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评论》杂志封面中的幽默多模态隐喻

2017-05-12 03:36叶忠星
宿州学院学报 2017年2期
关键词:脚本隐喻模态

叶忠星,崔 颖

1.湖州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湖州,313000;2.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外语系,金华,321004



《国家评论》杂志封面中的幽默多模态隐喻

叶忠星1,崔 颖2

1.湖州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湖州,313000;2.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外语系,金华,321004

为了拓宽杂志封面多模态隐喻的研究范围,结合幽默理论的优越论以及语义脚本理论分析美国《国家评论》杂志封面,挖掘其中广泛存在的多重隐喻外在的表现形式:多本体、单喻体;多本体、多喻体;单本体、多喻体。研究发现,该封面中的漫画形象,例如外国形象、政客形象、美国国家形象等往往以负面为主,体现了幽默的优越论和脚本对立,也反映了该杂志的批评性立场。

多重隐喻;《国家评论》杂志;幽默理论;优越论

1 问题的提出

多模态隐喻是国内外认知语言学研究的新热点,其中杂志封面是其重点关注的对象之一。在外国杂志封面的多模态研究中,英国《经济学人》、美国《时代周刊》和《商业周刊》成为重点研究对象,尤其是《经济学人》近几年最受关注。例如,Negro以2012年《经济学人》杂志封面为例,探讨了图像互补式隐喻的意义建构作用[1]。崔颖分析了四期《经济学人》封面中的图像隐喻,涉及了京剧脸谱隐喻、动物隐喻、赛跑隐喻等[2]。

同样,美国杂志《国家评论》也大量使用多模态隐喻,但是国内缺乏相关研究。选择该杂志的原因,一是它在美国广受欢迎,影响力巨大,可以看出美国民众所关心的话题;二是国外政治经济类杂志封面大量使用漫画,一方面反映了创作者利用多模态进行隐喻表达,另一方面展现出幽默效果,但国内学者对比封面的研究都没有涉及到幽默理论。Forceville借用幽默理论专家Attardo的“脚本对立”[3],探讨了荷兰讽刺卡通作家Peter Van Straaten的日历漫画的幽默效果[8]。本文将结合隐喻与幽默这两个话题,研究《国家评论》封面中的幽默多模态隐喻,也有助于拓宽多模态隐喻的分析视角。

2 多模态隐喻和幽默理论概述

Forceville首次提出多模态隐喻的概念,并将其定义为“一种使用了至少两种符号系统(其中一种符号系统可能是语言)或感知方式来呈现目标域、始源域和/或可投射的语义特征。多模态隐喻可以通过描述图像隐喻得到描写,而图像隐喻是一种最被广泛研究的非言语隐喻”[5]463。同时将图片隐喻分为语境隐喻、杂合隐喻、图示明喻和整合隐喻四种,并且将言语-图示隐喻从图片隐喻中分离出来,纳入多模态隐喻的次类。另外,Forceville 等还将模态与人类的五种感官结合一起,细分为图像符号、书面符号、口头符号等[6]。毫无疑问,杂志封面主要使用图像符号和书面文字符号,因此,多数采用言语-图示隐喻,这是本文的研究基础。

有关幽默方面的研究在西方渊源流长,主要有三大传统理论,即优越论、释放论和乖讹论[7]30-41。其中优越论和乖讹论与杂志封面漫画息息相关,前者具体表现为人们会嘲笑别人的缺点,尤其是敌人的缺点[7]36。而基于乖讹论基础上的幽默语义脚本理论(SSTH)将脚本定义为“围绕着单词或者单词所引发的一大团的语义信息”[7]81。换言之,一个单词的词条就是一个脚本。Raskin认为幽默语篇必须满足如下两个条件:(1)语篇部分或整体上含有两个不同的脚本并置;(2)对立的脚本必须部分或者整体上语义重叠[7]99。

查琳利用幽默理论中的“脚本对立”和“脚本重合”证明了隐喻的本体和喻体的语义重合和语义冲突是隐喻具备幽默性的充分必要条件[8]。而Kёvecses借用并深化“乖讹”概念,提出了幽默隐喻存在“现实与想象/可能与不可能”“社交上中立/被期待的/可接受的与社交上不被接受的/受责难的/禁忌”“高尚的与世俗的”“数量大与数量小”“自然的与人工的”“积极评价与消极评价”“行动与事件”“逻辑乖讹”“语言/篇章乖讹”等一系列脚本对立[9],这是本文对幽默隐喻分析的重要理论依据。

就杂志封面中的多模态隐喻而言,本文将脚本的语义范围扩大到非言语领域,即包括图片信息。这样,除了言语方面的脚本对立外,还可以发现图片中单独存在或与言语文字构成脚本对立,从而将幽默的视觉隐喻也纳入研究范围。

