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南北朝时期书法审美文化初探

2017-05-09 10:26王鹭
青年时代 2017年9期
关键词:北碑魏晋书法

王鹭

魏晋南北朝南北分裂,长期的战乱严重破坏了社会政治经济的正常发展,但由此出现的第一次大规模的民族融合,也造就了文化艺术的高度繁荣。书法艺术与各类艺术一样,都经历了一个明显的分途和融汇的过程。

隋代书法基本与北朝魏碑系统的一脉相承,但从这时期的作品看,与北碑相比较更加瘦劲精悍,少了些粗犷,多了些风韵。隋朝是南北合流过渡阶段。南北书法的融合形成了新的风尚,即延续了北碑的大气磅礴,又糅合了南帖的温润中正。入唐之后,既继承了魏晋南北朝的传统又有自己的独创性。在北碑的基础之上融汇南帖的流丽秀美因素,由此而开创出一代新风,并逐渐奠定了唐代“尚法”的基础。本文主要对南北长时期的书法流变及审美进行探讨。

一 、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环境

从历史角度说,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山易主频繁,政权更替不断,战乱四起,社会动荡。自司马代曹,直至隋朝,多为短命王朝,多则六十年,少则二十载,造成了政权极度不稳定。反映在意识形态上,即人们对韩非的法制与董仲舒的尊王思想产生了动摇。人们自周礼至汉典长期以来遵守的秩序被破坏。在这“礼乐崩坏”的时期,人们的人生价值观念发生了转变。文人士大夫空有安邦定国之志,却无用武之地。加之在玄学思想的影响,很多人退而求其个体心灵的宁静与超然,形而上的意识形态占据了重要地位,一开清谈的风尚。正是在这个环境混乱、思想自由状态下,人们思辨能力的水平空前提高,魏晋南北朝实现了他对文化艺术不可限量的贡献——“文的自觉”。玄学又为南北朝书法审美空间的拓展提供了思想理论基础。书法也在原来的实用性功能的基础之上增添了艺术性的特点,这在书法本体认识、书法创作、书法理论、书法批评及审美特点等方面都有表现,无一例外。

公元420年晋室南迁,北方的拓跋氏定国号为“魏”。自此,南北对峙,风土相左,礼俗互异,好恶也不尽一致。由此,书法上,南北趣味亦背道而驰,各崇各尚。

二、严整的北朝书法(北朝多石刻碑宜分隶,故北书严整。)

北方黄河流域,五大胡族相继南下,轮流执政。推动了文化的大交流。其中佛教的影响举足轻重。北朝诸帝好佛闻名。道武帝曾诏令“易京城建市容范,修整宫舍,令信向之徒,有所居止”。其子明元帝一如其父。太武帝虽一度灭佛,但文成帝继位后,沙门重聚,庙宇复起。上既好之,下弥崇尚。北魏建国以来,崇尚佛教,蔚然成风。造像刻石,遍及北地。王昶《金石萃编》中说:“造像立碑始于北魏,止于中唐……造像必有记。”在北朝,书法遗迹也很宏富,自北魏至北周,数以千记。

康有为对南北书派的论述,北派主要指造像记。其中以龙门造像为主。《杨大眼》、《始平公》从他的背景及造像对象看,其作者绝非泛泛之辈。后来发现大量的墓志铭,这就更加丰富了北碑书法。因墓志功用,不示于人的时候,加之书写与执刀之人不见的技术精巧。这样,北碑墓志的书法质量就不一定件件精良。正因为如此,北碑的粗狂与不羁,为人们提供了全新的审美空间。

字形上北派书法虽变化多样,但章法上一律是碑版的排列模式,方正严谨。这种形式的扩大,至唐代便成为秩序的一种形式。它的演变,以至唐碑显现出的大唐中兴的儒家端庄气象。

三、流美的南朝书法(南朝书法以帖为多,宜于行草,以“流美”见称。)

