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细读为语文课堂打开一扇明亮的“窗户”

2017-05-08 18:15朱林花
课堂内外·教师版 2017年4期
关键词:切入点窗户文本

朱林花

【摘 要】 《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指出了明确的方向:“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而要实现这些目标,匠心独运的教学设计、师生课堂的有效对话和文本内涵的深度挖掘是关键。但这都取决于正确深入的文本细读。细细地品味,轻轻地梳理文本,品其味、悟其神,像鱼儿一样在语言的海洋中畅游。

【关 键 词】 文本细读;切入点;教学设计;文本内涵;师生对话

所谓文本细读,本是20世纪英美新批评派理论家克林斯布鲁克斯提出来的,它是文学批评的一个重要术语。文本细读是指教师在备课前,预先对实施教学的教材内容(即教学文本),通过多种形式的比较、情感逻辑的“还原法”、价值的还原和比较、流派的还原和比较、风格的还原和比较、知人论世等这些文本细读的基本方法,进行全面、深入、细致地研读,理解作者写作意图,挖掘文本的内在价值和外延价值,再渗透读者再创造,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对教学内容文本预先寻求必要的补充,对教学重点难点进行细化,将教学内容转化为适合学生阅读学习的文本。

用朱光潜在《美学》里的话说就是:慢慢走,欣赏啊。把这个“走”换成“读”:慢慢读,欣赏啊。

用南帆先生的话来说:“文本细读就是沉入词语。”或者说:“文本细读就是穿行在多重话语之间。”

用吕叔湘先生的话来说:“文本细读就是从语言出发,再回到语言。”

用夏丏尊先生的话来说就是:“文本细读引发一种对语言的敏感。”

用王尚文先生的话来说,就是:“倾听文本发出的细微声响。”

用新批评学派代表人物之一施特劳斯的话来说,就是:“在字里行间阅读。”

用海德格尔的话来说,文本细读就是就是徜徉在语言之途。

文本细读就是倾听文本发出的细微声响,在语言之河中畅游,从而把握文本,阐释文本。文本细读就是在字里行间阅读,发现文本的同时发现自己,逐字逐句地摸索别人的行文思路和意蕴内涵。

时下的初中语文教学正“乱花渐欲迷人眼”,有很多的语文教学主张——诗意语文、简单语文、深度语文、生命语文、情境语文等。我们的语文课应该教什么,学生学什么,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师没有细读文本,没有自己的感受,就不可能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文本细读对于语文教师来讲,是文本阅读的极好方式,是文本阅读的良好态度,也是引导学生阅读的优秀语文教学方式。

要想上好一堂语文课,首先要对文本进行细读,先读出框架,再读细节。我们大多数教师往往是对文本研读不够。不读一遍书上课的有,读了一遍上课的大有人在,真正做到文本细读的人寥寥无几。是啊,我们上了这么多节课,教了这么多年的语文,究竟对文本的认识有多少?有几次对文本进行过真正的研读?

顾名思义,“文本细读”就是对文本仔细阅读,细致地揣摩、研究、体会字字句句传递出内涵、思想和文本的指向,从而实现对文本意义准确、透彻的理解。而后把解读转换为课堂设计,带领学生潜进文本,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语文熏陶。

下面就文本细读对语文课堂的重要性谈几点粗浅的意见:

一、细读文本,准确捕捉文本的切入点

一篇文章,总有那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点”,抓住“点”拓展到全篇,就能顺畅地实现“整体感知”和“整体把握”。在整体把握课文的基础上找到文本的一个支点,牵动整个文本的学习,使课堂线条简单,条理清楚,仿佛是找到一条串联珍珠的丝线。

好的切入点,可使课堂教学主脉络清晰,顺藤摸瓜,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有条理地思维,帮助学生形成思维的系统性,直达教学目标。由此可见,在语文教学中,寻找一个恰当的“切入点”显得至关重要。

