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村新型孝道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

2017-05-13 17:38谢沛雯曾保根
魅力中国 2017年4期
关键词:传承发展新型

谢沛雯 曾保根

摘要:孝道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重要内容之一,可追溯到尧舜时期,历史悠久。随着社会的发展、西方文化的传入以及家庭结构的转变,孝道文化受到了不可避免的冲击,构建具有现代化特点的孝道文化已成为当前研究的焦点。本文以农村新型孝道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研究为题,通过访谈、调查、观察等方法了解张屋村村民对新型孝道文化的认识、理解以及他们落实新型孝道文化的行为表现,进而探讨新型孝道文化在当代农村社会传承与发展的机制,以更好地发挥孝道文化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新型;孝道文化;传承发展;张屋村

一、农村新型孝道文化的基本内涵

传统孝道与新型孝道的区别在于传统孝道是建立在血缘关系的原则上同时也与封建集权政治相关联,具有两重性。而新型孝道是在继承和批判的基础上,将敬爱、平等、和谐、恭敬等传统理念赋予时代精神,融入适合现代发展的元素,使新型孝道文化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奉养父母,以诚相待。

奉养父母,是新型孝道的重要内容之一,要求子女从内心出发对父母恭敬,保证父母最基本的衣食需求,心情愉悦。这就要求子女不仅在物质生活中满足父母,更要注重对父母的关爱是否出于真情。

(二)敬爱父母,互相尊重。

传统孝道文化的家庭在父权主义的影响下,子女对父母行孝往往是畏惧多于敬爱。行事上,无论是非黑白,都要绝对地遵从。现代农村社会,父母和子女的亲情关系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之上,父母抚养、疼爱子女,必须以尊重子女为前提条件,而子女也应给予父母尊敬和爱戴。

(三)奉献社会,报效祖国。

在现代农村社会中,“忠孝”思想依然作为人们的核心价值理念,这意味着行孝不仅仅是要求子女孝敬父母,更要求奉献社会、为祖国效力,去践行更为广泛意义的孝道。一般来说,忠孝是分不开的,两者是相统一的。因此,新型孝道的内涵要求人们要自觉树立起奉献社会,报效祖国以及为光耀祖先相统一的道德价值观。

(四)平等相待,和谐友爱。

现今中国的农村大部分都是核心家庭,夫妻、父母与子女、兄弟姐妹这三种关系是家庭伦理关系的基础。因此说,要在这样的三种关系中创造和谐友爱的家庭氛围,每个家庭成员之间必须是平等相待,和谐友爱。夫妻之间既是志同道合的同志,又是亲密无间的伴侣,其地位、权利和义务都是平等的。父母与子女之间应当做到“慈与孝”,在付出和给予之间是平等的。兄弟姐妹之间应当“友爱”,相互爱护、协助,共同进步。

新型孝道文化的内涵非常丰富,本文归纳的主要是重要内涵,其余的内涵如文明礼貌、扶危济困等内容也是新型孝道的重要内涵,就未进行归纳。

二、张屋村新型孝道的体现:弘扬新型孝道文化,开展“四孝”活动

近年来,周田张屋村把加强孝道文化教育、弘杨孝道文化作为治村的重要任务,贯穿于每家每户之中,村民遵守社会公德、弘扬家庭美德蔚然成风,为周田张屋村的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一)树孝风,构建和谐农村。

张屋村被选为“孝心村”示范点是从2014年开始的,活动已开展了两年,在这两年中,县政府和村委会大力宣传孝道文化,以孝治村。本团队调查发现,为打造整村孝道文化氛围,从2014年6月起,张屋村采用了别具一格的宣传手段,在村道两旁房舍外墙上都涂上了24孝图画、亲情标语,并标明了带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孝道图画,成为该村一道亮丽风景。张书记告诉调查小组,村委会时常组织一些文化水平较高的村民做志愿者,设计《孝报》和《孝老爱亲倡议书》,免费发给村民阅看,让村民进一步了解孝道文化。除此之外村干部积极广泛组织开展孝道文化创建活动。如让《弟子规》等传统文化经典进村入户,建立农家书屋--“孝心书屋”来教育引导村民孝文化理念,使广大农民群众知孝、行孝、扬孝,培养文明乡风,构建和谐农村。

