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英杰共嗟叹 伤心岂独息夫人

2017-05-09 00:17李贇珊
关键词:文章情感语文

李贇珊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6-0044-02

《小石谭记》、《记承天寺夜游》、《岳阳楼记》、《醉翁亭记》这几篇千古名作分别选入北师大版初中语文课文八年级上册,九年级上册。这几篇文章的多年教学使我颇有感触。

首先从这几篇文章的写作背景来看十分相似:都处在一个为国家变法图强的时代。柳宗元因有感于中唐社会藩镇割据,皇权衰微与王伾、王叔文积极倡导变法却因宦官俱文珍、刘光琦等和剑南西川(今四川成都)节度使韦皋、荆南(今湖北江陵)节度使裴钧、河东(今山西太原南)节度使严绶串通起来反对王叔文集团。使变法失败,导致二王被杀,与之一起的韦执谊、韩泰、陈谏﹑柳宗元﹑刘禹锡﹑韩晔﹑凌准﹑程异,则被贬,这就是唐顺宗永贞革新时发生的‘‘二王八司马事件”范仲淹、欧阳修因感于北宋皇朝的积弱积贫、积极倡导新政,但由于守旧官僚的反对,使宋仁宗庆历年间的新政失败,范仲淹被贬邓州,欧阳修被贬滁州。而苏轼则与这几位相反,他是因为不完全赞成神宗皇帝赵顼以及宰相王安石的变法主张,而被李定、舒亶 、何正臣等小人罗织罪名,被贬黄州。

其次从文章主旨来看:都有一种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胸怀。柳宗元描写了小石潭环境的幽美和静修,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淒苦之情;范仲淹,通过对岳阳楼周围景物的描写,以及对“迁客骚人”“览物之情”的分析,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也表示了对好友滕子京的慰勉之意。欧阳修描写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自然风光,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的政治思想和寄情山水以排遣遭受打击的复杂感情。苏轼宦海沉浮的悲凉之感和由此领悟到的人生哲理,在痛苦中又得到某些安慰。表现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当然其中也透出了自己不能为朝廷尽忠的抱怨。 尽管他们都遭……

作为文人的柳宗元、欧阳修、范仲淹、苏子瞻,在他们所处的时代,不计安危,以身许国,这种情怀千年而下,着实令人敬佩。那么,这种“苟利国家生死以,先国祸福避趋之”的精神,从何而来呢?

我认为来自《礼记》之《大学》,大家知道:《大学》是与《论语》、《孟子》、《中庸》并列的儒家经典,而这正是中国士人的精神家园。大学首章,开宗明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意思是:大学的道理,在于彰显人人本有,自身所具的光明德性(明明德),再推己及人,使人人都能去除污染而自新(亲民,新民也),而且精益求精,做到最完善的地步并且保持不变。 能够知其所止,止于至善,然后意志才有定力;意志有了定力,然后心才能静下来,不会妄动;能做到心不妄动,然后才能安于处境随遇而安;能够随遇而安,然后才能处事精当思虑周详;能够思虑周详,才能得到至善的境界。每种事物都有它的本质与数量,有开始有结束,有前因有后果。当你对某种事物有一定的理解后,知道起因后果,开始结束的范围后,就有办法解决相关的问题了。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概而言之这便是后人所说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抱负,所以他们一旦入仕,便想着治国平天下,如李白所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化淳”当看到国疲民惫的时,他们便要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实行有利于国计民生的变法。由于损害了地主、大官僚的利益,使变法成为水中月,镜中花!如永贞革新,庆历新政。当然,熙宁变法又当别论,王安石在神宗皇帝的支持下的变法在一定意义上损害了农夫小民的利益,以致于朝堂上的正义之士如司马光、苏子瞻都持反对态度。操之过急,用人不当是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又一原因,苏子瞻在上神宗皇帝书言:臣以为陛下求治太急,听言太广,进人太锐,便是一个有利明证。

须知:“治大国若烹小鲜” 治理大国应该象烹小鱼一样小心、动作轻,烹小鱼一不小心动作一大就会把鱼弄烂,治理大国也应该一样,统治者不要三天两头搞什么运动,不要动不动去折腾老百姓,不要轻易干涉老百姓的生活,这样国家才能搞好。要小心翼翼不可大动干戈,使朝野惊恐!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国进步士人的立身之本,是封建科考试中,代圣人立言的出发点。

虽然,我们批判封建科举,说这一制度扼杀了读书人的聪明才智,是中国落伍于世界的罪魁。其实这种说法仅实用于清代,在隋、唐、宋、明时期,以四书五经为科举选拔内容之一的制度,为中国古代选拔了大量像柳宗元、欧阳修、苏轼、范仲淹这样大量的封建官僚,甚至许多的民族精英,诗佛王维状元及第,为中华民族唱出最强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便是状元第一;挽救大明王朝一条鞭法的制定者张居正也是二甲进士出身。近现代的民族精英如章太炎,毛泽东、周恩来在他们接受教育时无一不受《大学》中首章这几句的影响。他们在求学时,格物,致知、正心、诚意,在中华民族遭受恶运时,他们从那个时间就立下了“以天下苍生”为已念的情怀。周恩来喊出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时代强音。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大学》中的几句话,是古代士人的立身之本,是儒家经典的总纲,套用现在的话来说那便是教学大纲,更是新世纪的课程标准。如初中语文课程总目标有这样的要求。

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2、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3、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

那么,如何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呢?我认为,首先要修养自身的品行,端正自己的心思,塑造自己的内在素质,也就是要正心诚意、修身。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一屋不扫,何以齐家治国平天下?因此、无论你想做什么事 首先要做的 都是修身养性,塑造自己内在素质。只有把自己的品行修养好才有可能形成正确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新课标还提出这样的要求,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其中大学中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国古代士人的文化之根。

新课标更提出这样的要求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那么如何去做呢?我认为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事物,也就是要格物致知。

那么,我们把中国士人的立身总则与新课标如何结合起来呢?