通过文本细读发现大部分课文中都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切入点。或一词,或一句,或一段,或开篇,或总结,或承上启下。找准以上切入点,引导学生从整体感知课文,就会让学生对文本留下完整的印象。平时的教学中,我经常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细读文本。(1)抓题眼。如《罗布泊,消逝的仙湖》,题目是课文的眼睛,是课文内容的高度概括,从题目感知到“罗布泊过去的样子”“罗布泊现在的样子”“变化的原因”等内容,抓住题目,步步深入,不失为一种好方法。紧扣题眼,就抓住课文的重点,使教学设计清晰,课程目标得到整合。(2)抓关键词。如果我们仔细阅读和品味语言文字,就会发现课文中有许多高度概括、内涵丰富的词语,这些词语对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起着很大的作用。如在教学《陋室铭》时,不从文章开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这两个类比句上学起,而是抓住关键词“陋室”和“德馨”提出三个问题直接切入主旨:1. 读过课文后,同学们对陋室总的印象如何?(陋室不陋)2. “陋室”为什么不陋?3. 这八个字哪两个字最为关键?(德馨)这样,从一开始学生就把握住了文章的主旨,然后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讨论学习。引导学生从这些关键词入手,进行整体分层设计,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3)抓中心句。中心句的呈现方式因文而异。有的开篇点题,有的篇末总结。有的是全文的概括,有的是段落的小结。如《与朱元思书》开头一句“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就是全文内容的高度概括,紧扣这句中心句,讨论分析“奇山”“异水”的特点,使學生很快了解了课文的思路,促进学生的整体感知。

文本的切入点只能存在于细读之中。并非先有一个贴着标签的切入点,然后供你来慢慢细读。所以,我们应沉入言语、逐字逐句地解读,在细读中捕捉文本的切入点。

二、细读文本,优化课堂教学设计

从文本细读与教学设计的关系中,我们可以看出文本细读是课堂教学的根基,它是教学设计的前提条件。而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实施的前提,是教师将细读文本时的所思所得、所感所悟传送给学生的必走途径,是优化课堂教学过程的重要手段,教学设计的优劣是决定语文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所以构建高效的语文教学活动,首先要从教学设计的优化开始。而要优化教学设计,我们就得从文本细读着手,合理、深入的文本细读不仅是有效进行教学设计的基础,更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全面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条件。我们语文教师应潜下心来,深入解读文本,优化我们的课堂教学设计。

著名教育家钱梦龙说过:“我在备课时,首先考虑的不是自己怎样讲文章……有时候自己在阅读中遇到难点,估计学生也会在这些地方发生困难,就设计几个问题,让学生多想想。”其实,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关键是精心设计文本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与设计,呈现与表达,教师必须通过一定的载体——教师的问来表现。如何精心设计问题呢?细读文本,使老师很好地把握教学内容,明确教学重点和难点。通过精心设计问题,从而优化课堂教学设计。

在教学《皇帝的新装》的时候,我通过文本细读后,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

1. 请默默地阅读课文,读完后用一个词说出你读后的感受。

(生:荒唐、昏庸、可笑……)

2. 以“一个_____的皇帝”“一群_____的大臣”“一个_____的孩子”为句式,在划线处填上恰当的词语,结合具体的事例分析人物形象。

3. 这篇课文的情节围绕一个“骗”字,请同学们说说这些人与骗的关系。然后讨论文章的主旨。

通过细读文本,才能优化课堂教学设计,精心设计课堂问题,落实教学目标,突破文本的重点和难点,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细读文本,架起师生有效对话的桥梁

“语文课堂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构建对话教学的平台,提高教学效益,使课堂充满活力,使文本生动引人,使教师激情洋溢,使学生激动不已呢?文本细读,无疑是实现这一目标最便捷、最重要的路径和平台。通过细读文本,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世界,“徜徉在语言之途”“倾听文本发出的细微声响”(王尚文教授语),走进作家的心灵世界,从而建构学生个体的心灵空间,继而达成《课程标准》对“阅读与鉴赏”提出的目标:“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细读,细密地研究文本的上下文及言外之意,是一种深入研究文本的阅读方式。让学生细读文本,首先教师得细读在先,在与学生对话中加以引导和点拨,实现师生之间有效对话。在教学过程中,细读文本,我通过沉入词句、想象画面、比较对照三个方面实现师生之间的有效对话。

1. 沉入词句。著名学者南帆指出:“文本细读就是沉入词语。”细读时,要抓住关键词语揣摩体味,既要理解字面意思,更要理解蕴涵的意思。在教学《土地的誓言》时,我让学生细细品味“泛滥”这个词语,从而体会作者那对土地怀着炽痛的热爱的情感。

