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小学生数学动手能力的几点尝试

2017-05-09 00:17张玉荣郑志坚
速读·下旬 2016年11期
关键词:动手能力小学数学策略

张玉荣+郑志坚

摘 要:《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的知识、思想和方法必须由学生在现在的数学实践活动中理解和发展,而不是单纯地依靠教师的讲解去获得。”数学是做出来的,学生只有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只有发展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才能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同時提高学生的思维解题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动手能力;策略

动手操作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但是实际教学中,由于小学生动手能力差导致数学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那么,如何提高小学生的动手能力呢?下面,笔者就此谈些自己的体会。

1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指一个人力求接触和认识事物的一种意识倾向,是学生从事智力活动的推动力量,它能推动着学生广泛地接触各方面的新鲜事物。因此,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动手能力,安排适合其年龄段的动手任务,让学生积极参与动手实践活动。兴趣不仅是学生获取数学知识,提升学习质量的主要动因,也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基本前提。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多是以老师讲解或者演示为主的教学方法,学生只是简单的看客或听众,既不能激发学生兴趣,也无法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三角形的面积》教学中,教师首先可以让学生自己准备几组形状不一的三角形纸片,然后提问“大家能用两个三角形拼出什么图形呢?拼出的图形与原来的三角形有什么联系呢?”等,利用提问以激发学生对动手操作的兴趣。然后再让学生分小组进行拼、剪、折等活动,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践与观察,以得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讲解内容虽然不多,但学生始终处于教学的主体地位,不仅学会了三角形的面积计算,理解了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而且很好的培养与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2提供教学学具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由教师的示范演示转变为学生的亲自动手操作,学具将是必要的条件。为更好的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教师在课堂中不仅要精心设计教学的各个环节,还应当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典型的动手材料,从而为学生的亲自动手操作提供更多的机会。

例如,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教学中,教师既可以为学生提供一张长方形(正方形)的纸张或卡片,然后让学生将卡片剪成三角形、正方形、梯形、五边形等各种形状,再进行拼图;也可以灵活应用学生生活中的物品作为学具,如文具盒、课本、课桌等,让学生亲自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算一算,以得出这些生活中常见图形的周长。通过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学具,使得人人都能有学具,人人都能动手操作,在动脑思考与动手实践的过程中,不仅使学生体验到问题解答时成功的喜悦,也加深了学生对课堂知识点的巩固与升华。

3结合生活实际

众所周知,数学知识是源自实际生活的,可以说,实际生活中到处都存在数学知识。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需要结合教材的特点,跟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使学生接触到生活实际,明确数学在实际生活中是到处存在的,从而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教师应当结合学生用到的和看到的实际生活问题,设计一系列具备较强实践与操作的实践活动。比如,教师在讲解如何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过程中,要求学生以小组作为单位将一个平行四边形向长方形转化。这样,学生在剪和拼的过程中感受到了将平行四边形顺着它的高剪开之后,通过平移之后加以拼接,一个长方形就拼成了。然后要求学生对这种变化的情况进行比较,学生便不难发现:平行四边形的底就是长方形的长,而平行四边形的高就是长方形的宽。在最后的时候,学生在经过讨论之后,得出了由于长方形的面积是长乘以宽,因此,平行四边形的面就是底乘以高。学生在亲自操作之后,通过观察和分析,提高了自身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技能。

4加强思维创新

动手操作可以将抽象的书本知识转变为浅显易懂的动作,学生对这些动作进行感知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想象力、发展学生思维的过程。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可见多动手操作,能发散学生的思维,达到创新的目的。大胆地去尝试、思索、探讨、创新,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成为认知过程的探索者,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

在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习惯特点因材施教,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充分利用已有教具或自己重新制作的教具,演示或让学生亲自操作等手段,为学生尽可能多的提供动手和展示自己的机会,使学生动脑和动手相结合。例如在教授三角形的面积时,让学生动手剪一剪、拼一拼,让学生自己推出面积的计算公式。在剪与拼的过程中,学生会不断尝试、思索,变换新的方法,最终达到目的。由此可见,这样的动手操作活动就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学生的思维,使学生领会知识的更新与衔接,使其在快乐中学习成长。在动手、动口、动脑的过程中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进一步提升。

5培养空间思维

空间思维是指几何形体在人脑出现的视觉表象,它是学习几何知识的一种必需的思维和能力。小学生的数学思维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根据这一特点,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应该让学生通过观察、实践发现规律。那么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观察,制作等身临其境的感受各种几何图形的特征,从而在头脑中形成视觉表象,建立空间思维。比如,教学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认识,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各种图形的模型。这样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比老师在课堂上单一的讲解要形象的多,学生对图形的认识会更深刻。再比如,学习线与角、图形中的旋转,让学生自己动手画一画,通过这样一个动手的过程,不断观察与感受,加之教师的引导学生很容易就会找到规律得到结论。所以我们可以看出,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得出的概念、公式,既发展了学生的数学思维,又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印象深刻,提高了教学效率。

总之,动手能力的培养是相当复杂、循序渐进的过程。无论是课前操作、课堂引导还是课后布置,都必须根据学生的年龄安排一个从低到高的过程,课后实践也是在课堂操作的基础上延伸的,它需要长期发展。因此,教师要在引导中不断促进学生独立动手能力,培养出具有动手意识和动手能力的学生。

参考文献:

[1]周碧华.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J].教师博览:科研版,2014(06).

[2]杜春英.培养学生动手习惯,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率[J].学园,2013(26).

猜你喜欢
动手能力小学数学策略
例谈未知角三角函数值的求解策略
我说你做讲策略
高中数学复习的具体策略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