一、关注每一位学生

每一朵鲜花都有盛开的理由,每一个生命都有受尊重的权利。无论成绩好坏,优秀或平凡,学生都是生动活泼、发展的、有尊严的人。他们的身心发展处在一个重要时期,需要老师的关注。关注的实质就是尊重、关心、牵挂,关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面向全体,让他们快乐地学习,将来快乐地生活,快乐地工作。健康的身体、心理和人格,是人一生幸福的基础。这样的关注对教师来说是正自己之心,提高自身修养,是全班同学和睦相处形成健康的人格,“化用齐家这一述语就是齐班”对于一个校长来说就是齐校了。

二、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

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尤其是语文,“情感共振”是语文学习要练好的四种心智本领之一。读书也好,作文也好,离开了情感,对语文学习来说,那可是最大的不幸。因为缺了情感,就有可能什么精粹的东西也得不到。语文学习和数学不一样,语文学习中,一般的文章都要带着感情去读,古人说“披情入文”就是这个道理。语文学习的内容本身就是富有感情的,而数学的公式和数据本身没有什么情感的成分。所以,在语文学习中,情感一定要投入。有了情感,才会和文章的作者产生共鸣,进而也才能深入理解文章的意义。作文也是如此,“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情动而辞发”,学生的文章有了感情,读的人也就会被感染,也就有可能产生共鸣。

三、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这是教学活力的一条基本规律。黑格尔说:“人是靠思想站立的。”确实如此,数理化靠知识来支撑,语文理当靠思想来支撑。夏丐尊说:“表达之道即为思想之道。”语言形式就是思想形式,表达技巧就是思想技巧。人因精神而伟大,文章因内容而精彩。人品决定文品。一个人能不能说,会不会写,是否说得好、写得好,取决于他认知领域的大小以及认识程度的深浅。也就是格物致知的程度,精神境界的高低,取决于他是否真诚,是否有表达的智慧和欲望,是否有良知和责任心,决不是取决于他所掌握的技巧。就是正心诚意修炼的深浅。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就是从根本上关注学生的精神成长,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从而使他们逐步走向智慧的高点。这一逐步走向智慧高点的过程便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八个步骤。语文课程育人功能的充分发挥,它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面的价值追求。

当然同时它又是语文审美教育功能的充分体现,它可以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学生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能力。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

这样从历史的传承来看,这与“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一脉相承的,一息相通的。

既然如此,新中国60年事的教育为什么没有出现大量出类拔萃的人才?我认为语文教材难辞其咎。语文教材的编篡没有用一根红线把我们民族的优秀诗篇串起来,甚至可以这样说,所选的有些文章很上乏味,学生不爱学,老师不爱教,就拿北师大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仰望苍穹来说《日出》、《泰山日出》、《西部地平线上的落日》、《小小的阳光》这几篇文章教师教得史同嚼蜡,学生学起来昏昏欲睡。为什么?我认为不是语言乏味,缺乏美感,就是写作手法单调、呆板,如果让学生把这样的文章作为写作范文式立身。来诵记,我实在没有勇气!

那么,应如何使我们的莘莘学子具有苏轼那样中国古代士人的立身修养呢?我建议可按照新课标的情威态度价值观,分年级按文字难易程度依次編排。比如有关“家国情怀”可以在中学课本把学习目标以优美的语言现显出来,使我们的孩子在学习中了然于胸,如同大学中明德章一样。所选文章可由浅而深,但必须古今中外的优秀篇章。

当我们的孩子所吟咏,所学习的文章无一不渗透着人类文明的精神优秀成果;当我们的孩子吟咏着关怀祖国命运,人类前途的文章时,我们可以骄傲的说,我们传承了我们民族的优秀的文化基因。这不正是新课标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的总目标吗?。

不谋全局者,不是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

如果我们的教育目光不着眼于未来,仅仅只盯着每年能考上多少个大学生上,那么,我要说:“这样的教育永远没有希望。

十万个只懂得考试的大学生,抵不上半个钱学森。当然,现代教育应该是大众教育,可是精英是在大众中产生出来的,只有大众之广,才能产生精英之精。

这样看来,老师重要,所学教材更重要,让我们把那些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还给我们的孩子!

我相信,泱泱中华十数亿人口的大国,必然会出现一大批的天下苍生为已念的钱学森,周恩来式的伟人!

如此,则中华幸甚!

其实,“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我们民族才有的精神之路。当他们的人生目标在逐步实现时,会产生一种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他们出会因自身的使命而产生一种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的使命感 ,当他们在遭变噩运时,他们会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甚至刀斧加身而甘之如饴!这样他们的宣言“为天地立心,为生命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便是一座令人仰视的丰碑!

猜你喜欢
文章情感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情感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情感移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