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之美 毋用保护 只需灌溉

2017-05-13 08:29岳茗
神州学人 2017年5期
关键词:汉服中华传统

岳茗

身在异乡,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的风景,所以在比较和品味中更能发现中华传统文化的相对优势。我们不强迫他人接受我们的思想,但我们愿意把饱含“竞争力”的“美”展现给全世界,哪怕用他们的文字。

“嘿,你在听什么呢?”一个女孩儿的声音把我从音乐的冥想中唤醒。我抬起头,她叫Melis,是一个喜欢东亚文学的土耳其人,和我一样是留英的国际学生。

“你想试试吗?”我把耳机递给她。她接过耳机专注地听了起来,阳光洒在她金色的头发上,和她的笑容一样灿烂。这一幕和我耳机里的古风雅乐有点意识上的碰撞,我突然有些好奇:这些美到惊艳的曲子到底能不能让一个不了解中国文化背景的异域女孩儿产生共鸣?我有点心虚,因为即便在国内,听这种中国古风音乐的人也只是少数,我甚至有过被嘲笑的经历。

“哦,天呐!我从来没有听过这么美妙的曲子,这个作曲人一定是个天才!”她睁大眼睛看向我,“你们中国人平常听的音乐就是这样的吗?”我摇摇头,没有过多解释,不过心里有点暗喜。接下来,我放了十几首来自中国和日本的古风音乐给她听,让她选出其中最喜欢的曲子,让我诧异的是,她选择的竟然是日本民族乐团Rin的《樱花樱花》。

通过进一步交流,我了解到,她选这首曲子是因为它在细节上融入了更多西方主流音乐的元素,因而让她更容易适应,从而可以把精力集中到她所不熟悉的曲风上,用她的原话来说:“日本的音乐让我在欣赏到美的同时需要跨越的文化鸿沟更小。”

最后她向我要了当天听到的所有曲子和作曲者或歌手的名字,然后逐一在英国eBay上搜索,结果只能买到Rin的专辑。看她下单,我的心里出现了一点点的妒忌:想为中国古风雅乐发展粉丝,却不小心替他人做了嫁衣。

这件事之后,我开始认真思考中华传统文化在海外的推广和发展问题。此后的时间里,我开始以纪实摄影师的身份参加一些侨界的活动,包括担任“严复基金会”成立仪式的官方摄影,平常也给“英伦汉风”社团活动及朋友的汉服舞蹈队拍过一些照片。在这个过程中,我有幸结识了一些有志于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侨界精英,并探讨了不少关于中华传统文化的问题。作为一名商科出身的学生,在经历一段时间的熏陶和思考后,我自然而又必然地把传统文化复兴和经济学原理联系了起来:因为文化有着美学竞争力的属性,和经济学的竞争力属性有天然共通之处。

中华传统文化是过时的文化吗

我相信很多人都面对过类似的拷问。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身边的传统文化元素随着爷爷奶奶那一辈人的年老而逐渐褪色,大家都在感叹现在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但一些传统文化元素比如“年味”却越来越淡。有人认为这是先进事物取代落后事物的过程,是必然的,就像智能手机取代功能机。中国的发展让大家对未来信心满满,而那些夹杂在破败落后记忆中的传统则应该被封存。

然而,研究世界经济史的朋友可能会发现,世界经济版图的背后却隐含着另一条不可思议的信息:二战后跻身发达经济体的国家和地区,除了欧美国家外,就只有被划入“汉字文化圈”的国家和地区。日本、韩国、新加坡,以及中国的台湾、香港和澳门都深受中国大陆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的影响。而这些经济体在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方面比中国大陆有着更令人瞩目的国际成就。总体来看,他们不仅没有强制“保护”传统文化,反而不断向外输出传统文化并形成产业化经济效益:如在日本,媒体不断强化日本、和服、樱花这三个词的关联性,成功固化了日本在国外的形象,刺激推动众多产业的发展;韩国把跆拳道作为自己的文化遗产,从众多源自中国北方武术的流派里分离出来并向世界成功推广;港台武侠片则把中华文化里的“侠”文化深深植根于整个东南亚国家人民的心中,甚至培养了不少其他洲的观众。

一个经济体的成功和其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表面上看没有太强的关联性,可是这些经济体之间相似的成功经历,以及与其他非儒文化经济体之间的差异表现则足以说明一个道理:他们成功输出的传统文化绝不是劣势文化,而是极具竞争力的文化。且正是这种文化氛围所蕴藏的国民性才成就了这些经济体的发展奇迹。而中国大陆作为“汉字文化圈”的发源地,也在改革开放后向世界展现了这种文化氛围下的强大競争力。因此,客观来说中华传统文化绝不是过时的劣势文化。

从汉服看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契机

既然中华传统文化不是过时的劣势文化,那为什么她的存在感在逐渐消退?换句话说,她的出路在哪里?

因为一些机缘,我在英国结识了不少“汉服同袍”。虽然人们对“汉服”这个概念小有争议,但不得不承认这些年汉服文化的兴起势不可挡。无论是国内的西塘汉服节、中华礼乐大典,还是海外留学生团体主办的各类汉服活动,都以越来越高的频率、越来越大的规模逐渐成为一种文化现象。究竟是什么促成了这种文化现象:在传统文化氛围逐渐淡去的中国让传统服饰大放异彩?

