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步读《三峡》,感受独特美

2017-05-08 18:18郭冬丽
课堂内外·教师版 2017年4期
关键词:秋水三峡山水

郭冬丽

《三峡》是一篇千古山水游记佳作。它到底美在哪儿呢?概括起来可以用这么三句话:整体感知其结构之美,细部品读其语言之美,探究赏析其写法之美。

整体感知,美在结构。《三峡》作为“开后世山水文学先河”的作品,从结构安排上来看无不体现其美。首先,作家先山后水,写山为水。作者先写山,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了山势险峻、地形特殊的地理环境。这样简笔勾勒,看似闲笔却与下文的水一脉相承,如果没有高峻的山峡,哪有壮观的水景呢?原来,写山为写水做好铺垫。其次,文章前后照应,绘山记水莫不如此。如文章第一层写山,后三层写水。后三层写水又层层有山,与篇首遥相呼应。而水便成了串连全文的一根红线。最后,主体分季描绘,抓住特点。在文章的主体部分,作家把三峡的水这个最有特色景物展现给读者。作家采取先大而小,按季节分层次,写得起迄分明,各具特色。三峡之水以夏水最美,文章着笔便由夏水开始,展现其最为凶险、迅疾特点;然后写春冬之水,展现其秀美的特点;最后写秋水,作者用一“霜”字暗示,再现三峡秋景的清寒,并用猿鸣来烘托萧瑟的秋高,让人不胜凄凉。总的来说,文章在描繪三峡美景时很好地抓住季节特点,巧妙地展现四季之景之不同。

细部品读,美在语言。明人张岱曾言:“古人记山水手,太上郦道元,中古柳子厚,近时袁中郎。”可见,对郦道元《水经注》这本书评价之高。细细品读《三峡》,三峡之美还美在语言。首先,美在四字节律。如“重岩叠嶂,隐天蔽日”、“朝发白帝、暮到江陵”、“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对仗工整且语义连贯。其次,美在骈散结合。行文中,作家巧妙地穿插一些副词和一些长句,使文字骈散并用,既有回环往复的美感,又不失疏密相间的节奏。如第一节中“自非”一词,引出一个假设的事例来突出三峡山谷之幽深,给人居高临下的气魄。第三,美在用词精心。作者写景生动却也惜字如金,用词极为凝练。如“清荣峻茂”四字,以极为精练的四字写水清、树荣、山峻、草茂,实在富有趣味。最后,美在修辞妙用。如写夏水之急,作家用“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这里运用了比喻、夸张的修辞,极言江水流速之快,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江水之疾。

探究赏析,美在写法。掩卷沉思,回念《三峡》一文,三峡之美,更在写法。首先,动静结合,一驰一张。七百里山势写的是静态,文气平静舒缓;夏水暴涨写的是动势,文气剧变似异峰突起。这里作者运用欲扬先抑,先弛后张的手法,前后节奏,反差强烈,一张一弛,扣人心弦。其次,正面描写,侧面烘托。课文的描写手法美,写山先正面落笔的“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形象而概括地描绘出三峡的地貌特点是山高岭连,峡窄水长;再用“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一句从侧面烘托了三峡峰峦延绵,隐天蔽日的山势。写水,春水描绘以正面描写为主,以排比句式总结,作者的视角也发生了由俯视至仰视的变化,景物历历在目,令人目不暇接,笔法清丽细致。而写秋水时全用侧面描写,并以听觉为主要描写手法,先渲染秋日的萧瑟,再以猿啼表现出山谷之空旷,让读者看到秋水枯涸,感受到四周广阔寂寥的特点。第三,以情托景,融情于景。山水游记文章并非单纯写景色,多以情托景,融情于景。如用“良多趣味”一句烘托出春冬景色之佳,用“猿啸”“凄异”烘托出秋季景色之凉;而在文章开头几句作家用廖廖几笔写初赏三峡的总体之情,使人顿生雄伟奇险之感,以下几段文字再分写时而悚惧,时而欣喜,时而哀凄的四季之情,便是融情于景。

如果说三峡是一幅美丽的图画,那作家便是一名丹青妙笔之高手。在作者的画笔下,三峡山水以立体的、动态的生动形象呈现在读者面前。读者时而欣赏高峻的山峰、汹涌的江流;时而流连清澈的碧水、飞悬的瀑布;时而倾听哀转的猿鸣、悲凉的渔歌,无不沉浸在美的画面,感受到自然之壮美,人文之情怀。

猜你喜欢
秋水三峡山水
空蒙山水间
秋水无声
《山水间》
山水朋友
《秋水共长天一色》
我们可能读了一个假《三峡》
秋水长天(创意作品)
人民三峡人民建,建好三峡_____
北京重庆三峡酒楼创新菜选(一)
山水聚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