2. 想象画面,填补“留白”。教学中,如果充分利用课文中蕴含丰富的“留白”之处,引导学生想象、思考和感知,充分发掘作者未写出来的文外之意、弦外之音,对文本进行补白,那么就会激活学生与老师间的对话,学生的思维得以碰撞,情感得以激发,师生之间的对话才能更精彩。如在教学《皇帝的新装》时,让学生进行合理的想象并续写。用想象填补文本的留白,从空白处读到文本的未尽之言、言外之意。我在执教《母亲》时,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想象母亲在大年夜打发债主的情节。这样不仅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而且学生对母亲忍辱负重、宽容忍让的形象有更深入的認识。

3. 比较对照。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解或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如在上《金色花》一课时,对诗中“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这句诗细细地比较品读,可以设置三次比较:①把“坏”换成“调皮”后能读出怎样的意味?②把“?”改成“!”行吗?试读感受。③改成“你这坏孩子,你到哪去了?”行吗?试读品味。能地比较、朗读和品评,学生感受到第一种改换后读者变得有训斥味口吻了,而“坏”是戏谑的说法,是贬义词褒用,流露出的是深情的母爱;第二种也不能改,否则读来变得凶巴巴的了,显不出母亲的慈爱;第三种同样不能改,改后读来语气就更凶了。这样抓住细微处,通过不同角度细细品读比较,一位慈爱、温和、高雅、圣洁的母亲就会展现在我们面前了。

四、细读文本,深度挖掘文本的价值

文本细读,首先揣摩细节描写,领会文本内涵,充分挖掘文本价值,除了对文章的语言进行玩味、推敲,文本中的某些细节也是我们值得发掘的点。要把学生培养成一个有慧心、好深思的文本细读者,就必须让学生学会关注细节。倘若教师能有效挖掘细节、表现细节,那“细节”将会成为精彩课堂最亮的闪光点!如朱自清《背影》这篇经典课文,如果我们不反复咀嚼细读,就很难把握好文本的内涵。文中共写了作者四次流泪的细节;每一次流泪,原因各异。第一次流泪是因为家道的衰落,祖母的过世;触景生情、情动于衷、自然生泪;最后一次流泪则包含着儿子深深的愧疚之情和对父亲深沉的爱。这两次流泪,还是很好理解的。但是第二、三两次流泪就很不容易理解了。特别是在父亲爬月台,买橘子时的这第二次流泪:“我的泪很快就下来了”。我们以前讲这爬月台,买橘子,总是要让学生找动词“探”“攀”“缩”“倾”,体会其中的深意,感受父爱之情,其实,光看这些动词是很难读得出来的。如果我们细读文本,就不会有这样的看法了。看文中这句话:“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这“不容易”三个字,实际上是理解整段文字的关键。我们联系上下文,从中可以看出,这“不容易”三个字原来还另有深意:这就是生活的艰辛不容易。文中这爬月台的动作仅仅只是表象,只是一种情感的触发点。作者流泪不是因为动作本身,而完全是因为作者内心,对家庭生活困顿的深切感受,对在困顿中挣扎的父亲的深切的爱。

我们语文教师深入钻研教材,认真细读文本,大到整篇课文,小到一个词语,都要反复品味,仔细琢磨,整体观照,力求在课堂中给学生以准确而深入的引领,让我们驾着智慧的小舟,载着孩子们在语文的瀚海中欣赏每一朵浪花,聆听每一次涛声。

【参考文献】

[1] 孙绍振. 名作细读[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2] 方智范. 语文教师要成为文本作者的“知音”[J]. 人民教育,2005(3).

[3] 王菘舟. 谈文本细读[J]. 福建教育,2006(2).

[4] 王尚文. 语文教学对话论[M].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

[5] 王崧舟. 文本细读,徜徉在语言之途[J]. 小学语文教师,2008(7).

猜你喜欢
切入点窗户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找寻“切入点”,巧解“数学题”
擦窗户
例举高中数学解题切入点的找寻
窗户知多少
选好切入点新闻报道才有鲜活性
贴窗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