3 研究设计

以美国《国家评论》杂志封面为语料,研究其体现的多重多模态隐喻和幽默理论。在其官网“www.nationalreview.com”上下载2009-2016年共计156期的封面,图片文件名以出版日期来命名[10]。因为篇幅所限,本文并非穷尽性分析,但力求重点突出,分类明确。《国家评论》封面除了将图示作为背景外,几乎每一期都有重点话题的文字标题,体现了Forceville的言语-图示隐喻。这里需要对Forceville的分类作些增补,因为Forceville在分析图像隐喻时,使用例证中的图像和文字最后只产生了一个隐喻,即使其后续研究中使用的例证也还是给出一种隐喻解释,这往往造成多模态隐喻是单隐喻的假象。与之相反的是,崔颖用几个例证激活了不止一种隐喻,只不过她没有将其定义为多重隐喻[2]。本文引入“多重多模态隐喻”的概念,初步将其定义为“文字和图像组合而成的隐喻投射到不止一个目标域的情况”,而这在《国家评论》杂志封面中的隐喻中是很常见的。

作为多重隐喻的对应面,单隐喻比较容易理解,即图像和文字结合起来只能激活一个隐喻,此时图像单一。而多重隐喻包含三种情况:多本体、单喻体;多本体、多喻体;单本体、多喻体。

4 结果分析

由于《国家评论》杂志主要关注美国本土事件,其封面中多模态隐喻多数以国内热点话题为目标域,但是其他国家的热点话题同样可以成为多模态隐喻的目标域。本文首先举例说明多重多模态隐喻的种类,然后探讨封面中的多重隐喻。

4.1 多重多模态隐喻

《国家评论》杂志封面频繁使用多重隐喻,这更具备视觉冲击;多个隐喻同时得到激活,意味着存在多处脚本对立,增加其幽默效果。另外,读者激活表层隐喻的同时,再深度识解,也能得出一些深层隐喻,甚至包括概念隐喻。表层和深层隐喻构成多重隐喻,这样增强了封面的修辞效果。

图1 封面090309

图2 封面121015

图1至图4均是《国家评论》杂志封面,其中图1图像语料属于单隐喻。漫画形象是哭泣的前加州州长施瓦辛格,结合文字“像女孩一样的大男人毁掉了加州”,读者只能推导出“施瓦辛格是个只会哭的女孩”的隐喻。然而,图片中的吉他和布娃娃不能激活其他隐喻。将前健美冠军施瓦辛格比作女孩,这种语义冲突就构成了脚本对立,从而具有讽刺效果。图2图像语料属多重隐喻中的“多本体,单喻体”。大号文字“分崩离析的物体”与小号文字阿富汗、伊拉克、埃及相对应;图像中燃烧的汽车成为喻体,其意义投射到三个本体,揭示了这三个国家所面临分崩离析的困境。图3图像语料属于“多本体、多喻体”。文字是“优步和歌利亚”,图像中出租车司机变身为手持长矛的巨人,而Uber使用者举起手机与出租车司机搏斗的画面会激活“手机是武器”的隐喻。此外,该封面借用了《圣经》中以色列君王大卫和巨人歌利亚战斗的典故,弱小的大卫最终战胜巨人也会激活其他多个隐喻,比如“出租车司机是巨人歌利亚”“优步是大卫王”“出租车司机外强中干”“Uber和出租车是敌人”,还有概念隐喻“商业竞争是战争”。图4图像语料属于“单本体、多喻体”,其中有三个小画面;每个小图像激活一个隐喻,分别是“奥巴马是教师”“奥巴马是证婚牧师”和“奥巴马是养老院护工”;而且文字提示“生活在空心的共和国”又会将前面的三个隐喻全部转变为负面评价。

图3 封面150824

图4 封面120813

4.2 国外话题的多重隐喻

《国家评论》封面自2012年开始逐步关注美国以外的热点话题,如以下图5和图6。图5图像语料是多重隐喻,主题是中美贸易争端。图中的大号文字是“与龙斗争”,而下方的小号文字是“在贸易上报复中国”。小字体的目标域“中国”与大号字体的始源域“龙”构成了强烈对比,凸显了将中国比作邪恶的龙的隐喻。而美国骑兵手持长矛刺向中国龙的场景更是印证了赵秀凤等人的发现,即外媒倾向于在多模态隐喻中凸显中国的负面形象[11]。

