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心育活动课有效教学的探讨

2017-05-12 16:28杨爱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7年13期
关键词:教学目标有效教学

杨爱

〔关键词〕心育活动课;有效教学;教学目标;教学规律

自教学活动诞生以来,人们就开始了对有效教学的探讨。追求有效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一直是课堂教学的首要目标和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当前对于有效教学比较一致的看法是:有效教学是符合教学规律的,是“有效果”“有效益”“有效率”的教学。有效教学不仅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也能更好地促进学生提高综合素质,全面和谐发展[1]。

近年来,钟志农[2]把过去我们所说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心理辅导活动课”“班级团体辅导”等称谓统一为“心育活动课”。本文采用这种说法。心育活动课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途径,是一门区别于学科课程的活动课程。以往的心育活动课在人们的印象中就是热热闹闹、开开心心,但收效甚微,因此心育活动课在中小学推行困难。为了推进心育活动课广泛而深入地开展,使心育教学充分实现其价值,我们开始对心育活动课的有效教学进行探讨。受有效教学理论的启发,本文从符合教学规律、有效果、有效益、有效率四方面对心育活动课的有效教学进行分析。

一、心育活动课教学要符合课堂教学规律

心育活动课作为学校的教学课程,虽然与学科教学有所不同,有活动课程的特点,但依然是要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的。这是其作为独立学科进行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也是心育活动课的内在需求,是由活动课的自身特点决定的。

(一)遵循简捷律是心育活动课得以进行的基础

教学活动以间接知识为主,使间接知识和直接知识有效结合起来,让学生简捷地获得较完全的知识,这一教学规律我们称之为简捷律[3]。心育活动课作为活动课程,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性和预防性的特点,着眼点在于学生心理水平的发展和对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的预防,活动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创设模拟现实的游戏和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使学生有更深刻的体验和感悟,掌握更有效的方法,使学生在心理成长的道路上避免可预知的错误和曲折。由此可见,遵循简捷律是心育活动课教学得以进行的基础,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结合得越紧密,越能触发学生心灵,使其体验更充分、感悟更深刻,心育活动课教学也因此越有效。

(二)遵循育人律,使心育活动课保持正确的方向

教育不只是教学,更是育人。育人为先,课堂教学要遵行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简称育人律[3]。心育活动课必须以“立德树人”的思想为指导,例如,人际沟通和交往是心育活动课的重要内容,教学过程中就要培养学生善良、真诚、乐于助人的好品质,使学生在此基础上与人交往,获得好的人际关系。活动课中不能仅仅培养说话的技巧,因为这样会使学生养成巧言令色、言行不一的习惯。不以人格认同为支撑的人际关系终不能长久,教师要有终身发展的视野,遵循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这样方能使活动课不偏离方向。

(三)遵循发展律,抓住心育活动课的中心内容

发展律是指把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结合起来的教学规律。教学活动的着眼点是学生的发展,而智力是一个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心育活动课教学必须要注重提升学生智力,开发学生潜能,这也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目标和心理活动课教学的中心内容。智力是从事一切活动的基础,智力水平影响着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智力正常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心理健康教育本身就肩负着发展智力的任务,为学生创设更好的环境、提供更多的方法,提升其智力水平,发展学生潜能都是非常必要的。

(四)遵循二主律是心理活动课顺利实施的必要条件

课堂教学必须遵循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的规律,简称二主律。其主旨是在强调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同等重要,要充分发挥二者的主观能动性,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与当前提出的双主体、多元主体理论并不矛盾。心育活动课本身是活动课程,有更强的动态生成性,既然要有课堂的生成,那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发挥就是活动课教学研究的重中之重。活动课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有更多的课堂生成,才能走进学生心里,使学生有感、有思、有悟、有得。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作用,是心育活动课教学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是提升活动课教学有效性的重要保障,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促进教师和学生共同成长。

此外,心育活动课作为一项教学活动,其设计和实施同样要考虑到优化教师、学生、教学环境、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等教学要素,这就使得许多有经验的班主任上的活动课的比专职心理健康教师还要好,也为教师全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可能[4-5]。

二、心育活动课教学要有效果

所谓有效果就是要通过教学活动取得理想的结果,达到教学的目的,这是心育活动课作为课堂教学的必要条件和价值体现。心理健康教育要承载其作为独立学科的历史责任和使命,心育活动课的教学就必须向课堂要效果,真正促进学生的心理成長和人格发展。

(一)心育活动课的设计和实施必须符合学生需要

心育活动课的设计与教学必须把握不同年龄阶段活动课教学的任务,依据年龄特征,制定适合的目标,选择恰当的内容,才能推动心理健康教育向更高水平发展[4]。

一般来说,学校对心育活动课的教学效果要求比较宽松,所以教师的教学目的便定在了学生喜欢、课堂气氛热烈和显性效果较好上。这就使得心育活动课比较突出的问题是低龄化倾向较严重。虽然低龄化使学生在讨论分享阶段耗费心力少,有话可说,发言更积极,但效果并不理想。低龄化倾向一方面表现在目标设置低龄化,另一方面表现在材料选择低龄化。比如说礼貌沟通,小学生讲礼貌是必要的,但初中、高中依然设置这样的目标就失之浅显了。小学生使用案例“在教室门口撞了人怎么办”是可以的,但高中生使用“在打篮球时撞了人怎么办”就不合适了。因为虽然场合是随年龄变化了,可是案例性质没有变,探讨问题的深度也没有变。探讨学生已经懂得的道理,学生心理没有成长,课就没有效果,甚至是浪费时间。