我的答案是:“美”与商机。

正如前面所述:文化有着美学竞争力的属性,和经济学的竞争力属性有天然共通之处。事实上,“美”这个字并没有看起来那么阴柔,她其实是一种极具竞争力的能量:相对美丽的生物有更高的概率获得繁衍的机会,相对美丽的文化有着更多的受众获得传承的机会,而在可替代的前提下,相对不美则往往意味着消亡。

与其说汉服的美是影视剧宣传的结果,不如说它是千年美学浪淘下的金沙。但金沙是需要提炼的,在这个过程中,汉服商家的助力则把汉服的接力棒从美学竞争力转移到商业竞争力上。在越来越多绝美的汉服宣传照出炉后,汉服的商业价值呈爆炸式增长,而这又吸引了更多更有实力的汉服商家来助阵,形成文化产业的良性循环。

当然这其中逐渐有了一些质疑的声音,尤其当“改良款”汉服或者“汉元素”服饰出现后,很多严谨的考据派人士对“改良款”汉服深恶痛绝,认为这严重破坏了形制,亵渎了老祖宗的文化遗产。关于这个问题,我对“改良派”持包容的态度,我认为汉服商家只要在商品的描述和定义上区分好正规形制和改良形制,汉服的“改良”不仅是可以的,而且是必要的。因为这直接影响到这种民族服饰的适用性和推广潜力。正如本文一开始的例子:土耳其女生更喜欢日本古风雅乐,因为这样的音乐让她不需要跨越太大的文化鸿沟来接受。

事实上,不仅汉服的改良派会遭遇困境,其他诸多传统文化之所以在商业推广的道路上屡屡受挫,也与其自身对原汁原味的坚持有着关联。传统文化要不要通过“改良”来适应现代的节奏?从商业运作上来说,答案是肯定的,但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来说确实存在着争议。我眼界有限,无法概括性地讨论这个问题,但对于已经濒临消失的传统文化精髓,我的建议依然是尽可能尝试改良或者融入现代元素,再通过市场化运作让其焕发生机,而不是仅仅依靠政府补贴来维持一线生机,在理想的状态下,传统派应该和改良派并存,事实上改良派的存在往往有利于传统派的发展,因为它让更多的人了解了这样的文化元素。

为什么中国需要向外传播传统文化

对传统文化进行现代化改良和包装这个思路,不仅有助于传统文化在本土的推广,更有利于向海外进行文化传播。很多朋友不清楚向海外传播文化的价值在哪里。其实文化传播可以上升至国家战略的高度,有很大的意义。一方面有助于增加制造业、文化产业及服务类商品的出口,一方面可以带动旅游经济和周边消费。更重要的是,文化传播附带着价值观的传播,有助于提高中国的软实力。

举例来说,好莱坞通过文化传播深刻影响了全球的价值观,把自由主义和个人英雄主义的意识植入人心。文化的传播甚至会直接影响人类审美取向,比如在上世纪60年代美国兴起兔女郎文化之前,全球并没有丰胸手术,但兔女郎文化影响了西方对女性的审美,而美国于1968年发明的丰胸手术,伴随着兔女郎文化在全球形成了巨大的产业链。在西方文化强势传播了100多年后,中国如果不能实现文化的传播,将会在国家发展和国际舆论上处于十分被动的局面。

留学生可以为传统文化传播做些什么

我注意到,国家在传统文化传播方面正在不懈努力。比如在伦敦的留学生应该注意到了伦敦的中国新年活动。这些活动不仅十分热闹壮观,甚至可以说已经深入了伦敦市民的内心,让他们从一个独特的角度了解了一些中华传统文化的脉络。不仅如此,就连英国本土超市Sainsbury's,每到中国新年期间都会给中国食物专柜里的商品打五折,一方面实惠了英国的华人华侨和留学生,另一方面也让更多英国人了解了中国的饮食风格。

那么在助力中国传统文化传播方面,我们留学生能做些什么呢?

其实,相对于国家层面的传统文化传播,个人主动发起的文化传播交流更有效,成本也更低。比如學校里的留学生社团或华人社团举办的汉服文化活动,或者新年、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的文化活动。我本人就参加过几次“英伦汉风”举办的节日活动,其中一些活动在伦敦的校园里举办,通过发放英文宣传册和售卖节日文化小纪念品的方式和英国的同学互动,也会有一些汉服的免费试穿、拍照体验等环节,让不同国家的同学通过认识中国的节日和传统服饰来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此外,也有学校的社团邀请访英的中国武术表演团队到校内表演中国武术,这些活动都收获了不错的反响。

作为留学生,只要我们心里拥有为中国传统文化传播助力的热情和决心,我们可以在很多方面以自己的方式来努力。身在异乡,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的风景,所以在比较和品味中更能发现中华传统文化的相对优势。我们不是传教士,不强迫他人接受我们的思想,但我们愿意把饱含“竞争力”的“美”展现给全世界,哪怕用他们的文字,而这正是我们留学生可以做到的。

如果中华传统文化是世界文明史上的一朵花,那么一朵经千年风雨而不败的花并不需要温室的保护,我们仅需要浇水施肥,然后任由其朝着太阳的方向生长,即便它会在别处生根发芽。

猜你喜欢
汉服中华传统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汉服新“江湖”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上台说汉服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