图5 封面140623

在《国家评论》杂志看来,罗马教皇对全球经济体系的指责就是无稽之谈,体现了“高尚的与世俗的”的脚本对立。教皇手持的并不非《圣经》,而是初级经济学教材。书拿倒了的图像,蕴含着“down is bad”的隐喻,并且教皇的表情缺乏宗教领袖应该具备的严肃(图6)。这隐喻着上下颠倒的教科书是教皇的《圣经》,而教皇借此来评论全球经济则显得非常荒诞不经。

图6 封面150907

以上图文隐喻,多处体现了幽默三大理论中的“优越论”。为了迎合美国人的心理,图5将中国比作即将被征服的龙,认为中国在中美贸易中会不堪一击。虽然龙是虚幻的动物,但是将中国比作龙是属于动物化的隐喻次类,而动物化一直是被视为一种高产的幽默机制。

4.3 国内话题的多重隐喻

美国国内话题是《国家评论》杂志封面重点关注的对象,这里简要分为政客、国家形象建构和其他热点三大类。

4.3.1 政客

Davies认为,在许多笑话中,政客常被描述成贪赃枉法的[12]。Galanter 也提到美国历史上的一个民意测验表明三个最不可信的群体是政客、律师和汽车销售员[13]。在国外,政治漫画极尽抨击、批判、戏谑总统、总统候选人和其他政客。《国家评论》封面就是一个典型,比如,奥巴马多次遭到调侃,接近30处;特朗普总统,共有4处;其余的政客一般只出现1次,包括前纽约市长布隆伯格、前加州州长施瓦辛格、副总统拜登等。

《国家评论》封面中,奥巴马的漫画形象多以负面为主,使用多种多样的多模态隐喻,在幽默方面体现了优越论,放大了奥巴马的缺点,体现了脚本对立。

图7不仅体现了隐喻,而且体现了脚本对立,即奥巴马集医生和病人形象于一身,这是一种视觉矛盾或脚本对立,体现了“现实与想象/可能与不可能”的乖讹,具有幽默效果。文字“奥巴马医疗改革的慢性病”和奥巴马医生测量体温的图像结合起来,就能激活这样几个隐喻:“奥巴马医疗改革积重难返”“奥巴马是个庸医”“奥巴马是个病人”。

图7 封面130408

除了奥巴马的漫画形象外,还有一些隐喻中奥巴马是以文字形式出现的。比如,封面110516中的“死神”手持镰刀的图像和大字体的“奥巴马式医疗改革”构成了一种隐含式隐喻,即“奥巴马是死神”,而且死神的意象和医疗改革救死扶伤的本意构成了反差,从而形成了幽默理论中的脚本对立,具有极佳的黑色幽默效果。根据Lakoff等人的解释,“死亡”被比作“grim reaper”,属于拟人,蕴含着“人是植物”的概念隐喻[7]。至于其他政客,因为篇幅所限,不再探讨。

4.3.2 国家形象构建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ship of state”的概念隐喻将国家比作船。Charteris-Black总结四个相关的概念隐喻,分别将“国家”视作“家庭”“领导人”“机器”和“人”[15]。这些概念隐喻成为分析《国家评论》杂志封面中美国国家隐喻形象的重要依据。

在国家形象构建上,《国家评论》杂志封面主要使用转喻图像,以激活国家的整体意象,然后再和文字共同构建出隐喻意义。首先,激活美国的主要意象有自由女神像、美国国旗、《独立宣言》起草人、白宫、山姆大叔以及总统奥巴马。其次,经过转喻激活国家概念后,上述五种概念隐喻会有所体现,比如美国是破烂的汽车、需要得到保护的女人、旧敞篷汽车、漏水严重的木船。国家被比作船并不鲜见,而总统被比作船长的隐喻在美国也由来已久,最典型的例证就是著名诗人惠特曼为悼念林肯总统所写的《船长,我的船长》。最后,美国形象还常被比喻成女性,如封面图像中的自由女神像和人称代词“her”等。

至于幽默效果,因为将国家比作女性比较常见,甚至英语中存在“motherland”(祖国)这样的单词,因此其幽默效果显得不够强烈。然而,汽车、木船等喻体更加具体,和“国家”的语义对立更大,构成了“积极评价与消极评价”的脚本对立,因此具有更好的幽默效果。比如,图8中白宫激活了美国政府的意义,属于一种“场所代机构”的转喻。美国国家形象被激活后,文字“倒带操作”和图像中间电脑操作符“快退”构成了多重隐喻,即“美国是一台电脑/机器”“白宫正在快速倒退”。