心育活动课要从学生的需要出发,选择学生现实生活中真正的困惑,解决学生真实的问题,并根据学生的不同发展阶段和不同接受水平,选择不同的课题。成长不是轻松的,也不一定是快乐的,我们的活动课不能舍本逐末。

(二)教师对心育活动课主题的理解要深刻

心育活动课的主题有一些是心理学术语,有一些是生活中的概念,把主题辨析清楚会使教学目标更明确。由于心育活动课开展时间较短,教师以兼职为主,所以部分活动课概念不清,主题不明。

对此,首先要区分概念大小,正确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比如说有教师设计的课叫作“提高学生注意品质”,其实注意品质包括注意的广度、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注意的转移四方面,显然一节活动课做不到对注意的全面培养。如果不能准确合理地理解这一概念,就有可能造成以下两种情况:一是面面俱到,蜻蜓点水,不能深入;二是主观缩小概念,使得学生也对这一概念产生错误认识。

其次,对相邻或相关概念的辨析也一定要清楚,要分清概念的边界。如果概念含混不清,在几个方面来回转移,教师就把握不准方向,学生也会感到无所适从。比如有的教师设计了“集中注意我能行”课程,在课上训练学生注意力的稳定性,同时还分析学生如何才能抵抗外在诱惑。学生不知所云,教学也无法深入。

最后,对概念的本质的把握也很重要,否则会造成课堂与现实生活脱节。比如说“抵抗诱惑”这一节课,活动课教学的目的一般是认清目标、学会坚持,不被诱惑引入歧途。一般来说,学生理解的“诱惑”是一个贬义词,诱惑都是不好的,要抵抗学习中和生活中的诱惑,才能有所成就。因此,有学生会在课上提出,邻居姐姐不爱学习,抵抗不住音乐会的诱惑,经常不好好写作业,逃课听音乐会,但最后考上了中央音乐学院。如果教师对“诱惑”的概念基于学生的理解水平,就很难自圆其说。理论与实际遇到冲突,学生对教师教学产生不信任感,课堂教学就没有效果。事实上,诱惑基本的意思有两个:“一是引诱;迷惑;二是有很大吸引力”。诱惑的本质是选择,是在通向目标的路上与目标不一致的选择,这个选择不一定是悲剧的结局。抵抗诱惑的前提是已定下目标,与目标不一致的选择是诱惑;其实我们在生活中可以走不同的路,选择不同的目标,邻居姐姐就是选择了别的目标而不是屈从了诱惑。教师应该对概念有深刻理解,否则课程就脱离了生活,课堂教学也无比被动。这也是对教师提出的更高的要求。

三、心育活动课教学要有效益

当代教育中,学校教育的一种新的取向是“关怀生命”,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认识学生需要,以建设性的方式促进生命的成长[5]。“效益”最直接的解释是效果与利益,活动课教学中所谓的效益,主要是指活动课的教学目标要符合学生的心理成长和发展需要,同时还要符合社会发展需要。活动课教学必须注重效益,理解和尊重生活事实,着眼于学生的终生发展。

(一)效益比效果更重要,生活比课堂更重要

效益要着眼于学生的终生发展,这也是每一节课的目标设定都要考虑到的重要因素。心育活动课还要以事实为依托,使学生在活动课中学到的知识、技能、方法、态度以及价值观可以在生活中定位。

比如有一位教师针对上课提问学生举手不积极的情况,设计了一节主题班会“我参与,我快乐”,其中有一个环节特别强调“举手回答问题就是参与,你不回答问题就没有参与”。课上互动良好,课后学生回答问题确实更积极。教学目的是达到了,可是有的学生就会想“我从不爱举手,可是成绩也很好,也觉得很快乐”。其实这是一个概念理解上的错误,事实上,积极举手回答问题固然是参与,但是上课倾听本身就是参与,对教师提问“积极思考”也是参与,听别人回答“认真倾听”同样是参与,别人回答不正确补充是参与,别人回答正确自己“悄悄学习”了也同样是参与。这节课中,教师为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的达成,过分强调了一部分内容,造成学生理解上的困难,学到的知识方法和技能与生活事实不一致导致学生无所适从。

课程目标虽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学生的认识能力,即看待问题的角度和方法——这才是学生终生发展的重要课题。生活是一个多面体,心育活动课要尽可能地反映客观事实,我们不能根据所谓教学目标的需要,把生活事实割裂成一个又一个独立的部分,重新定义。

