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米芾《方圆庵记》结体

2017-05-08 09:32■杨
书法赏评 2017年2期
关键词:结体居士方圆

■杨 兵

浅谈米芾《方圆庵记》结体

■杨 兵

米芾(公元1051——1107年),世居太原(今属山西),迁襄阳(今属湖北),有 “米襄阳”之称谓,中年定居润州丹徒(今江苏镇江)。初名黻,41岁后所书翰写 “芾”(据翁方纲《米海岳年谱》),字元章,号火正后人、襄阳漫仕、海岳外史、鹿门居士等,自号鹿门居士,晚年自号米老。以恩补晗光尉,历知雍丘县、涟水军、太常太博士、知无为军,宋徽宗赵佶宣和年间召为书画学博士,后擢尚书礼部员外郎,后人称“米南宫”。椐《宋史》载 “衣冠效唐人,好洁成痞,至不与人同巾器”,因他才华横溢,狂放不羁,个性怪异,举止癫狂,酷爱石头,并对之称兄道弟,世人又称 “米颠”、或 “米痴”。崇宁四年(1105)到无为知淮阳军(今江苏邳县),卒于任所。终年56岁,葬于镇江南山风景区,鹤林寺西南黄鹤山上。能诗文,善书画,精鉴别,集书画家、鉴定家、收藏家于一身,是 “宋四书家”之一。

现介绍米芾碑刻《方圆庵记》,文中记述了宋元丰六年(1083年)四月九日,杭州南山僧官释守一到方圆庵拜访辩才一事,有关媒体称《登天竺山志》,二人以 “方圆”为中心,论释世间皆出于此,道明佛儒相揉这一主导思想,守一撰文,老米亦喜儒乐佛而书之(时称鹿门居士,33岁),陶极刊刻,书佳工精。此碑多法《圣教序》,但以 “小王”外拓法为之,妍丽儒雅,平和简静,遒丽天成,点画精到,结体多变,没有过与不及的习气。此碑刻虽不是 “老米”代表之作,正值 “集字”之际,但正基于此,更便于初学临习,沿着前人的步伐,稍加变化,便出个人风貌。现谨以自己临习体会,抛砖引玉,以便同道学习参考。

老米《群玉堂帖》提到分布、结体,强调要在 “统一中求变化,在变化中达到统一”,此乃书法之中辩证法,最终达到 “稳不俗,险不怪,老不枯,润不肥”的艺术境界。总之米芾结体随意赋形,信手拈来,奇正相生,如天马行空,适人胸怀。

《方圆庵记》结字清劲端和,点画疏朗,险中求稳,变化丰富,潇洒倜傥,结构舒畅,情态各异,顾盼有情。即便是同一字,出现在同篇中也是竭尽 “变化”之能事,追求推陈出新,熟而不俗。

1.方

第一画在位置上与横有离有聚,入笔角度有别,有藏露,有方折;第二画有藏露、轻重,末笔有顿带下笔,有翻笔意连;第三画有在第二画内,有另起切笔,并长短、俯度不一;最后一画入笔方向不一样,用笔有折、圆,钩的大小、方向、幅度各异。

2.天

第一画用笔有藏露,以露为主,长短不一;第二画多占三分之一的字位,有的中分一字者,与下画或连或断;第三笔撇的幅度不一,以 “立”为主;笔差异很大,轻重不一,有呈 “S”反捺者。

3.法

第一点有在三点水一条竖线的,有偏右者,并有取侧势、横势的;下两点多连在一起,有与第一点顺带呼应者,有第二次切笔重入者,末笔有与第一点呼应者,有与下笔连在一起的;“去”姿态各异,有平稳有倾斜,出锋大小不一。

4.师

字体有行楷有行草,两竖或连或断、粗细、长短不一;右部与左连、断结合,最后一笔有垂针、垂露,有曲有直。

5.者

“土”占整字比例不一,竖画有直有曲;日字有行有草。

6.成

三字形体上变化很大,横画因笔顺变化各异,竖撇轻重、回锋方向不一,用笔有露有切;横折支力点不同;撇、点形态长短,用笔都不同。

7.于

第一画粗细不同;第二笔与第三笔或连或断,或直或曲,内涵不一;最后两点与前面笔画或连或断。

8.大

第一画有藏露、轻重;第二画轻重部位不同,且 “立”的程度不同;末画,出锋方向、大小不同。

9.之

点姿态各异,与下一画或连或断;横折顺势提笔或翻折,最后平出或回锋,出锋、藏锋;形体上有第二画长,有最后一笔长。

10.不

第一画藏露、长短结合,与下一画或连或断;第二画有从第一画的三分之二处、中部、尾部位置,在笔画中或另起下笔者,且倾斜程度不同;第三画有变点者,有直有侧,有用力均匀或由轻变重者,特殊者最后顿折钩连下一笔;第四画由轻到重,有大小,有从竖画中出锋连画者,最后有出锋有回锋。

11.其

第一画藏、露、粗、细、长短相结合,两竖、两横简捷明快;两点形态各异侧重点或左或右,最后一点或出锋或藏锋。

12.而

第一画藏露、长短、粗细结合,由轻到重,或由重到轻,与第二画或连或分;第二画虽为过度之笔,但用笔跳荡,节奏明显,与下一画或连或分;第三画或直或倾,或长短;第四画圆折、按折用笔结合,钩的大小、方向不一,内留布白各异;最后两点或化一,或连断,或一点取横势,另一点取竖势,因地制宜,灵活完美。

13.子

横折藏露结合、轻重方向不同,竖钩的钩大小不同且与横或连或断。

以上是笔者对《方圆庵记》同字的浅显探讨,为什么一代大家能如此风貌,笔上的功夫是主要的,老米书法以“变”为中心,加大了艺术感染力。米书向来是行书中一座高峰,自古学米,成有几人。越是高不可攀,不畏艰险登顶之后,便更能领略众山之小。欢迎喜欢米芾的书家,不断有新发现,有新提高。囿于本人水平有限,难免挂一漏万,愿与学者共勉。

作者单位:河北沧州师范学院

猜你喜欢
结体居士方圆
十月打了霜
大禹治水
撞不周山
青塘居士诗词选
成双结对
规范化的清代刻本宋体字与楷书结体差异浅析
趣味语文
方圆十四行(外一首)
篆书条幅《游金山寺》创作说明书
结体:小学软笔楷书教学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