南方与北方迥异,禁碑之令一直延续。南朝书法多文卷之气。宗白华在其《美学散步》中所概括的:“汉末魏晋南北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痛苦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回归历史现场,我们知道南朝和北朝的对峙,国祚日非,纲纪颓弛,秩序崩溃,带来思想上的强烈震动,士大夫一族一开始个个心急如焚,舍身为国,而皇帝却向他们举起屠刀,“海内涂炭,二十余年,诸所蔓衍,皆天下善士。”(《后汉书.党锢列传》)士大夫被皇帝所抛弃,儒学先哲们 “兼济天下”的道路被阻塞,于是他们只能心怀惆怅的走上一条“独善其身”的道路,他们的信仰发生了变化,由儒家学说转向对黄老哲学的迷恋,形成一种具有浓厚时代特色的学术体系——魏晋玄学。玄学对他们的影响是巨大的。人们对人生、社会、自然的思考受其影响发生变化。强化了他们在物质上及时行乐和精神上超逸萧散的追求。晋室南渡之初,人們忘情于天地山川,接纳自然万物之美,涤除胸中尘虑。发现宇宙的深奥精微。王羲之有一诗句:“争先非吾事,静照在忘求。”而“静照”正是此阶段艺术及审美的特征。晋人的艺术都浸润着这新鲜活泼的“静照在忘求”和“适我无非新”的哲学精神。在书法上,即《书断》所说:“千变万化,得之神功,自非造化发灵,岂能登峰造极!” 我们还可以从风依上看看士大夫一族的精神面貌:“王右军书如谢家子弟,纵复不端正者,爽爽有一种风气。……卫恒书如插花舞女,舞笑镜台。”(《颜氏家训 勉学》)在当时,“南朝全盛之时,贵游子弟……无不熏衣剃面,傅粉施朱。”可以看出他们追求的是容貌,仪态,精神,气格,举止上面的超凡脱俗。反映在书法上正是那种风流,妍美的气象。

四、北碑和南帖的融合

其实,早在王褒入关之时,北朝书法就已经受南朝影响了。西魏末年,王褒入关,北周出现效仿南朝书法的高潮。北周灭北齐后,南朝书风再次成为北方的主流书风。自北魏太和年间兴起江南新书风以来,北方却始终没有产生可与南朝著名书家比肩的人物。阮元将欧阳询、褚遂良列入北派,诚然欧书之戈戟森严,褚书之浓质隶意,缘裔北派,但从两者的书法作品中不难看出结体的灵秀,笔道的丰润都流淌着南朝的血液。

另外南北朝书法在思想上影响深远,主要在南朝。南朝思想上一直延续了玄学。一直以来,二王书法被看作是书道正统。南朝时虽出现委靡,但在智永等人影响下出现复兴,再现气象。以至于到唐代书法格局基本定型。在形式上延续了严整的北朝碑版书法的形式,而在书写的法度上继承了流美的南朝二王法度和审美取向,彻底的实现了南北的糅合。也可以说是对南北书法的归纳和总结。他们之间是由分到合的关系。

五、南北朝时期书法的审美内涵

书法自觉重要标志既是有一套完整的理论批评体系,包括本质论、创作论、品评论等。作为艺术创作、艺术欣赏的理论依据。

两汉时,书法的自觉已现萌芽,但此时关于书法的评论依然是零星、分散,或与其他的品评交织一处,未能独立。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作为一种艺术本体实现了它的自觉。出现了独立完整的书法理论,出现了专业的书法理论家、批评家。唐前论书多为只言片语,短扎促简,虽不乏真知灼見,却也未演扬扬宏论。书法理论的发展进入唐代,系统的理论始钜制而出,书论系统得以完善。并且上升到礼教的高度。由此可见,三个时期书法理论,层层递进。

