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史料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2017-05-14 13:52郭化平
新课程·中学 2017年3期
关键词:历史教学史料作用

郭化平

摘 要:史料教学适应高考需要,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和历史素养,又能体现历史教学的本质。有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关键词:史料;历史教学;作用

近年来,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和高考制度的不断改革,昔日“背好历史书,定能考高分”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新课改和新高考更注重学生能力的考查。新课改高中阶段课程目标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所掌握的知识与技能,搜集和整理史料,提取信息,用以思考和解决新情境中的问题。课标中规定中学历史课程的学习水平包括识记鉴别、领会诠释、分析综合、评价论证。新高考要求学生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和考试要求,通过整理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理解历史事实,分析历史结论,独立地对历史问题和历史观点提出不同看法。中学历史教学也必须要适应这一新的形势,重视史料分析,在平时的教学中不断加强史料教学,注重学生读史能力的培养,文字材料、表格数字材料和图片材料在不同类型的课型中应用,对教材的深化、拓展、学生的理解掌握以及应试能力的提高效果显著,从而达到高考所提出的能力目标要求。

一、重视史料教学是当今历史教学的必然选择

1.重视史料教学是适应高考的需要

新课改对学生的能力要求大大提升,要求学生对历史知识识记鉴别、领会诠释、分析综合、评价论证。因此过去老一套的教学方法已经不适应现实的需要,“一支粉笔一张嘴”再也混不下去了,要求教师必须在课后搜集材料,根据教材内容在教学中补充各种形式的材料,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探究问题,深化拓展教材,通过这一过程,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适应了高考的需要,提高了学生的应试能力。

2.重视史料分析是培养学生历史素养和学科能力的必由之路

中学历史的教学目标包括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就是历史史实,以前人们总认为学好历史只要背会就行,死记硬背成为学习历史的方法,新高考对单纯记忆的考查减少了,随之而来的是能力的考查,因此,教学中关注的不仅是学生基础知识掌握了多少,更重要的是这些知识内化了多少,这才是关键。只有内化了才能转化为一种能力,在知识内化的过程中史料教学的作用凸显,通过史料教学一方面强化了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另一方面推动原有的“死”知识活起来,培养学生本着正确的历史观和历史唯物主义实事求是的精神,正确认识历史、评价历史,通过这一过程,利用史料教学法,提升了学生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能正确评价历史,情感态度价值观得以

体现。

3.重视史料分析是回归历史教学本质的要求

历史教学的本质是人文素质教育。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学会担当。借助历史史实和材料,培养他们分析思考社会问题,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因此梁启超在《历史研究法》中说“史料不明或不确,则无复史可言”。史料是研究历史和从事历史教学的前提和基础,更是学习历史、提升历史思维能力的条件和根本。教学中注重史料的应用正是回归历史教学本质所在。

二、中学历史教学中史料的基本类型

一般来说,中学历史史料包括文字材料、表格数字材料和图片材料。不同类型的材料在教学中所起的作用不尽相同。具体来说,文字材料主要从经典著作、历史文献中选取,在突破重点、化解难点方面作用显著。高中历史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并不是都配有史料及思考题的,在教学中教师对此有时会感到非常棘手,学生更是难以理解。比如只给出一个突兀的历史结论,而没任何文字说明,怎么去处理这个难点,就只有依靠文字史料了。选择相关的史料,要求学生从中提炼有效信息,归纳主旨,形成自己的观点看法,并用准确规范的语言表述,这对学生的阅读能力、总结归纳能力要求很高。因此在处理这类材料时采用问题式教学,设置探究性问题,问题的设置要有一定的梯度,由浅入深,层层推进,由表及里,引导学生思考,有利于教材的理解深化,提高了课堂效率。依托史料做到论从史出,这样就突破了难点,使课堂如行云流水,自然流畅,易于学生接受。通过这个过程使学生的“论从史出”历史思维能力得到培养。

现今对学生历史思维能力考查不仅仅是对历史文献的解读归纳提炼,更重要的是透过现象看本质,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因此表格数字材料在这方面的优势凸显。表格数字材料指通过表格形式将同一个历史指标在不同年份(或不同历史阶段)集中展示,或者是将同一时期不同群体的占比予以展示,把历史知识数字化,引导学生通过对数字横向和纵向比较,结合时代背景,发掘数字背后的深层内涵,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在牢固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对数据进行系统的分析或多角度多层次的理解,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浩瀚的历史长河,历史史实繁杂,教材节选部分往往连贯性不强,特别是新教材以专题的形式呈现,理论性强,趣味性弱,难以使学生长时间保持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学中使用图片材料教学可以使抽象的历史概念形象化、直观化,成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诱因,刺激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从而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历史图片以形象直观的手法再现历史现象或事件,容易引起学生兴趣和注意力,还可以增强学生的记忆;图片资料还能培养学生对历史材料的观察能力,使学生形成观察—思考—总结的良好

习惯。

三、历史教学史料案例的运用

在讲述《发达的古代农业》这一课时,小农经济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只有通过材料才能深入浅出地解决这一难题。首先出示一幅图片《清代台湾高山族耕田图》和电影《天仙配》的歌词:“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窑虽破能避雨,夫妻恩爱苦也甜。”根据图片和歌词设问:“小农经济的特点是什么?”图片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歌词引起学生的好奇,学生可以根据教材和所示材料归纳特点,这一问难不倒学生,很快就能解决。教材指出:小农经济下农民的积极性提高了,给出了结论,为什么积极性提高,原因没有说明,这就需要用文字史料加以补充,于是出示第二段材料杨宽《战国史》的节选:“(农民)能够比较自由地安排生产和生活,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法律的保障,因而生产的积极性比较高,从而造成社会经济的繁荣,使得这种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具有较强的生命力而长期存在。”设问“小农经济下农民有一定生产积极性的原因”。学生通过阅读材料,归纳总结得出答案。本段材料是对教材的延展和深化,有助于学生对小农经济的理解。既然农民的积极性提高,生产得到发展,农民是否过上了幸福生活呢?出示第三段材料《汉书》节选:“汉初减轻田租,三十而税一,常有更赋,而豪民侵凌,分田劫假,厥名三十税一,实则十税五也。……元帝即位,天下大水,关东十一郡尤甚。二年,齐地饥,谷石三百余,民多饿死。琅琊郡人相食。”设问“影响小農经济正常发展的不利因素”,通过材料中一系列数字说明,在小农经济下,农民的赋税负担仍然沉重,再加上土地兼并和自然灾害,农民的生活仍然十分艰难。

通过这组材料的图片、文字、数字来设问,由易到难,层层推进,学生对小农经济有了深刻的认识和理解,突破难点,深化了教材,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得到锻炼,史料教学的优越性充分彰显,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总之,史料教学法在当今新课改、新高考、新要求的形势下其优势和作用是明显的。可以看做是最能够体现新课程理念和有助于提高学生历史学科能力的教学方法。在平时的教学中,如果能够充分运用史料教学,发挥史料教学的优势,定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江莉.试论高中史料教学的理论基础[J].中学教学参考,2013(3).

[2]邹伟华.浅谈史料教学的重要性[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23).

猜你喜欢
历史教学史料作用
五代墓志所见辽代史料考
史料二则
例谈数据史料的辨伪与解读
史料教学,史从何来
高中历史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
论历史教学中生活化教学理念的应用
试分析高中化学教学中概念图的应用策略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