(二)推孝贤,树典范。

自创建“孝心村”示范点工作开展以来,周田张屋村广泛开展孝亲敬老楷模评比活动,由县文明办、县妇联负责指导村里制定家庭道德守则,父母守则,好媳妇、好婆婆、好女儿评选条件和评选表彰办法。经过村干部考察、村民推荐,评选出“典型孝人物”、“典型孝事迹”进行表彰并登载在《孝报》上,把“孝风”送到每户手中,让全村群众以为榜样。在村委会一楼办公室的宣传板上“家庭美德”一栏贴满了村民的照片,据介绍,这都是村干部和村民推荐出来的孝人物,以此来营造尊老敬老的浓厚氛围。从“典型孝人物”选出来的村民陈淑能,结婚以来,她恪尽职守,做好媳妇、母亲的职责,每次公婆生病都主动背进背出,亲自照顾公婆,无微不至,毫无怨言。陈淑能告诉调查小组,从嫁过来的那天开始,丈夫的父母也是我的父母,我已把公婆视为亲爸亲妈来供养。在丈夫眼中她是为勤劳能干的好妻子,在父母眼中她是为孝敬老人的好媳妇。对于获得村里的“典型孝人物”荣誉,陈淑能始终心如止水,她表示:“尊老爱老本是我们做子女的本分,希望村里的孝道文化建设活动能越来越好,让孝亲敬老观念更好的传播出去,当地孝贤人物能层出不穷,当地风气能有所改善。”

(三)定孝制,入耳入心。

張书记告诉调研小组,要让孝道入耳入心,仅靠宣传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在他上任后,发现该村有不少是独居老人,他们基本是丧失劳动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后,因儿女的嫌弃和拒绝被迫独居,在周田张屋村当了十多年村支书,每年都会接到有关赡养老人的纠纷。因此为了确保老人能享晚年之福,必须建章立制,使孝道之风入耳入心。该村对老年人情况进行了摸查统计,分门别类建档备案,出台了一系列保障措施:签订赡养老人协议书,规定子女需要履行赡养的义务同时又要给予老人精神慰藉;制定村民道德公约,设立孝德奖惩制度;建立志愿服务制度,使敬老助老活动常态化。同时,针对部分有重病、特困的老人,张屋村提出了“定期帮父母洗一次脚、每周为父母改善一次生活、每月给父母清扫一次居所、每年给父母增添两套新衣服、每天陪父母聊一次天”的孝行标准。这些活动让广大农民群众感受到孝道文化的魅力,孝道之风深入人心。

(四)开孝堂,以德育人。

孝老尊親,需从儿童开始就抓起。仁化县人民政府和村委以弘扬孝德文化,建设乡村文明为目标,邀请以郭永进为领队的志愿团队进驻周田张屋村,为村民开讲,加强孝德教育。在村委会的支持下,志愿者将村委会工作大楼的第三层改造成“道德讲堂”,每周末进行讲课,据志愿者介绍,授课围绕“孝”字开展。而在此之前,孩子们在寒暑假已经过一周冬令营、夏令营的“洗礼”,志愿者和孩子们一起在村里捡垃圾,清洁村里的卫生,在家里就让孩子帮父母做洗菜、洗碗、打扫卫生,给长辈捶背,陪父母聊天,增强了孩子们参与社会实践的动手能力,还使孩子从幼年开始就树立孝意识,实现以德育人。此外,通过中秋节、重阳节、春节等传统节日,组织村民举办弘扬孝道、传承美德活动。不少村民表示,孩子们自从接受了孝道教育后,整个人都变得有礼貌了,村里的卫生也干净了许多。村干部表示,自从开展了“孝心村”创建活动,全村村民的孝亲敬老意识逐渐加强,村民道德素质普遍提高,之前的家庭矛盾、邻里纠纷投诉大大减少,孝老尊亲行为蔚然成风。

三、对传承与发展新型孝道文化的思考和建议

事实上,即使政府和村委会对新型孝道文化进行大力的宣传,但依然有部分村民的孝道意识存在不足现象。究其缘由,其一受西方文化的冲击,过渡提倡个性、独立,与上一辈缺乏沟通;其二随受社会不良思潮的影响,产生了自私、贪婪的心理,不顾及上一辈老人的生活;其三经济压力所造成,部分村民不愿意承担赡养所带来的经济负担。还有的是张屋村虽有传承新型孝道文化的客观优势,却没有被充分发挥和利用。为此,如何更好的传承和发展新型孝道文化,笔者认为需从以下几个方面:

(一)正确处理好新型孝道文化与本土文化关系,深入挖掘阐发本土文化。

2016年12月1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会见参加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表彰大会代表时指出:家风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家风差,难免殃及子孙、贻害社会。广大家庭都要弘扬优良家风,以千千万万家庭的好家风支撑起全社会的好风气。

周田张屋村是唐朝宰相张九龄的故里,具有深厚的“九龄文化”资源,其中“九龄文化”中的家风家训文化,大大影响着张屋村村民的方方面面,其代代传承下来的祖训、家训,更是被张氏家族视为家庭建设的根本,族中也极为重视和睦家风的培养。如“孝德”、“百忍”是张氏家族传统家训中的重要内容。他们推崇和睦家庭之道,要求后人能相互忍让和体谅。