(一)从书法的审美上来说

神采与形质是书法美的两个要素。西晋时,出现了一批以自然界中千姿百态的物象、动态来描绘、比喻各种书体形态美的理论著作,如《隶书体》、《四体书势》、《草书状》、《飞白势》、《草书赋》等,表现出一种“尚韵”的审美趋向。这可以说是为神采说确立的一次铺垫。王僧虔《笔意赞》: “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上述可得,魏晋南北朝审美神采先于形质。也可理解为情感抒发重于书写的载体。充分说明了魏晋南北朝审美特点的趋向—— 神采与妍美。以词演之为“流美,清劲、神采” “夫古质而今妍,数之常也;爱妍而薄质,人之情也。”“古”即为魏晋以前,即秦汉朝及至先秦。“常”者,演变。汉代隶书的出现,将中国文字带入了今文时代。但那时候,书法中审美意识是零星、分散,或隐性的,它是一种人们心中情感的无意识。这种无意识作用发挥的作用虽不浅,但人们却未能意识次到,更不用提有效运用。此时人们的审美还处在形质的层面。以词演之“朴质、质直”。

(二)书法批评比较

魏晋南北朝时,确定了二王书风为代表的“尚韵”模式。羊欣等人又建立了“意”为核心的书法批评模式。“若执笔近而不能紧者,心手不齐,意后笔前者败;若执笔远而急,意前笔后者胜”。(卫铄《笔阵图》)“凡书贵乎沉静,令意在笔前,字居心后”。(王羲之《书论》)“意”是笔意、意态、神韵。这些“意”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含义,而它们在书法上的表现,必须有情感注入。晋人实现了情感的注入。唐代儒家意识形态的重塑,使得“达其情性、形其哀乐”,“ 文章之为用,必假乎书,书之为征,期合乎道,故能发挥文者,莫近乎书。……及夫身处一方,含情万里,标拔志气。黼藻情灵,披封睹迹,欣如会面,又可乐也。”,“寄以纵横之志,托以散郁结之怀”归纳,出现了的新范畴——“志”.由意入志是个提升。唐代的书法理论同魏晋时代相比有较大的突破,张怀瓘是其代表人物之一。他在这段话中,明确指出:书法不仅可以记载古今的人事道理,有实用价值,而且能够 “含情万里, 标拔志气”,即能够激发人们的志气、陶冶人们的心灵,具有美育的功能。同时,书法还让人“可乐” 、供人欣赏。这些都是书法的艺术功用。在张怀瓘之前的书论中,还未曾有过如此深刻论述。“志”蕴含着理想、主张。较之于“意”更能体现法的观念。

六、对现代书法的启示

北魏那种“几如算子”书法形式正符合唐朝崇碑思想和唐朝尚法的风尚。南朝的流妍书法温润中庸的特点相符合。唐代对南北的融合,主要体现在由分到合的理念中,这种合既是对南帖、北碑的左右平衡与融合。正是儒家的中庸之道。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法状况一开前代未有新风。南北书法风格特点充分体现了书法风格的多样性。相对来说现代书法创作中,创作思路趋同。表面上风格多样,实际上,目的性明显。各种展览中,书法作品形式较为单调。当然,并不是说,只追求多元化,多样性。唐代书法的鼎盛,与巅峰任务的引领,条件可以认为的创造。对于多样化是对创作个体来言;而多样性中的融合,则是对书法状况,或书法群体来说。追求统一中的变化,变化中的融合。

书法风尚的确立,建立在一定的思想界,准确定位的基础上。玄学指导下出现尚韵风尚;儒学影响下形成尚法的气象。在现在多元化的环境中,艺术的指导思想不可能实现绝对的统一,但作为创作个体而言,书法必定要有对自己的思想定位。

参考文献:

[1] 金学智. 中国书法美学 [M] 江苏 江苏文艺出版社, 1994.

[2] 姜澄清. 中国书法思想史 [M] 河南 河南美术出版社, 1994.

[3] 姜寿田. 中国书法批评史 [M] 浙江 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1997.

[4] 李泽厚. 美学三书 [M] 天津 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3.

[5 ]黄简. 历代书法论文选 [M] 上海 上海书画出版社, 1997.

[6] 徐建融,李维琨. 中国书法 [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9.

[7] 陈振濂. 书法美学 [M] 陕西 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2.

猜你喜欢
北碑魏晋书法
书法
书法欣赏
书法
清四家书法作品赏析
没落期|魏晋南北朝至唐代
甲骨文
书法欣赏
孤独的先行者
品读
魏晋风流,纵是静坐也繁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