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求<论语>中的教育理念

2017-05-09 02:32李宁
关键词:闻斯行祖师爷不器

李宁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6-0097-01

引言:

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祖师爷。木匠的祖师爷是鲁班,厨师的祖师爷是庖丁。我们当老师的祖师爷当然是被尊为“至圣先师”的孔子了。我们这位祖师爷可以说是前无古人,他一生只做一件事——教书育人。孔子一生弟子三千,其中贤者七十二人。还经常有人发帖根据这个给孔子算过优秀率。可见优秀率千古以来就困扰着教师们。想了解孔子,了解他的思想当然要拜读《论语》

一、《论语》

说到《论语》有人立刻想到那句“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至理名言。千百年来,人们给这部书披上不同的外衣。它曾被统治者请上神坛,也曾在政治风暴中被弃如敝履。而对于后世种种孔子似乎早已料定。淡然的一句“知我罪我,惟其春秋。”就这样息止了一切争辩。

《论语》共20篇,相传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记录孔子言行的书。孔子不是《论语》的创作者,而是《论语》的践行者。《论语》它更像是孔子思想的旁观者和见证者。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论语》这部书从来不是用来读的,它是用以践行的。

二、人不知而不愠

读《论语》于我个人而言,让我最受益的就是这句“人不知而不愠”。其实在日常生活中别人不了解你是一种常态,真正了解你,懂你的知己在人生中是弥足珍贵的。所谓“人生难得一知己。”所以不要把生命浪费在争辩中,更不要因曲解误解而愤怒。这样才能保持健康的身心。

经常有些老师在感慨,当个老师,左右为难。看见学生的缺点放任不管那是不负责;管的严了,让学生埋怨。其实只要自己的出发点是对的,行事又不违背教育原则,自己行得的正做得直,即使学生暂时不理解,即使社会上还有些冷言冷语,我们想想孔子的这句话心就宽慰了。“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不受外界的干扰,做个坦荡的君子。

三、君子不器

走進《论语》我们看到最多最熟悉的一个名词也许就是“君子”了。“君子”是什么?怎样注释,怎样译成现代汉语?这是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常常提出的一个问题。我们也只能给出一个笼统的回答“君子”即指“品德高尚”的人。而我们似乎又觉得它是那么意犹未尽,一言难尽。“君子”是什么?《论语》中有四个字对我来说似乎是醍醐灌顶“君子不器”“器”有拘泥的意思,大略的意思是君子不拘于任何的形式,任何束缚。他身上不必贴上任何标签。他就如日月经天,江河行地一般坦荡自如。

在我看来,所谓“不器”包蕴的正是天地间的万千气象。可以似春风化雨般的温润;可以有雷霆万钧的威仪;恰似春水融融,又如冬雷震震。而为人师者正是要与学生引一同达到“不器”的境界,从而发现自身的万种可能。

四、士不可以不弘毅

现在我们提到君子喜欢在前面加上两个字“谦谦”“谦谦君子”这四个字所投射出来的影像是那么温婉和顺。仿佛一身的“温良恭俭让”而《论语》中的君子并不是这么单薄的。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这句话透露出君子在谦恭儒雅之外又一翻刚强勇毅的风采。“士”这个字也是学生难于理解的。我们一般概括为“有远大抱负的人”我的理解就是践行理想的人。孔子是这样的人。他一生周游列国,宣讲他的思想,让人们感受到仁爱的温暖。而后世又有更多前仆后继的践行者在丰富着这个字的含义。它是“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苍鹰击于殿上”的悲壮。它是唐雎不辱使命,敢于挺身拔剑,“血流五步,天下素缟”的决绝。是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慷慨。是林觉民《与妻书》中那述不尽的深情。千百年来,中华儿女就是这样以自己的一腔热血不断拓展“士”这个字的外延。如果说有一句话能够概况它的含义,我想就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更应该体会到“任重道远”这四个字的分量,无论是在我们的课堂上乃至于我们的人生中。

五、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或许你从这些人身上看到的是一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执着。道家说“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安之若命”透露出的是一份千帆过尽后的拈花一笑的从容。“不可为而为之”透露出的是“虽九死其尤未悔”的信念。无论是《道德经》 “道可道非常道”的玄妙,《逍遥游》“扶摇直上九万里”的不羁,还是《论语》“匹夫不可夺志”的勇往直前。这些都是中华文化智慧的结晶,时刻给我们以启迪。如果说道家在释放中追寻自由,儒家就是在克己中坚守信仰。而我们中国的文化即是在释放与克制之间求得平衡,达到和谐。作为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更要在“可为”与“不可为”间权衡,这也是《论语》所给我的启示。

六、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在教育教学方面,《论语》中有许多至理名言。其中八个字被奉为教育的法典。“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诸行?”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问斯诸行,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诸行,子曰问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孔子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性格特点予以不同的指导,正是因材施教。而值得我们思考的是,孔子了解他的每一个学生,却从没有急用去给他们贴上标签,只是给他们最适合自己的意见,让他们自己做出正确的选择,这才是有教无类。在现实中有些学生过早的被贴上了标签,这些标签有时甚至会让他们迷失自我。比如我自己,在我的求学生涯中,有的老师说我很聪明就是不肯下功夫,有的老师说我舍得下死功夫就是缺少灵气。我想他们都是从我的外在判断我,而这两个标签对我都没有实际的意义,一个让我看低我的对手,一个让我看低我的天赋。仅此而已。作为师者要永记“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这八个字不要急于给学生贴上标签,而是让学生发现真正的自我。

一段音乐,一杯清茶,一部《论语》可以伴你消磨一个下午的时光,而真正践行论语却要靠一生的坚守。《论语》在这个繁华似锦,飞短流长,的阡陌红尘之中,无论你读与吧不读,都当铭记“仁义礼智信”这是我们中华民族传承千年不变的信条。夫子有一句话“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猜你喜欢
闻斯行祖师爷不器
百家争鸣
解读《论语》
“单向度的人”与“君子不器”——比较视域下马尔库塞与孔子的技术理性批判
“君子不器”新探——基于先秦儒家“文”“质”关系的一种可能性解读
什么样的人能成为祖师爷呢
子路问强
趣侃祖师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