传统家训虽然具有时代烙印,但经过千百年的文明洗礼,其所传递的传统道德与当今文明所弘扬的价值观有一定的统一性,因此在弘扬过程中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谈到传统文化时指出:“对历史文化特别是现任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给予继承”,“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因此,为了弘扬本土家风家训,深入挖掘本土家风家训新的时代内涵:一是组建本土家风家训的研究组织,以传承、创新、弘扬为己任,整理收集相关的历史资料,掌握本土家风家训的内容、时代价值及其影响。二是开展本土家风家训文化学术交流,邀请专家、学者、教授以及张氏后辈就其研讨,将家风家训赋予真正科学意义上的转换。如,张氏家风家训中的“忠孝”、“和睦”、“百忍”理念与当代社会所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爱国”、“友善”、“和谐”在一定程度上是相通的、有共性的。

如今,张氏家风家训越来越具有时代化,在张屋村部分外出打工的后人利用自己的积蓄在村里建造新楼房,房外墙壁到处都刷有“孝敬父母”、“家庭和睦”等标语和图画,与该村的新型孝道文化相辅相成,创立具有地方特色的新型孝道文化。

(二)建立现代农村家庭孝德培养机制。

大力加强宣传,强化新孝道意识。孝老尊亲、和谐友爱是农村新型孝道文化的重要内容,若想使这些内容改变村民的陋习,除了利用报刊、书籍、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进行宣传和教育以外,还可以通过互联网的便捷、迅速、直观、互动以及多样化、多功能的传播手段,利用当下的主流网络平台--微信、微博,有针对性推动新孝道意识的传播,从而达到改变农民传统的孝道观念,树立起新的孝道观念。

普及新孝德教育,强化新孝德意识。观念的改变在于教育,弘扬孝老尊亲、和谐友爱的传统美德,还需加强对农民的孝德宣传教育。因此,为了强化农民的新型孝道意识,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一是通过组织专家学者编写新孝道文化教材及通俗读物,把孝德培育列入启蒙教育和中小学品德教育课程体系中,通过学校宣传教育,把尊老、孝老、敬老等观念传授给学生,使他们从小养成孝道意识。二是发挥家庭孝德教育功能。长辈对子辈的新孝德教育,应言传身教、以身作则,靠品质和行为影响子辈,为子女树立起孝老尊亲、和谐友爱的良好形象。三是开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活动,把新型孝道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公民道德建设相连接,在农村进行五好家庭评选活动,积极宣传先进典型人物事迹,形成孝老尊亲的良好社会风尚。

发挥舆论监督作用,建立孝德管理机制。以网络新媒体为平台、以传统媒体为依托,加强村委会和农民养老的道德监督,表扬那些孝老尊亲的好人好事,批评、谴责那些虐待、不尊敬老人、不善待老人的行为。同时,设立孝德管理机制,加强村民尊敬老人、孝敬父母的意识。通过具有强制性和约束力的手段,促使农村养老渐渐落实,营造孝老尊亲的社会环境。

(三)完善社会养老的法制体系,保护老人合法权益。

依法养老,建立和完善养老法制体系,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是保障农村社区养老的最为有效的措施之一。因此,动用法制手段,规范人们的养老行为,强化人们的养老意识是非常必要的。这主要体现在:一是全面建立老人维权的法律援助制度和司法救助制度,并加大对虐老违法犯罪行为的惩戒力度,切实维护和保障农村老人的合法权益。二是政府部门定期开展《老年法》执法情况及老人优待政策是否落实的检查工作,着重解决好养老尤其是农村养老的经济保障和医疗卫生保障,使养老制度化、法制化。

参考文献:

[1]潘剑锋:建设农村新型孝文化[J].湖南社会科学,2006(06):154-04。

[2]程洪厚:新孝文化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探讨[C].陕西老年学会—新教化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探讨讨论会论文集,2004。

[3]郭秀娟:孝文化在当代农村社会的传承[D].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09。

[4]计志宏:试论社会主义新型孝文化建设的原则及途径[J].孝感学院学报,2012(02):12-04。

基金项目: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项目编号:201610576015

作者简介:

1.谢沛雯,汉族,广东广州人,韶关学院历史学专业2014级本科生。

2.曾保根,汉族,江西吉安人,行政管理博士,韶关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政府治理改革研究。

猜你喜欢
传承发展新型
中国共产党传承发展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的思想和实践述论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下苗族鼓舞的传承及发展探讨
浅论民间舞蹈的传承与发展
民族声乐创新教学与贺州瑶族民歌传承初探
浅谈湖南民歌的传承与发展
浅析甘肃清水县轩辕鼓舞的风格特征
新形势下电力市场营销模式与新型电价体系的研究
农民发展致富途径
新型防冰雹车衣设计
生育文化对生育率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