错误

X-47B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本世纪初,那时它还叫X-47A。2000年,诺斯罗普·格鲁曼公司赢得了由美国海军和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共同推出的“航母搭载无人战斗机”(UCAV-N)研究项目,研制了X-47A“飞马”无人机,并于2003年成功首飞。

就在美国海军和DARPA为此庆祝时,或许了是为了挽回在JSF项目(F-35战斗机项目)中的决策失误,美国国防部又一次下达了要求海空军战机高度通用化的命令,而这次的对象正是无人机。于是,UCAV-N和当时空军正在发展的无人战斗机项目UCAV被强行合并,“联合无人战斗机”(J-UCAS)计划就此启动。

但是,负责合并海空军需求的DARPA却陷入了两头为难的局面,海军计划将无人机作为侦察平台,兼顾打击任务;而空军则希望将无人机用于防空压制。由于两大用户目标截然不同,导致在资金分配、发展方向、技术指标等方面无法达成一致,尽管诺·格和波音公司已经正在着手为这一项目研制各自的机型,也就是后来上演了一出双雄争霸好戏的X-47B和X-45C无人机,但依然无法阻挡海空军分道扬镳的坚定步伐。承载了五角大楼满满希望的J-UCAS最终落得个草草收场的结局。

命运早已注定

重新获得自主权的美国海军随即启动了“无人作战演示验证”项目(UCAS-D),旨在验证大型隐身无人机与航母的适配能力,以及与舰载作战平台的协同能力,为后续舰载无人机开发提供技术基础。2007年5月,诺·格击败波音,以X-47A的发展型——X-47B获得了美国海军授予的研制合同,开展为期6年的航母搭载无人战斗机可行性研究,其基本任务被定位为舰载远程情报、监视、侦察(ISR),同时执行有限的对地打击任务。

然而,美国海军自己也没有料到UCAS-D项目会如此顺利。在接连取得一系列里程碑意义的试验成果后,海军航空系统司令部决定改变此前退役X-47B的规划,授予了诺·格公司6 400万美元合同,要求继续用X-47B进行自主空中加油试验。当然,X-47B不负众望地在美国东海岸切萨皮克湾上空完成了这一壮举。

就在外界纷纷猜测它还会给世界带来什么惊喜时,谁也不会想到,完成空中加油试验当天,美国海军海上航空系统司令部发言人宣布,X-47B无人验证机首次成功实现了自主空中加油,给海军“无人作战演示验证”(UCAS-D)畫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根据预定的计划安排,现有的两架X-47B无人机将退役,并由合适的航空博物馆收藏,或移交给戴维斯-蒙森空军基地的航空维修和改造中心——也就是著名的飞机坟场。

感慨唏嘘难免会有,毕竟X-47B书写了太多世界海军航空史上的奇迹。但客观来看,根据美军传统,“X”编号的装备本就定位于试验品,命运其实早已注定。当与波音707伸出的加油管脱离的瞬间,X-47B的生命就已经走到了终点。“下马”一说从何而来?!

为他人做嫁衣

或许是源于X-47B给予的强大信心,也可能是担心陆基反舰弹道导弹的威胁日益加剧,在UCAS-D项目第一阶段(在航母上弹射起飞和拦阻试验)接近尾声时,美国海军就正式启动了“舰载监视与攻击无人机”(UCLASS)项目,旨在发展一款几乎两倍于X-47B起飞重量的重型隐身无人攻击机。

2013年6月26日,美国海军在宣布UCLASS项目的招标书中,首次对外披露了项目的主要技术要求。当时计划在2014年第二季度发布正式招标书,2014年底从4家企业中选择一家进入技术发展阶段;从2015年正式开始研制工作,在3~6年内完成研制,此后将作战型号部署到一艘航母上。

负责监督UCAS-D和UCLASS项目的美国海上航空系统司令部PMA-268的项目经理称,从X-47B方面,目前并不能看出两者之间的必然联系。诺·格公司也表示,由于海军对未来无人舰载机的要求改变,可能不会继续研制原定要研制的X-47C无人机,未来的UCLASS舰载无人机将与现在的X-47系列没有直接关系。显然,UCLASS项目是真的打算发展一款量产机型,它基于UCAS-D项目中所验证的技术,但与X-47B本身并没有多大关系。

