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叔同书法意境探论

2017-05-12 03:36叶怀卿
宿州学院学报 2017年2期
关键词:弘一法师李叔同禅宗

叶怀卿

淮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淮北,235000



李叔同书法意境探论

叶怀卿

淮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淮北,235000

民国时期书法家李叔同,因生活环境改变和角色转换,致其书法创作风格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早期的方正、粗露,到中期的圆润、柔和直至晚期的清瘦、平淡,那份内心独有的书法意境蜕变,始终令今天的书法界人士仰止。意是书之本,象是书之用,书法创作本同于心,是人内心情感世界的表现,从李叔同不同时期书法特征的转变,可以窥探其心灵境界的升华,感受其晚期书作由于受到禅宗思想的影响,真正达到了“朴拙圆满、浑若天成”的境界。书法艺术创作,也当以境界为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

李叔同;书法;意境

1 问题的提出

李叔同(1880-1942年)是民国时期的书法大家,从小学习儒家思想,在绘画、书法、音乐、诗词、篆刻上都颇有研究;他是中国话剧的奠基人,也是国内第一个用五线谱作曲的人,同时还是中国最早介绍西洋油画知识的人;他39岁出家,独留书法一门技艺。关于李叔同的书法境界,周红路对李叔同出家后的书作进行了研究,认为李叔同的书境对禅境进行了多方位的审美诠释,主要表现为写经类的禅意恬淡美、手札类的禅意空灵美和“悲喜交集”为代表的禅意超越美[1];刘金库认为,在俗、教二界用生命来体认书法艺术的人,非弘一法师莫属,其晚年的书法洗尽人间书风的浊气、怒气、霸气,是大师心灵境界的升华[2];欧阳志辉认为,书法与禅宗在本质上有许多共同点,两者都是通过内心的体悟来展示个人的生命情感世界[3]。本文试图从李叔同生活环境的转变、角色转换所带来书法创作的变化,感受不同时期尤其是晚期李叔同的书法意境,探究禅宗思想对其书法的影响。

2 李叔同不同时期的书作特征

弘一法师李叔同是位极具艺术天分的奇才,自幼开始学习书法,少年时期师从津门名仕唐敬严学写篆书,这为他的篆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青年时期的李叔同风华正茂、意气风发,曾加入同盟会与康有为结识,期间刻过一枚“南海康君是吾师”的印章;35岁时加入西泠印社,与书画大家吴昌硕时有往来,出家之时将平生篆刻作品和藏印赠予“西泠印社”。

出家前的李叔同从篆书入手,后又开始写隶、楷、行、草诸体,尤对六朝碑帖精心研习。他的书法功底扎实,线条粗而重,体势整体偏矮,用笔中锋较多,侧锋翻转也很有力度,笔画之间较少留白,如“寿佛”“金石大寿,欢乐康年”等墨迹从结体和章法看都给人以朝气蓬勃之势。但李叔同早期的书法有明显的魏碑痕迹,无论是帖学还是碑学的书写,六朝碑文的书体风格始终贯彻其中,这一时期可谓是李叔同“弘一体”的奠基时期,如图1。他39岁之前的书法作品集于《李息翁临古法书》中,看其早期书作能清晰地发现众碑帖的影子。如他临《石鼓文》《张猛龙碑》《爨宝子碑》《荆州贴》《十七帖》等,看起来临作惟妙惟肖,五种书体皆手到擒来。而对他早期书法影响较大的有《张猛龙碑》和《始平公造像记》,除魏碑以外,李叔同的早期作品还透露出黄庭坚《松风阁诗卷》的痕迹。

1918年8月,39岁的李叔同在杭州虎跑寺出家,皈依佛门,断绝尘缘。他一心钻研和弘扬律宗,抛弃了出家前所掌握的众多艺术技法,唯独只留书法一门技艺,而书法正是僧人写经所需要的,他出家后的13年(1918-1931年)是其书法承前启后的时期[4]358。由于生活环境和思想发生变化,此时的书法对李叔同来说已不仅仅是一门艺术,更多的是用来宣扬禅宗文化。他早期的书写风格也因为禅意的浸染悄无声息地发生了改变,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一种以禅宗思想为出发点的书写风格,“弘一体”便在此时逐渐形成,这种风格的形成与转变正是禅宗文化对李叔同的影响。

图1 李叔同早期作品

李叔同出家后的十多年间,对律宗的研究使其思想境界得到提升。《华严经》中的“圆教”思想对他的书写产生了深远影响,其书风逐渐变得圆浑,在创作时又以宗教关怀为出发点,用艺术的手法来表现。这段时期他的作品虽还有临古之痕迹,但越来越少,已初见其晚年书风转变的雏形,如图2。

