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校受资助学生后续教育管理的思考

2017-05-08 11:54苏丹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6年32期
关键词:教育管理高校

苏丹

摘 要: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的迅猛发展,对高校学生的经济资助逐步加大力度,处于多元混合资助期,包括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助学贷款、减免学费等,各高校也纷纷颁发校级奖学金、特殊困难补助及在节假日对贫困学生的慰问品发放等等,就此萌生出对受资助学生的后续教育管理问题。本文从高校对受资助学生后续教育管理的现状入手,分析对高校受资助学生后续教育管理的必要性,进而主要探索从高校的角度对这部分学生进行后续教育管理的方式方法。

关键词:高校 资助学生 教育管理

一、高校对受资助学生后续教育管理的现状

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影响到学生个人成长成才、校园稳定和社会和谐,在我国,高校资助工作越来越受到重视,逐渐摆脱了资金短缺的困境,但随着资助工作的深入,又衍生出一系列新的问题,比如资助金额增加、资助项目增多,但资助工作出现仅仅停留在初期评选和中期发放阶段,而后期的教育管理却相对滞后。

现今,部分高校建立了完善的受资助学生后续教育管理机制及回报体系,但是一些高校虽然意识到它的重要性,目前并没有采取进一步的具体措施,一些高校甚至没有意识到它的重要性。在对这批学生的后续教育管理过程中,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比如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发展关注不够,力度不够,模式单一,对受资助学生的认识不够深入等等。有的学校仅仅停留在对学生物质的资助,但是对于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诚信意识塑造、后续追踪、还款情况调查、激励教育等都处于缺失的困境,需要建立完善的系统的后续教育管理体系。

二、对高校受资助学生后续教育管理的重要性

对高校受资助学生的后续教育管理是高校学生管理中非常重要的内容,这对学生本人、学校及社会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可以提高学生的诚信意识。在申请资助时,有的学生没有特别贫困,为了拿到款项弄虚作假,有的则通过请客等方式拉拢评议小组成员,严重影响了高校学生的诚信形象和道德水平。毕业生存在未准时还款或故意拖欠贷款不还的现象,造成在银行有信用不良的记录,甚至使一些银行停止对其他有困难学生的资助,造成恶劣影响。这些种种现象都值得高校深思在对学生的教育管理过程中应加强诚信意识的培养,这对学生个人的人生发展,对于学校的良好口碑和声誉都有重要作用。

(二)可以提升学生的感恩意识。一些学生缺少感恩意识,价值观模糊,社会责任感缺失,认为给予其补助是理所应当,不需要感恩和回报。长此以往,学生可能存在错误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势必造成资助环境存在不良风气,对学生的资助违背国家和学校育人的初衷,学校培养出的人才在道德方面的缺失,造成社会减小对学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信任感。

(三)可以减轻学生的压力。在受资助学生中,除获得奖学金受助学生外,其余大部分都是家庭贫困的学生,这些学生往往面临经济压力。部分获得奖学金的同学为了维持自己名列前茅的状态面临学习压力,家庭贫困的部分学生来自贫困地区,存在见识不足、学习基础较差、对社会的认识欠缺等问题,也同样存在学习的压力,还有部分受助学生存在心理承受能力较弱、自卑感、性格敏感、人际关系不良、三观偏差、就业困难的状况,这些存在的压力源都需要学校加强心理疏导,为学生营造更加健康的心理环境,也为学校为社会排除隐形炸弹。

(四)可以为学校构建更和谐的育人环境。一部分学生被动接受资助,而不是主动参与资助,不论是学习、生活还是其它需要资金的时候都指望于资助,长此以往形成依赖性和懒惰性,倾向于不劳而获;一部分学生在得到资助资金后大肆消费,购买高档消费品,宴请他人,带来不良影响;一部分助学贷款学生在毕业后不按时还款或故意拖欠还款,造成不良记录,影响到学校声誉;一部分受助学生存在学习、生活压力,带来心理问题,存在安全隐患;一部分缺少社会责任感,感恩观念不强,为人淡漠。凡此种种现象都给学校构建和谐的育人环境带来负面影响,学校是人们心中的“象牙塔”,需要良性的竞争环境,需要更高的道德环境,需要优良的校风,因此,对受助学生的后续教育管理尤为重要,是高校的一项重要课题。