尽管参议院武装力量委员会主席约翰·麦凯恩极力鼓动时任国防部长卡特继续UCAS-D的飞行试验,但美国海军坚持认为其与海军对UCLASS项目的预期不太相符,因为UCLASS项目要打造的飞机比X-47B大得多、强得多。

最终,折腾了近10年、花了10来亿、创造了无数辉煌的UCAS-D项目,不过是为他人做嫁衣。

纠结到死

可能是因为抛弃了X-47B这个福星,美国海军和国会就UCLASS项目产生了巨大的分歧:前者希望它是一型高效的监视无人机,且具备不加油的超强续航能力;后者则希望它是远程隐身打击平台,并可通过空中加油增加航程。此后,美国海军多次发布消息称将发布UCLASS项目需求并开始竞标,但持续的争论打乱了UCLASS项目所有的计划。两年后,也就是项目最初计划开始研制的时间节点,美国海军航空系统司令部航母无人机项目经理还在表示,“我们计划2022年初步形成作战能力,我们目前仍在明确无人机的需求”。可是,在离2022年还有6年的时候,UCLASS走下了舞台,从出生到死亡,始终只是纸面上的文字,它留给世人的印象似乎也只有“纠结”二字。

也许,美国海军自己对发展一款重型无人攻击机心里也没底。此前,UCLASS项目的负责人和诺·格公司都曾表示,X-47B可能是UCLASS项目的风险降低平台,但美国海军又曾多次公开表示X-47B的设计指标与UCLASS项目的需求不相符合。

纠结到死的态度表明,美国海军在探索舰载无人机的道路上仍在摸索,这不禁让人想到了20多年前胎死腹中的A-12舰载隐身攻击机。也必须看到,在一条前无古人的道路上行走,停下思考、改变路线甚至折回重走都是正常的,这也符合新型武器装备的发展规律。但可以肯定的是,美国海军已经在发展舰载无人机的道路上迈开了步伐,并且不会停止。

不忘初心

接替UCLASS的CBARS项目旨在打造一款多用途舰载无人机。据美国海军新闻网《USNI News》报道,官方已正式将其命名为MQ-25A“黄貂鱼”,海军计划在2017—2021财年间,共为其投入21.6亿美元。至于对“多用途”的解读,美国海军潜能和资源整合作战部副部长海军中将约瑟夫·穆洛伊曾表示:“我们可能会放弃一些高端选项并在提升作战编队的规模和生存力上下功夫。我们需要更多加油机,然后需要在这款武器上添加一些‘情报、监视和侦察功能,我们会集中精力将这款武器打造为空中加油利器。”也就是说,MQ-25A的“主营业务”是加油,其次还能完成情报侦察、战场监视、数据传输等任务。

是不是有些任务看着眼熟?不错,MQ-25A一定程度上回归了X-47B的发展思路:即具备舰载远程情报、监视、侦察能力(ISR),只是核心功能发生了变化。当然,这也改变了整个项目的方向甚至属性,即從一款主战装备变成了一款保障装备。实际上,执行ISR任务很好理解,这本身也是无人机较有人战机的优势所在。那么为什么要突出加油能力呢?原因有很多,最根本的恐怕还是对舰载有人战机的航程忧虑所致。

抹不去的“东风”阴霾

美军认为,以“东风”-21D反舰弹道导弹为代表的“反介入和区域封锁武器”,给以航母为核心的前沿军力带来了严重威胁。美军要么只能在舰载机的有效航程外使用航母,要么冒险让搭载着6 000名舰员和70余架飞机的“海上机场”进入“东风快递的配送范围”。在这种情况下,在航母上搭载加油机,以提高现役舰载机的投送距离是目前最有效的应对“反介入和区域封锁”的手段。