图2 李叔同中期作品

弘一法师李叔同生命的最后十年是他书法艺术的成熟期,也是“弘一体”脱胎换骨的时期。他不再追求所谓的书写技法,写字纯粹是“写心”。1932年,他书对联“事能知足心常惬,人到无求品自高”、书《佛说阿弥陀经》、书《佛说五大佛经》,都能看到其晚期书风的形成。出家前那种方正、雄健、粗露的线条不见了,转而变成圆润、细致,线条瘦长;风格也从以往的刚硬转为柔和,给人以清新、爽朗的美学感受;章法布置非常规矩却透露出深刻的内涵。弘一法师晚年的书作是一种脱俗后的平淡,是修心、修性的结果,更是其心灵境界的升华。图3为弘一法师的晚期作品。

弘一法师的字写到最后是平静的,如水一般清澈。单就每个字来看有些原始感,可是整幅看上去又是如此之成熟,字与字之间相互谦让,极具亲和力。晚年的弘一法师体貌越加清瘦,而其书法也愈发寒瘦。1942年10月,他写下绝笔“悲欣交集”,能看出弘一法师是在一个相对较慢的速度下完成的,慢中又有明显的线条节奏变化,从起笔书写“悲”字的慢,过渡到“欣”字的快,再到“集”的书写又渐渐变慢,最后收笔,一气呵成。每个字中的笔画有快慢变化,字与字之间也有变化,他的这幅遗墨始终贯穿着连绵不断的气息,成为一幅拥有节奏感和韵律的佳作,如图4。

3 李叔同晚期的书境

李叔同一生中经历过许多角色的转变。他出身于富裕家庭,从小饱读诗书接受教育,青年时期留学日本,当过音乐杂志的编辑,办过话剧团体,就任过美术教师,还主编过文美杂志,直到后来39岁时出家,从一个公子哥到一代高僧,这样的人生跨度与生命体验是许多人不曾拥有过的。而追求书法艺术之美往往与人追求生命之美相一致,书法不是客观的对象,它是书家自身的感受,李叔同生命中每个角色的转变,对于生命的感悟也要高于他人,这也直接反映在李叔同晚期的书法艺术当中。晚期的李叔同将书法与他的人生体验相结合,作品中流露出稚拙之气,给人一种“不食人间烟火”之感,达到了“无意于佳乃佳尔”的至上境界。

图3 李叔同晚期作品

李叔同晚期以书写佛语和经文为主,书法在某种程度上成了他宣扬佛法的工具,而不是来提高书写技法,这与他出家之后人生角色发生变化有关。唐代孙过庭在《书谱》中描述到,写“乐毅”则情多怫郁,书“画赞”则意涉瑰奇,“黄庭经”则怡怿虚无,“太师箴”又纵横争折。暨乎兰亭兴集,思逸神超;私门诫誓,情拘志惨。所谓涉乐方笑,言哀已叹[5]。大意是描述王羲之在写自己的六篇名作时流露出的不同情感。而李叔同在其生命后期多书写佛教题材的文字,个人思想也变得空灵、超脱,古人总结的笔法、章法便不放在心上,在无形之中形成了这种独具魅力的书写风格。

图4 李叔同遗墨“悲欣交集”

晚期的李叔同在书写时多随心,用笔圆润且含蓄,书法作品中结体偏瘦长、端庄,表现出爽朗、平淡的风格,单从每个字看,上面宽而下面窄,这种字形给人一种凛然之感。李叔同晚期书法结体最为巧妙的是点画之间不相连,字体内部大量留白,整个字形看起来软绵绵的,仿佛一阵风都能吹起,实则这样的书境是建立在早年扎实的书法功底基础上的。逸者有二,一为淡逸、清逸;一为狂逸、野逸,前者清空简静,平淡冲和,一片超尘出世之境,后者纵横恣肆,狂野粗放[6]。李叔同晚年的书境自然是前者,是超脱于书法法度之外的“逸品”。清代文学家刘熙载曾说,“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7]所谓字如其人,李叔同出家后生活环境和角色发生转变,他淡泊的人生思想在晚期书作中充分体现出来,而这独具一格、超凡脱俗的书法面貌也让许多后来学者心生敬畏。

4 从李叔同书风变化看禅宗思想对其书法的影响

书法是通过线条和字体的变化,抽象地反映现实生活中客观事物的形体美和动态美,抒发作者内心的情感世界。正如蒋大康先生所说:“禅家见性而忘情,书家得意而忘形,但两者都以对自心自性的彻悟来观照人生和宇宙之心的。”[8]著名法籍华人艺术家、哲学家熊秉明认为,书法是中国文化核心中的核心。中国文化的核心是哲学,而哲学中的核心则是书法。从某种程度上说,书法可以与中国哲学等量齐观,而禅宗又是中国哲学的一种,两者互相渗透。从弘一大师李叔同书写风格的变化,可以清晰地看到出家之后禅宗思想对其书风的影响。