图8 封面110124

4.3.3 社会热点

图10 封面140825

图9 封面130715

《国家评论》主要关注国内热点话题,主要包含下列几大主题:经济、交通、教育、枪支等。以枪支话题为例,封面130715(图9)和封面140825(图10)构成相反的视觉隐喻。图9中,文字“造枪:全美制造业的运动”已激活了一个隐喻,即造枪是一项体育运动;同时还包含一个杂合隐喻,即美国国旗融合到枪支图像中,隐喻“美国是一把枪”的命题,点明了枪支泛滥的现实。图10中始源域是“手枪”,而大号字“伟大的均衡器”和小号字“民权运动、自我防卫、武器”烘托出“枪支是取得平等的工具”的隐喻命题。不过对后者而言,在美国“枪支面前人人平等”更属于一个黑色幽默,图像下方的五颗星和整个黑色的背景形成反差,构成脚本对立。可以这么说,美国人对枪支的态度实际上是模棱两可的,既觉得枪支面前人人平等,又觉得枪支泛滥、问题多多。

另外,《国家评论》封面还关注经济问题、教育问题,如封面101220关注美国负债的问题。该封面文字“in the red”是个习语,意思是“负债”,“red”的字面意义在“红色海洋”的意象中得到重新激活。此外,其中的溺水者形象也促成了隐喻“美国是个溺水者”的产生。再如,封面150223中文字“大学末日”和倒塌的大学教学楼以及刻着“性别研究”的墓牌,蕴含了“部分人文学科已死”的隐喻,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文社会科学在美国的困境。

5 结 语

通过分析《国家评论》封面出现的多处多模态隐喻发现,除了单隐喻外,多重隐喻也是图文隐喻重要的表现形式。对于国外话题,该杂志多以负面评价为主,表现出幽默的优越/轻蔑论。对于国内话题,即使是奥巴马总统这样的政客也成为被调侃的对象,通过隐喻放大政客的缺点;美国国家形象塑造方面往往先使用转喻,然后再通过隐喻指出国家的各种问题,典型的喻体有船、家庭、机器、山姆大叔、自由女神等;对于其他热点话题,一系列的隐喻表现出美国人对枪支显得既爱又恨,对经济忧心忡忡,对人文社会科学也很担忧。

[1]Negro I.Verbo-pictorial metaphor in the business press:31er Congreso Internacional de la Asociación Espa?ola de Lingüística Aplicada ACTAS[C].La Laguna,Spain,2013:464-474

[2]崔颖.经济语篇中多模态隐喻的构建:以《经济学人》封面漫画为例[J].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30(6):92-96

[3]Attardo S.Humorous Texts:A Semantic and Pragmatic Analysis[M].Berlin/New York:Mouton de Gruyter,2001:26-27

[4]Forceville C.Addressing an audience:time,place,and genre in Peter Van Straaten's calendar cartoons[J].Humor: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or Research,2003(3):247-278

[5]Forceville C.Metaphor in pictures and multimodal representations[C]//R Gibbs.The Cambridge Handbook of Metaphor and Thought.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8:462-482

[6]Forceville C,Urios-Aparisi.Multimodal Metaphor[M].Berlin:Mouton de Gruyter,2009:22-23

[7]Raskin V.Semantic Mechanisms of Humor[M].Dordrecht / Boston/ Lancaster:D.Reidel Publishing Company,1985

[8]查琳.论隐喻的幽默潜质[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2012:16-17

[9]Kёvecses Z.Where Metaphors Come from:Reconsidering Context in Metaphor[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5:132-154

[10]http://www.nationalreview.com/nrd/archives,2016-07-14/2016-09-14

[11]赵秀凤,张卉.英语报刊阅读教学中的批评隐喻策略:以外媒中多模态隐喻建构的中国形象教研课题为例[J].外语教学,2013,34(4):61-64

[12]Davies C.Jokes and Targets[M].Bloomington,Indiana:Indiana University Press,2011:6

[13]Galanter M.Lowering the Bar:Legal Jokes and Legal Culture [M].Madison: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2005:159

[14]Lakoff G,M Turner.More than Cool Reason:A Field Guide to Poetic Metaphor[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9:16

[15]Charteris Black J.Politicians and Rhetoric:The persuasive power of metaphor[M].Basingstoke,Hampshire:Palgrave Macmillan,2003:233-234

(责任编辑:胡永近)

10.3969/j.issn.1673-2006.2017.02.021

2016-10-28

湖州师范学院第四批优秀院青年教师人才项目(RP20013)。

叶忠星(1982-),安徽宣城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认知语言学、英语教学。

H319

A

1673-2006(2017)02-0085-05

猜你喜欢
脚本隐喻模态
酒驾
安奇奇与小cool 龙(第二回)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活的隐喻》
快乐假期
小编的新年愿望
车辆CAE分析中自由模态和约束模态的应用与对比
国内多模态教学研究回顾与展望
基于HHT和Prony算法的电力系统低频振荡模态识别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