但实际情况是,受限于空间,航母上无法停放大型加油机,所以直到现在,美国海军航母上一般采用的都是战斗机为战斗机加油方式,即用挂载多个副油箱的F/A-18E/F为执行打击任务的“兄弟们”提供空中加油服务。因此,发展舰载无人加油机对美海军来说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而在这方面,舰载无人加油机的优势也确实十分明显。一方面,无人机因为减少了有人战机飞行员所占的空间和相关操控设施以及配套装备,得以在相同体积下获得更大的容载能力,是作为舰载加油机的优先选择;另一方面,能够将F/ A-18E/F从加油任务中解脱出来,专注于执行作战任务。按照目前美国海军的做法,在空战的第一天,至少需要5架F/ A-18E/F战斗机为飞行中队的其它舰载机进行空中加油。而舰载战斗机的老化短缺正是美国海军最头疼的问题。

另外,从装备发展的角度来说,虽然X-47B在验证机舰适配性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也仅仅是验证了一些基本的命令和控制,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和进一步完善。美国海军选择重新回到循序渐进的道路,研制难度相对较小的无人舰载加油机,可以帮助美国海军进行基础规程的开发,并且在更深层次的领域进行无人航空经验的积累。

可能比想像得更简单

相对于强调攻击、突防的UCLASS项目,MQ-25A的设计无疑会简单得多。美国海军航空系统司令部已分别授予波音和洛马公司一份MQ-25A的概念设计合同,而通用原子公司和诺·格公司也将参与竞争。这不禁让人浮想联翩,波音会否重启X-45“幻影射线”,洛马会否将RQ-170“哨兵”搬到海上,通用原子会否造出传闻已久的“海上复仇者”,诺·格会否拿出X-47C。四大军火商的竞争想必十分精彩。但事实却是,大家可能想多了。因为就连最基本的隐身性能,美国海军都不太想要。

对于舰载无人机项目,时任美国海军作战部长乔纳森·格林纳特曾表示:“隐身可能是高估了,我们必须要正确审视,飞行器快速飞过大气,那么将会扰动空气分子,从而加热空气。我不关心发动机温度可以做到多低,飞行器总是由此可以被发现。”国会一些议员也大多认为,关于无人战斗航空载具的许多讨论纯粹是理论上的。因为实际上,在2030年,能在航母飞行甲板上出现的唯一隐身飞机将是洛马的F-35C,没有足够的时间或金钱来部署其它隐身飞机。

其实从历史上看,美国海军持有这样的观点并不稀奇。一直以来,海军都拥有一支比较强大的电子战机部队,从越南战争中的EA-6B“徘徊者”到利比亚战争中的EA-18G,电子战机使美国海军航空兵在敌境上空来去自由,这也是美国海军对F-35C一点都不着急的重要原因,甚至特朗普还表示将继续采购F/A-18,削减F-35C的订单。基于有效的战争实践,MQ-25A会不会强调隐身设计还真的需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等样机出现时,大家可能会不约而同地说一句:比想像的简单多了。

这一次,海军认输了

既然MQ-25A在气动外形上不太可能有大的突破,那么会不会在控制技术,也就是自主化水平上带来一些惊喜呢?答案或许也不太美好。

起初,在无人机作战方式的规划上,美国空军和海军存在相当大的分歧。空军认为,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无人机都无法独立完成空战任务,必须与有人战机混合编组,在飞行员的指挥下联合作战。而海军则认为今后的舰载无人机,将替代有人战机,独立遂行作战任务。时任美国空军参谋长马克·威尔士将军曾表示,尽管空军将更多地依赖无人和自主飞机,但并不会取代战斗机飞行员。而这一表态正是对美国海军部长雷·马布斯发出“F-35C将是并且几乎肯定是海军将要购买或使用的最后一型有人攻击战斗机”表述后的回应。这两种观点的交锋持续了很久。而海军经过多年的探索,似乎也认识到了短时间内,类似于X-47B的舰载攻击机还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这一次,海军认输了。