(五)可以为社会输送更高素质的人才。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高校为社会输送的人才是复合型人才,需要一專多能,不仅需要具备高水平的专业知识,还需要多种综合能力集于一身,此外,当今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还不仅于此,对于人才的道德水平、人品也十分看重。因此,高校对于受资助学生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帮扶,更要在学生的精神世界、思想道德修养方面给予更多关注和帮扶,为社会输送更高素质的人才,这对构建整个国家乃至世界的美好德育环境而言意义非凡。

三、对高校受资助学生后续教育管理的方法

高校应将帮困、助学、奖学、育人有机融合在资助工作全过程,建立完善的受助学生后续教育管理机制体系,不仅帮助困难学生缓解物质压力,奖励学习成绩优异同学再接再厉,更要通过多种方式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诚信意识、感恩意识,努力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栋梁之才。

(一)健全制度,专人管理。在学生所在的当地,可由民政部门牵头为所管辖范围内的学生建立家庭经济信息资料库,作为学生认定家庭经济困难的重要依据。学校可以出台《受资助学生管理办法》,建立受助学生信用档案和违约人信息公示制度,为对受资助学生的后续教育管理提供制度保障。成立受资助学生后续教育管理委员会,由专人负责,加大对委员会成员的培养培训力度,输送到此项工作经验丰富的高校进行实地考察学习,提高对资助工作的工作能力和对资助政策的了解水平,并充分认识资助工作并非单纯的事务性工作,而是可以通过资助育人。由委员会为受助学生全面讲解资助政策,开展理财知识讲座,建立学生资助管理系统,使学生资助工作更加透明化、规范化。委员会成员应定期召开工作会议,积极进行资助工作总结,开展相关课题研究,撰写论文等,不断创新后续教育管理方式方法。此外,在现有体制下,资助工作往往离不开辅导员的收集材料、组织评定、填写表格、后期管理等等,因此,高校也要对辅导员在此项工作加强培训。

(二)注重监督,建立台账。学校可通过让受助学生同寝室同学、党员干部、辅导员在日常生活、学习中进行观察记录,校园卡追踪或者设置专门信箱让学生匿名举报等等,以此加大对受资助学生的监督力度,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生活状况及受助资金使用情况,避免学生利用资助资金大肆消费、请客吃饭等情况发生,使资金得以合理利用。建立受助台账,受助期的追踪调查,毕业后学生还款追踪调查。学生在校期间,如还有机会再次获得资助者,应在追踪调查学生是否符合继续受资助的基本条件、是否违规使用受助资金、是否重视学业等,一旦发现不符合应取消其继续受助资格,甚至收回资助款,给予相应处理。在对毕业生的后续追踪过程中,应确保毕业生联系渠道畅通,每到还款期,应提前提醒学生按期还款,如有能力提前偿还的同学,学校应鼓励其尽早还款,如有学生拖延还款或拒绝还款的,应尽早提醒学生利害关系,做通思想工作,避免造成因个别学生的不良行为影响银行对学校信用度的降低。

(三)感恩教育,诚信教育。通过举办一些感恩活动,对国庆节、建党节、父亲节、母亲节、教师节、感恩节等节日的感恩意识宣传,营造校园感恩氛围,引导学生学会感恩。通过让学生了解资助资金到达自己手里之前,相关老师为此项工作投入的精力和所做的各项准备,来感恩老师的付出。在资助工作中,诚信教育更多的是针对助学贷款这部分学生,通过举办诚信教育讲座、座谈会、班会、诚信主题活动等形式来提高学生诚信意识和道德修养,提醒学生应做到诚信还款,并可从法律的角度让学生明白诚信在资助中的重要性,避免造成因诚信意识不足产生的信誉不良记录,影响到个人信贷等,出现得不偿失的状况。

