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构建有效教学

2017-05-09 22:20司宏涛
速读·中旬 2016年9期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教学创新

司宏涛

摘 要:有效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精心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适时激励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多给学生拓展想象、思考和发挥的空间,让学生的学习个性得到充分发展,从而从本质上打造有效数学课堂。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激发鼓励;创新;有效教学

在小学数学教学上,如何转变教育观念,积极转变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必须思考和关注的问题。

一、精心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教学过程中,积极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构建有效愉悦的教学情境,可使学生学习新知的压力变为探求新知的动力。学生只有对学习有了浓厚的兴趣,才会主动参与、积极探索,从中体会学习兴趣。

在教学《比较分数的大小》时,我们创设了“悟空分西瓜”的情境:唐僧师徒四人上西天取经,走的口干舌燥。悟空便蹦蹦跳跳地来到师傅面前说:“师傅,我口渴了,我去找点解渴的东西来!”不一会儿,悟空抱着一个又大又圆的西瓜回来了。悟空道:“师傅和沙僧吃西瓜的四分之一,八戒吃西瓜的三分之一,我吃西瓜的六分之一。”八戒一听瞪大眼睛,很不高兴的说:“猴哥明知道我的肚子大,吃得多,却分给我最少,你吃的最多。”话音刚落,悟空便哈哈大笑道:“好一个呆子,呆子,呆子……”至此,教师抓住时机提出问题:“悟空为什么叫八戒呆子?”由于小学生特别喜欢《西游记》,课一开始,学生便被生动的画面、富有个性的人物及其对话所吸引,每个情节历历在目,问题一提出,学生们争着回答:“八戒不知道自己分得最多!”“他真呆!”教学紧接着追问:“八戒为什么不知道自己分得最多呢?”此时学生跃跃欲试,达到了“口欲言而不能,心求通而不得”的状态教师趁势而入,因势利导,展示课题,这样就取得了“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为学生学习新知识做了有效铺垫。这样的教学情境,能迅速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的价值,从而改变被动的学习状态,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和积极思考的能力。

二、积极构建互动课堂,激励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

教学的核心应是让学生参与到富有成效的學习活动之中,关注学生的体验与感悟,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导地位。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独特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

例如在学习《角的初步认识》一课时,学生最容易犯“角的大小与构成角的两边的长短有关系”的错误。为了纠正学生这一错误认识,可进行这样的设计:出示一组两个角的两条边相等而角不等和两个角的两边不等而角度相等的练习,要求学生判断每对角的大小,结果有70%的学生认为角的两条边长角就大。此时,教师没有直接进行评判,而是要学生以四人小组一起讨论,学生们在一起通过画、比、量、议等多种方法验证,得出了正确的答案。这是,为了使学生更进一步直观验证,展现认知过程,利用电脑动画显示一个高亮度的“角”,要求学生注意这个角的两条边变化时角的大小有什么变化。学生观察到角的两边慢慢地延伸而角的大小没有变化,这样学生通过深入的讨论和进一步观察明白了道理,统一了认识,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同时也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三、注重开放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进行开放式教学,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一种良好措施,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手段。如学习了《百分数应用题》后,可设计这样的题目:一个家庭去某地旅游,甲旅行社的收费标准是:如果买3张全票,则其余人按半价优惠;乙旅行社的收费标准是:家庭旅游算团体票,按原价的80%优惠。这两家旅行社的原价均为每人1000元。问:如果你家去,你准备选哪家旅行社呢?看到这些信息后,你对其他家庭去旅游有什么建议?

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能有效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使不同层次学生的创新性都会有所提高,人人都会有收获。

四、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创新源于“好奇”和“质疑”。

教会学生质疑,前提是要鼓励学生质疑,增强学生的信心。教学中教师要着意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探求欲望,鼓励学生积极提问,要给学生提问的权利,给学生“自己说话”和“说自己话”的权利,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嘴巴去表达、用自己的脑袋去思考、用自己的心灵去体验,从而获得自我满足,体验成功和创造的喜悦。

如在教学《乘法分配律》后,有学生就提出这样的问题:有没有除法分配律?学生当即展开争论。有些说:老师只教过乘法分配律,哪有除法分配律?有学生说:乘法有这样的性质,说不定除法也有这样的性质……学生争论一番后,都把眼光投向了老师,希望老师给个说法。对于这个学生非常感兴趣的问题,教师进行如下引导:“对于除法分配律,老师一时也说不清,还是请同学们去验证这个猜想吧!”学生们自由组合探究小组,对于这个问题展开探究。在巡视小组合作学习时老师发现,学生已经列举了大量的实例进行了证明,在汇报时也是“论据”充分;100÷5+200÷5=(100+200)÷5;(2000+3000)÷10=2000÷10+3000÷10;0.6÷0.2-0.2÷0.2=(0.6-0.2)÷0.2;有些小组还用字母表示:(a+b)÷c=a÷c+b÷c……

由此看来,学生的这个猜想是正确的,学生的探究过程也是十分有效的。教师对学生的猜想进行了表演,对同学的探究精神、探究效果进行了肯定,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只有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在课堂活动过程中感悟知识的发生、发展与变化,培养学生主动探索、敢于实践、善于发展的科学精神,将创新的教材、创新的教法与创新的课堂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正确处理好课堂教学中教学设计与课堂操作的关系,才能真正落实“为学习而设计,为学生发展而教”的原则,也才能真正让每个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秦黄旭.浅谈如何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J].教与学,2009.

[2]王长虹.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率的几点体会[J].青海教育,2009.

[3]丁开良.刍议小学数学创新性教学[N].贵州民族报,2010.

[4]赵冬臣.小学数学优质课堂的特征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12.

猜你喜欢
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教学创新
浅谈高中英语有效教学策略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
新理念下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分析
小学数学教学良好课堂气氛的创建初探
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
任务驱动, 启发学生自学
翻转课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加快中职会计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有效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