(二)活动课的视野要着眼于终生发展

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心育活动课的效益是指长期的效果,是为学生一生的成长和发展服务的。心育活动课的教育教学旨在提升学生内在的心理素质、促进他们人格完善,不是做表面文章,不能过于功利化,流于世俗。

如上所说,在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中,我们不能让学生学习揣度人心,学会讨好,成为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的投机者。人是社会的人,我们要培养的每一种能力或品质都是为了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因为学生不只是生活在今天,他还有一生的路要走,我們不能让他今天掌握了这种技巧,但是明天却会因此吃大亏。例如,为了避免学生发生诸如小品《有事儿您说话》中的窘境,我们在教学中设计了一节课叫作“学会说不”,要学生学会辨别是非,学会拒绝别人,并且在不伤害别人的情况下,委婉地拒绝别人。这是一种交往技巧,也是一种说话的技巧,教师一定要明白这节课的中心目的绝不是教学生本着既不得罪人,又不多干事的思想委婉地拒绝他人,而是让他们在交往中学会遵从本心,量力而行,在能力达到之时,努力帮助别人,力所不及时也不要伤害别人,以此来维持和谐的人际关系。

活动课必须有正确的价值导向,作为社会的人,遵守普世价值,有道德底线,才能更好地成长和发展,更好地适应社会,有更高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

四、心育活动课教学要有效率

心育活动课的效率体现在少投入和高收益。换句话说就是既要达到一定的效果,又要选择最便捷的方式。没有效率的课堂教学是没有生命力的,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除了要有心理学的专业素养和对生活的深刻体验之外,还要有课堂教学的经验。

(一)明确活动是为目标服务的

虽然活动性是心育活动课的重要特点,但是活动是为目标服务的。在活动课的教学中存在过于注重课堂气氛的倾向会使教师过于注重活动的吸引力而忽略目标。不合理的课堂结构会造成课堂效率较低。

首先,为了活动而活动是导致课堂效率低的重要原因。在并不重要的环节选择耗时过长的活动,即便这节课学生积极投入,课堂气氛热烈,但最终会导致课上主要目标的讨论不充分,学生对案例的理解不深入,练习不到位,让活动课效率降低。当有无数的活动和游戏都可以达到一个教学目标时,我们要尽量选择耗时最少、前期准备最少的活动,否则会给人一种为了活动而活动的感觉。

其次,同一目的安排多个活动,同一性质的活动罗列,学生反复体验已经体验过的内容等会使课程设计没有层次性,无法深入,导致课的深度不够。

最后,同一种呈现形式的活动安排多个,比如整堂课都在放视频,整堂课都在讲故事等都会影响课堂效率。另外,资料的选择和应用能力也是影响活动课效率的重要因素。

这些学科课堂教学的经验,在很多课程教学中同样适用。不能合理安排课堂结构是部分专职心理教师活动课教学中经常犯的错误。

(二)重视生成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

心育活动课作为活动课程,现场生成性非常重要,而影响生成性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教师的提问。甚至我们可以说提问引导的深度就是学生思考的深度。教师无意识的错误引导会使课堂陷入困境。

比如同样讲情绪的课,两位教师用了同一个热身活动——抢凳子,活動结束后,其中一位教师和学生交流了这样几个问题:(1)刚才的游戏好玩吗?(2)你有什么体验和感受?看到学生回答比较单一的时候,老师更具体地提问了:我放音乐前、音乐响起的时候、抢到凳子时、没抢到时你有什么体验和感受?在很自然的谈话中,学生提到了许多感受,整节课的情绪体验也很丰富。

另一位教师和学生交流了这样几个问题:(1)刚才的游戏让你高兴吗?(2)你抢到凳子了吗?(3)你为什么会高兴(不高兴)?很明显,第一个问题把学生情绪限制在了高兴和不高兴,第二个问题把学生的关注点限制在了是否抢到凳子。整节课都笼罩在了成败胜负的阴霾之下,课堂效率大打折扣。

教师开放的态度和开放的提问,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引导学生更深刻地探究自己,从而生成更多的课堂资源,提高课堂效率。

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推进,人们越来越多地关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为了使心育活动课真正在学校教育中实现它的价值,必须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提高课堂教学技能,促使教师对心育活动课的有效教学多研究、多思考,明确其内涵,使心育活动课真正做到有效果、有效益、有效率。

参考文献

[1]蔡宝来,车伟艳.课堂有效教学:内涵、特征及构成要素[J].教育科学研究,2013(01):12-17.

[2]钟志农.探寻学生心灵成长路线图[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

[3]李朝辉.教学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4]钟志农.心理辅导活动课操作实务[M].宁波:宁波出版社,2007.

[5]叶澜.教育学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作者单位:河北省保定市教育科学研究所,保定,071000)

编辑/刘 芳 终校/于 洪

猜你喜欢
教学目标有效教学
新媒体环境下数学教育方法的优化
小学英语故事教学法新说
《孔乙己》连续性教学目标撰写及教学活动设计
初中音乐课堂有效教学的实践研究
走进农村课堂 实施有效教学
浅谈高中英语有效教学策略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
新理念下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分析
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效性的策略
透过高考把握《生活中的圆周运动》 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