(四)心理疏导,人文关怀。各院系可联合学校心理咨询中心,针对受资助学生的心理特征,制定专门的心理疏导方案,开展一些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活动,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其它活动。首先全面了解受资助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心理状况,帮助学生减轻来自家庭经济方面的压力和学习压力,减轻来自他人有色眼光产生的心理压力,消除自卑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等等。同时,在受助学生中,存在获得资金参差不齐的现状,疏导学生不能因为等级较低费用较少,产生心理失衡的状况,引导学生不仅仅靠资助,还可通过劳动自力更生,将来有能力还可帮助别人。即便是心理健康的受助学生,也可以对其人文关怀,努力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让他们感受到来自校园这个大家庭的温暖。

(五)学生自治,树立典型。成立资助服务协会,协会安排指导老师,由学生会进行管理,协会干部和成员均为受资助学生,协会内部实行受助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完善协会相关运行制度,以项目化的形式自行组织开展一些回馈社会的活动。在协会内成立“受助学生爱心基金”,学生抽出部分受资助的资金投入到该基金,帮助别人,汇报社会,让资助资金二次利用。学生确实经济困难的,也可以通过学业帮扶的形式对他人进行帮助。协会应形成相应的管理、考核、选拔制度,定期评选出优秀人员,进行表彰或宣传,在学生群体中树立典型,形成良好的受助风气。同时,协会还可组织开展一些愉悦自身身心的活动,自我调节情绪,缓解压力,更好地诠释自治的意义。

(六)勤工助學,结合专业。学校应鼓励学生自立自强,每年评选自立自强先进个人或自强之星。有的学生很想通过劳动自食其力,但是现在校外兼职鱼龙混杂,学生一不小心遭遇诈骗陷阱,因此学校应提供勤工助学的机会,但现在很多勤工助学的岗位层次较低,比如打扫办公室、教室清洁,在食堂帮忙卖饭菜,在图书馆整理书籍等等,学生不能充分发挥所学、积极性并不高或对其能力的提升起不到太大的帮助。高校可提供一些与学生所学专业相关的勤工助学岗位,也可推荐到校企合作单位锻炼,使得学生运用所学所思,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岗位有效结合,充分发挥高校人才的专业技能。此外,学校还可以提供学生在助理辅导员、管理员、教师等岗位得以发挥才能。

(七)公益活动,回馈社会。参加公益活动是一个公民对社会应尽的责任,是学生传递爱心、传递正能量、奉献社会、培养吃苦耐劳精神的一种方式,也是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是有尊严地接受资助,而非不劳而获。学生应改变“等、靠、要”的思想观念,可以通过帮扶孤寡老人、留守儿童、特殊儿童,服务社区,环境保护知识宣传等方式开展公益活动,磨练意志,培养社会责任感,正确认识自身的社会价值,用行动回报国家、社会、学校和他人。学校可以将学生参与公益活动情况进行登记,作为表彰或再次资助的考察方式之一。

对高校而言,资助工作是长期性工作,因此,对受资助学生的后续教育管理是一项不可或缺的系统工程,需要每个学校做好顶层设计,通过助人做好育人导向,根据校情进行系统分析,学习借鉴它校好的做法的同时,找到一条适合自己学校的后续教育管理之路,形成优良的资助环境,这对提高资助效益,对学生个人成长成才,对学校的长效发展,对社会的和谐稳定都有不可小觑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李涤非,许可纯.大学生贫困救助政策实施现状的调查与思考——基于广州大学城六所高校的调研.教育观察,2014.9.

[2] 张梦菲.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实效性研究——以吉林省高校为例.长春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3.

[3] 景凌凌,胡慕贤.陈晓萍.高职院校受资助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广西教育,2013.8.

[4] 王艳.论高校受助学生参与社会公益劳动.赤峰学院院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4.

[5] 程果.对当前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的思考.改革与开放,2013.2.

[6] 李满江.高校受资助学生社团化管理模式探讨.中国证券期货,2012.12.

[7] 韦颖,刘娴,段晓艳.牛元帅.高校受资助学生的教育与管理——以云南师大生命科学学院为例.高校辅导员学刊,2010.12.

猜你喜欢
教育管理高校
论职业学校教学管理中的赏识教育
ERP系统在成人教育管理中的应用分析
现代高校教育管理若干问题的思考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GIS在教育管理中的应用探析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