2016年3月22日,美国海军作战部长参谋部空中作战办公室主任迈克尔·马纳泽尔少将在美国空军协会的一场活动中表示,“我希望能利用技术和创新,使CBARS在本世纪20年代中期从飞行甲板上起飞执行情报监视侦察和空中加油任务时,能够利用某种仍待确定波形,使之与一架F-35战斗机,或一架E-2预警机,或一架‘超级大黄蜂战斗机互联,使后者能够给予CBARS无人机指挥”。他还说:“在我所考虑的实例中,无人系统从航母起飞之后,1架F-35将和3架無人机僚机编组,后者由F-35上仅有的一名飞行员指挥。在这样五代机战术中,每一层的战斗覆盖为40千米。想像一下,由于与增程的无人系统‘对话,单独一名飞行员就拥有160千米的空中主宰或空中优势纵深。”

这就不难理解MQ-25A为何采用相对较低的设计标准了,这是美国海军最廉价、最快部署舰载无人机的有效途径。因为已经认识到无人机独立作战在短期内是不可能实现的,与其浪费时间和金钱,不如先快速列装一型相对简单的无人机,以积攒与有人战机协同作战的使用经验,这样可能更实用一些。毕竟无人战机与有人战机的编队协同也不容易。

是不是战略欺骗

毫无疑问,X-47B的的确确让全世界震惊了好几下,但兜兜转转一大圈,美国海军最终还是回归了现实,尽管CBARS项目也没有完全确定下来,但起码这条路要稳健得多。现在回过头来看,以X-47B为代表的一些看起来十分“科幻”的无人战斗机更像是一种战略欺骗手段,即通过展示短期无法实现的技术,引导战略对手“走歪路、走错路”,耗费对手战略资源,当年的苏联可是吃了不少类似的哑巴亏。

兰德公司曾为美国海军舰载无人机项目做过一份评估报告,称:“与机动性很强的敌机进行空对空战斗,在目前不适用于无人机,因为地面控制员的态势感知反应时间都不够。有人驾驶飞机飞行员的反应时间约为200毫秒,对于无人机来说这个反应时间目前几乎是不可能的。”最后的结论是:“总之,我们不建议将海军无人战斗机用于执行空中格斗任务。在未来,随着自动化技术的发展,有了新的作战概念和具备了有人和无人机系统的组队能力后,无人机或许能用于执行空中格斗任务。但现在还有许多挑战。因此,我们认为在2025年以前海军无人战斗机不可能用于执行空中格斗任务。”

事实上,利用武器装备进行战略欺骗的性价比非常高,又因为实施这一战略的国家往往处于“技术高位”,能够以较强的权威性达到极强的欺骗性。这是后来者必须警惕的。

战略意义,战术价值

毫无疑问,美国海军最终希望发展的无人机依然是UCLASS项目中所描绘的那样,能够从航母上起降,具有超远的作战半径和强大的突防能力。因为MQ-25A与F/A-18E/F的组合实际上就是一款重型舰载战斗机,而这仅仅是自主控制技术还不成熟的权宜之计,一旦无人机的自主化水平达到足以应付高强度对抗时,UCLASS项目一定还会重生。马纳泽尔关于“美国海军可能在某一天使MQ-25A武装化”的言论也印证了这一点。

对于舰载无人机到底会向哪个方向发展的问题,现在还无法给出明确的答案。目前来看,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内,舰载无人机能够担负的作战任务主要有三类:一是侦察预警类任务。无人机的先天优势决定了其在情报侦察上有较大用武之地,实际上,这也是无人机应用最为成熟的领域之一。二是作战保障类任务。例如MQ-25A所担负的加油任务,另外包括物资运输投送等任务也具有很强的可行性。三是火力打击类任务。承担对地对海火力打击任务,“捕食者”和“彩虹”都已经进行了充分的实践。至于最近炒得火热的“蜂群”战术,或许首先解决通信难题才是关键。

总体来说,无人机目前尚不足以成为举足轻重的战略利器,其更多的价值暂且还停留在战术层面。不过,需要指出的是,对于一型具有明确应用前景的武器装备来说,无人机的每一步都是巨大的进步,对世界空战装备革新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猜你喜欢
无人战斗机航母
EF2000台风战斗机
关于舰载机常用到的英文
白沙门
反击无人机
竹里馆
无人岛上的试验
美国两航母“围住”伊朗
联合攻击战斗机(JSF)
国产FBC-1战斗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