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艺术与现代文化的关系

2017-05-09 08:05李影彬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17年2期
关键词:汉画像石艺术特点文化背景

李影彬

摘 要:南阳汉画像石是中国古代汉文化遗产中的一块重要印记,它常常以拓片的形式出现,是一部真实反映汉代文化的百科全书。翻阅大量历史书籍资料,就南阳汉画像石产生的文化背景进行探究,通过对画像石的成因和基本品貌进行粗浅地分析,抛砖引玉,借此表现南阳汉画像石稚拙雄浑、夸张变形、运动疏简的艺术特点。

关键词:汉画像石; 文化背景; 艺术特点

汉代艺术是我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瑰宝,其中保存数量最多、内容形式最丰富的当属画像石和画像砖。秦汉时期由于人们大量使用砖石为陵墓、祠庙、门阙等建筑材料,才使得画像石、画像砖的艺术得以形成和发展。二者的发展对我们研究汉代文化、政治、军事等有着重要的历史作用。

本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重点围绕南阳汉画像石的成因分布、文化背景、艺术特点为主要内容,表明汉文化与汉艺术的相互关系。二者相互依存,密不可分。

一、南阳汉画像石的成因及分布

据史料记载,汉代画像石产生于西汉,盛行于东汉,是一种具有平面感和绘画感的石刻艺术。它是以刀为笔,介于绘画与浅浮雕之间的艺术。汉画像石主要分布于四大区域,即山东,苏北区,可扩大至皖北,豫东甚至郑州附近;豫南区,辖及鄂北;陕北,晋西北区;四川区,可延伸到云南;此外,浙江、重庆、天津等其他地区也有零散的遗存。

汉代时期,由于南阳地区经济发达,人流量大,才使其成为汉代大贵族依附享乐的地方。西汉时就有不少王公贵族被封地于南阳,东汉王朝建立后,宛城又成为京城洛阳的临都。因此,南阳更是成为皇亲国戚、达官贵族享乐游玩的云集之地。又因汉代普遍盛行“灵魂不灭,视死如生”的丧葬观念,因此,那些盘踞在南阳一带的众多贵族们便将死后的坟墓建得像生前的宅子一样豪华气派。这一系列的政治因素,文化因素就促使南阳画像石的产生。

二、南阳汉画像石的文化背景

秦设南阳郡为宛城,西汉时为全国六大都会之一,东汉时期为光武帝刘秀的发迹之地,故有“河南帝都,多近臣;南陽帝乡,多近亲”之说。《后汉书·刘隆传》中记载:南阳是东汉皇亲国戚、大地主的主要活动之地,所以在这出土的画像石,还是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汉画像石的雕刻形式多样,主要有阴线刻、凹面刻、减地平面雕加阴线刻等,而南阳画像石的雕刻,主要以宛城地区为中心,包括唐河、新野、方城等县城,以浅浮雕和阴线刻为主要表现形式。题材丰富,内容广泛,既有墓主日常生活的场景,又有反映儒家伦理道德的历史故事。画像石的构图简洁,主题突出。主要由以下三类构成:第一类生活场景,反映达官贵族钟鸣鼎食、车骑出行等壮阔场面;第二类历史故事,反映一定的政治因素,比如二桃杀三士、鸿门宴等;第三类虚幻神话,反映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比如神话中的王公、王母、伏羲、女娲、雷公等虚幻形象。

以南阳出土的画像石《二桃杀三士》为例。相传春秋时期,齐国有三位开国武将,田开疆、公孙接和古治子,三人居高自傲,为所欲为,成为齐恒公的心头之病。于是大夫晏子想设计一局将三人处之,以维护统治。盘中放两个桃子,让三人论功请桃,谁认为自己的本领功劳最大,就可将盘中的桃子拿走。田开疆与公孙接觉得自己功劳最大就毫不犹豫抢走盘中的两个桃子,然古治子大怒,急忙说明自己曾经救驾的功劳,表明自己的功劳最大,于是乎田开疆与公孙接觉得内心愧疚,对于刚才贸然抢桃的行为,实乃一种无知、贪婪的表现,觉得唯有立即死去才能表现自己的英勇。画像石中的三人,盘子右侧是武士(公孙接),伸出手取到了盘中的一只桃子,表情十分傲慢无理,反映出自负的性格特征。盘子左侧的武士(田开疆)他右手握剑,离盘子稍远的武士(古冶子)马步横扎,准备做抢桃的姿势,却发现早已落后于两人,觉得抢不到桃子,就十分生气,狰狞的面部表情把他生气发怒的状态表现得淋漓尽致。画像石中三人极度愤怒的表情通过夸张的肢体语言,表现很是精准,如同身临其境,而后依次为了所谓的“仁义”自尽。从这个场景中可以看出汉代画像石艺术已经通过当时的政治、社会、文化等因素,表现人物不同的姿态、品貌以及不同的性格特点。