4.1 “静”与书法

禅宗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之一。“禅”又是一种“静”的体现,从李叔同晚年的书写状态便能看出一二。晚年的弘一法师在写小字时,左手提起纸张,右手执起毛笔,悬腕而写,用这种写字姿势如果速度过快,毛笔会将纸磨破。另外,他的得意门生、著名音乐艺术家刘质平曾回忆道,弘一法师在写大字《佛说阿弥陀经》时,“落笔迟迟,一点一画,均全力付之,五尺正幅,需两小时左右方成”[9]。这些都足以看出李叔同晚年的书写速度较慢,又深受禅文化的影响,便形成了这种看似“简单、幼稚”,实则返璞归真、内涵韵味的字体。

4.2 “空”与书法

禅宗思想中蕴含着空灵、平静、超脱的观念,这种思想观念直接影响到艺术的发展,为书画创作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参禅、悟禅这种超越一切时空的境界,成为一种全新的审美理念。李叔同晚年书写所体现出来的空灵书境,就是用书法来诠释禅宗思想的表现。他晚期的作品看上去仿佛内心“住着一个小男孩”,这正是李叔同出家之后的参禅、悟禅,个人修养与艺术理念得到提升,生命追求发生了改变,才具备这种审美情趣和人生境界,从而得以书写出如此佳作。

4.3 “悟”与书法

禅宗提倡“自悟”来理解事物,这对中国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从唐代的尚法到宋代以来的“以心为宗”思想,书画家们通过简单的笔墨来表达个人情感,反对那些刻板、千篇一律的线条。在这种思想追求下,艺术家们敢于尝试新的方法,创作出不一样的书画作品,从而提升自我在艺术创作中的主体地位。弘一法师晚年的书写能达到如此淡然、脱俗的格调,与禅宗思想的熏陶息息相关。

4.4 “淡”与书法

禅宗中又有无为、淡泊的思想,这种超脱世俗的观念渗透到李叔同的书法创作中。李叔同晚年生活清贫,屋中仅一张藤床,平日里基本穿同一件衣服,每日只吃早午二餐,自知心是佛,常以戒为师,这种恬澹的人生追求逐渐融入到书法创作之中,使其晚年的书作具有淡泊的美学色彩[4]359。与此同时,他的书法化繁而简,章法的布局和瘦长的字体都给人清淡、孤寂之感,这样的美学思想正是佛家所追求自由、静寂的境界。

5 结 语

李叔同书法从外在形式看,早年偏扁、中年偏方、晚年偏长,出家前的书作刚健恢弘,呈瘦硬清挺之态,出家后的书法转向平淡天真的意趣,不再有出家前的书法规度,一味清静似水,恬淡自如,晚年书作不再追求世间的书法艺术,体现的不是笔画结构而更多的是一种意境,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朴拙圆满,浑若天成”的境界。

纵观弘一法师李叔同的书法之路,从早期多碑学到晚期的随心而写,由前期的劲健到后期的淡然,这种种变化均是他出家之后人生角色发生转变而引起的。当他遁入空门后,书风就悄然改变,生活无忧无虑,随遇而安,书写也不再有棱有角,反而给人以稚拙之气,此时的书法于他而言就不仅仅是一门艺术,更是一种心灵境界的体现。这种变化与弘一法师在禅宗理解上的不断深入有着根本性的关联,显示了禅宗思想对其书法风格有着重要的影响。

[1]周红路.试论弘一法师书境对禅境的三重审美[J].中国书法,2016(1):166-167

[2]刘金库.晚年的李叔同缘何独守书法艺术[J].北方美术,2014(2):54-56

[3]欧阳志辉.禅宗思想对中国书法的影响[J].中国书法,2011(9):67-69

[4]李彦,李女亘.李淑同“弘一体”书法美学浅析[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358-359

[5]孙过庭.书谱[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6:39-40

[6]宋民.艺术欣赏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12

[7]黄简.历代书法论文选[C].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681

[8]季羡林,吴亨根.禅与东方文化[M].北京: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1996:21

[9]刘琰.论弘一法师书法气韵的生命体现[J].安徽文学,2011(10):173

(责任编辑:胡永近)

10.3969/j.issn.1673-2006.2017.02.023

2016-11-19

叶怀卿(1991-),安徽桐城人,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书法理论与创作实践。

J292.1

A

1673-2006(2017)02-0095-04

猜你喜欢
弘一法师李叔同禅宗
李叔同研究史上的新坐标
——《李叔同—弘一大师年谱长编》评介
禅宗软件
论旧禅宗与王维的诗歌创作
影像中的灿烂人生
——《李叔同——弘一大师影像》简评
弘一法师李叔同(上)
因为那是属于你的东西
听李叔同送别(外一首)
《愚公移山》和医学“禅宗”
张九龄与禅宗
弘一法师的慈悲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