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2017-05-08 00:37张茜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6年32期
关键词:培养模式高校

张茜

摘 要: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推动了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从而也对播音主持人的要求也来越严苛,面对这样的趋势,高校是播音主持人专业人才的培养阵地,它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所以探索高校播音主持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也刻不容缓,只有更完备的培养模式,才能有针对性的培养出专业人才,本文就高校培养播音主持专业人才的模式现状做出分析,并探索其他更有效的培养模式。

关键词:培养模式 播音主持专业 高校

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家对于播音主持学校的建设越来越多,从起初的第一所播音主持学校—北京广播学院,发展到现在全国有200多所播音主持类学院,有数以千计的学生,发展的速度非常之快,从而对传统的高校培养专业人才的模式发起了挑战,是原本的培养模式变得停滞不前。当然也由于播音主持专业院校发展速度太快,导致了缺乏一套完备的体系去真正地培养出拔尖的专业人才。而高校播音主持专业学校的教学目标,是通过进行有效的教学,使学生在掌握一定的播音主持专业的知识的前提下,能够综合运用知识到实际中,培养学生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这也就意味着如何教授学生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帮助学生打下扎实的基础,树立完整的建构知识体系,为将来学生踏入社会提供了保障。

一、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一)专业人才培养理念不完善

社会上播音主持类的高校数量不断拓展,使得学校招揽学生的要求不断降低,以便让更多的学生进入高校,然而这就造成了学生在进入学校之初就存在着差异,个人素养专业知识都层次不齐,对于教学的开展带来了影响。还有,有的学校对于学生的教育多注重于“外表”比如过分强调学生本来的先天资质,缺乏正统的理念教学,又比如学校过多的注重对于学生技术方面的学习,使得学生的内在缺乏理论的支持,只是空洞的完成“动作”,长此以往,会阻碍学生踏入社会的步伐,无法准确的播音主持工作的实质,从而无法正确完成工作,个人陷入专业知识偏颇的不良局面,导致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步伐。各类各级别的学校的培养目标不同,所以也很难于国家的教育目标保持完全的一致,这样一来就带来了各个层次的学生,甚至无法挑选出优秀的学生。

(二)专业人才的培养课程和方式不科学

虽然播音主持类高校发展迅速,但是学校开设的课程安排不科学。其一,院校开设的课程过于单一,虽然专业课实际发声、口才、表达、主持等等,但是课程设置都以这些为主,但由于各个学校的办学理念以及培养目标不同,此类型的课程并不适合各级各类院校的发展,不利于学校学校发挥自己的优势资源,也不符合新媒体发展的多样化。其二,大部分院校过分重视专业课,不重视文化课,由此造成学生在文化课知识上的缺乏,没有一定得文化知识底蕴,缺乏工作中必要的学识,对于社会严苛的筛选往往会不被录用。其三,由于播音主持专业的课程多需要实践,然而实践课需要教师付出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所以很多教师选择注重理论课的讲授,不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缺乏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无法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三)专业人才培养课程的条件欠缺

目前,大多数高校还是采用黑板板书的教学为主,而播音主持则需要很多现代化的设备去配合课程的进行,即使有的学校配备了器械,但是设施明显落后老化,这也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水平和质量。还有个别学校的师资配备也有问题。缺乏具有专业性知识的教师,多为其他专业转过来的。还有院校使用的教材比较落后,许久未改版,跟不上信息化社会的发展,影响了学生的学习与实际的联系。

二、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一)根据人才需要,确定具体培养目标

由于传媒业是迅速发展的行业,从而对于播音员主持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越来越全面,除了要具备基础的专业技能,还需要具有一定的能力如控场反应。当然一个播音员主持人的专业知识再完备,如果没有崇高的专业素养和职业到的认识,那么这会是一个失败的播音员或主持人,另一方面,高校开设的专业课程应该符合改学校的特点,以及符合当前行业所需人才的特點,这样才能更好的发展专业性人才,增强学生对社会职业的针对性,从而符合社会的人才需求,更好地为学生提供就业机会。

(二)合理设计课程,提高教学质量

首先对于播音主持类高校忽视文化课的教育提出建议,学校应该适当安排文化课,给予学生更多的课堂时间去学习完善自己的文化素养,也可以合理的开展多元化活动将专业知识与文化课相连接,展现其魅力,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去。其次,专业可得设置应该更符合行业的发展,现如今的广播电视等媒体逐步发展为频道专业化和节目类型专业化后,对于支持人播音员的专业要求更富有多元化的特点。所以院校开展的课程要把握专业知识的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引导学生扎实基础、提高素质、开拓视野,为以后的发展提供可能性,当然还需要对一些不需要,或重复的课程做出删减,减少课程的重复率,增加学生的课余时间,多参与到实践性课程中,锻炼自己的能力。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发展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达到辅助的作用。

(三)强化师资力量,完善教学设备

除了从课程设置,培养目标上的改变,还需要对教师以及教学设备提出建议。教师在教学中起引导作用,没有足够严谨的本体性知识,是无法正确引导学生的,所以对于教师筛选要严格,其次也可以增加教师锻炼实践的机会从而对自己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做出进一步完善。而教学设备在教学中起着辅助的作用,其完备程度大大影响课堂教学的质量,所以引入现代化设备不容忽视,以及对教材的改编,时期更符合时代的步伐,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社会现状,为将来踏入社会打下基础。

总之,高校播音主持专业人才的培养需要理论与实际的相结合,也需要教师和学校的配合,更需要教学器材的辅佐,才能使高校提高专业教学素颜,也保证了社会型人才的输出。

参考文献

[1] 吴郁,曾志华.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培养研究[J].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

[2] 冯小雨.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培养策略分析[J].科技信息,2011.

[3] 吕玮.搞笑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新闻知识,2012(5).

[4] 郑毅.主持人素养层次论[J].2011.

猜你喜欢
培养模式高校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电子信息类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小学高年级数学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模式探析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