(一)政治方面

汉代绘画的发展,与统治者的重视和社会风俗有着密切关系。汉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和满足日常生活的需要,非常注重利用艺术来宣传儒家伦理道德。南阳汉画像石《二桃杀三士》这则故事,就反映了一种政治层面的悲凉和残酷。政治阶级,把中央集权看得至高无上,认为维护上层君主的统治是最重要的。即使曾经立下无数功劳的武将们,只要手里握有较大的兵权,对上层统治者就容易造成一定的威胁,自然就成为君主的眼中钉、肉中刺,就算是英勇无敌的将军们也难以摆脱统治者的命运摆布。而将军们存在的意义只是为了体现在当敌人来临需要他们保家卫国的时候,其他时间的存在就显得毫无价值。

(二)社会方面

汉代社会生活十分广泛,汉统治者把封建思想作为表扬功臣的一种方式。画像石即反映了儒家传统的封建思想,过于保守,把中央集权看得至高无上,认为维护上层君主的统治才是最重要的。至东汉末年,社会发生结构性的衰退,各种矛盾杂生、交织在一起,从而造成汉代人性格冲动、脾气暴躁的特点。

(三)文化方面

“汉文化就是楚文化,楚汉不可分。”众所周知,汉代画像石,题材丰富,有描绘日月天象、仙灵祥瑞等景象。幻想气氛很重,其风格与楚国文化也有十分接近之处,画面形象生动、线条流畅灵动、构图井然有序、还有描绘一些故事的场景和生活面貌。而南阳地区的画像石,是楚汉文化的发源地之一,自然具有典型代表性。

三、南阳汉画像石的艺术特点

艺术,简言之即通过一种特殊的艺术形态,以情感和想象为特征来反映生活的一种形式。南阳汉画像石的艺术特点受地域、民俗、情感等因素的影响,表现稚拙雄浑、质朴的风格,反映了汉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经研究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夸张

就是以“变形主义”为主要基点,对现实中的人物形象加以变形和分解,表现出超越现实、超越生活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画像石中的斗牛搏狮即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也是汉画中常见的斗兽题材,它通过对人物整体形象、动态形体,以及牛、狮子的样貌加以夸张,更突出汉人为征服动物、征服自然的强烈欲望。正因为有强烈的表现形式才会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

(二)变形

汉艺术的变形主要的是对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动物进行夸张变形,把普通的牛、狮子的形象变得高大威武,超出一般的动物形象。而人物的形象却很孤立,甚至有些滑稽。汉代工匠之所以进行变形,就是为了将大众的注意力从细枝末叶中转移出来,把欣赏的重点集中于人类所从事的日常活动。

(三)运动

即流畅的线条,富有画面节奏感。画像石中的人物形象虽然只是简单的寥寥几笔就形象地勾勒出人物的动态、形体。这种简易的人物造型,使雕刻方法已经挣脱传统意义上的墨守成规,并开始大胆尝试。

(四)疏简

即人物形象疏密结合,有张有弛。汉画像石留白较多,自然带给人们更多的遐想空间,正所谓达到“无画处皆成妙境”的境界。从侧面也反映出汉代工匠对画像石中人物、动物的准确把握。对画面不仅要求统一而且讲究和谐,所采用的方法就是阴刻法,简言之就是把线条直接刻在石头上而形成的图案。其后随着时间的不断发展,把四周的空白都铲下去,留出最初加工石料时的凹凸线条,使其有规律地整体排列,组成一个粗犷、豪放的背景,与凹面流畅的线条形成对比,有对比才有反差,人物形象自然就凸现出来,这就是传统意义上的阳刻法,人物形象和动物形态才会变得更加立體生动,跃然于画像石上。

(五)和谐:即天与地、人与兽的和谐。南阳画像石中的许多题材多为人与兽的题材。人与兽斗、人与自然是贯穿整个南阳汉画像石的代表题材,在这些画面中,所有的人物形象没有表现出丝毫担惊受怕的表情,反而有时候伴随玩耍嬉戏的成分,也就是今天探讨的人与自然、人与动物的和谐。人与兽、人与自然搏斗的场景,表现了汉代人们已经开始与自然生物搏斗共存的意识,有了驾驭自然的气度和心态。

从上述特点表明,古时儒家的伦理道德已经渗透于汉代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以一种无形的艺术氛围有形地影响着汉代人民的思想意识。在汉代历史文化的变迁中,典型的中央集权统治作用是不可磨灭的,它也是促使其文化产生的重要背景,具有很高的艺术研究价值。综合多方面因素得出,它反映的不仅仅是汉代石刻艺术,更多反映的是汉代人们生活的一种方式,包括政治背景、社会背景、文化背景等。它是对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神话、历史、现实的集中概括,以浩大的气势与力量表现汉代人民征服动物、征服自然,甚至征服世界的雄伟意识。因此,汉画像石艺术是一本文化气息浓厚的百科全书,它的艺术价值值得我们不断探索与考究。

参考文献:

[1]贺西林,赵力.中国美术史简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王儒林,李陈广.南阳汉画像石[M].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1989.

[3]杨絮飞.画像石艺术鉴赏[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作者单位:

新疆师范大学

猜你喜欢
汉画像石艺术特点文化背景
地域文化背景下的山东戏剧
论文化背景知识在训诂中的作用
英语教学文化背景知识的渗透策略
浅析贝多芬奏鸣曲《悲怆》第一乐章
多元文化背景下加强我国意识形态工作的探索
文学作品与舞蹈的艺术融合
汉画像石中“鱼莲”图像研究
汉画像石的彩绘艺术探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