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下名园记》点校记

2017-05-15 03:19王刃
苏州杂志 2017年2期
关键词:俞樾点校吴中

王刃

《吴下名园记》点校记

王刃

《吴中文献小丛书》由江苏省立苏州图书馆于民国二十八年至三十二年(1939年至1943年)陆续编纂刊行,共三十二种三十册,举凡与吴地相关的山水游记、人物年谱、诗词创作、金石书画、日记信札、笔记小品等,品类繁多,可谓包罗万象。或为未经刊印之遗稿,或为流传已罕之孤本,很多文稿幸赖当时学者苦心搜罗得以保存。小丛书刊行旨趣说到,“地方文献,全文化之所由积也。文化为物,群伦攸共,故凡尊惜文化,应自地方文献始。”放到今天,这套苏州地方文献丛书仍然有其独特的价值。殊为可惜的是,由于出版于沦陷战乱年代,编审校对颇为匆忙草率,此小丛书错讹脱漏之处甚多,而且年代久远,七十余年来多数再未刊印,现在已难窥全豹。因此,参考其他文献、版本,重新比勘点校,并改为现行标点符号,以简体中文印行,也许并非毫无意义。

《吴下名园记》为小丛书的最后一种,编号三十,“掇拾前人记述吴中园林之作,汇为一编。”此书选文颇为精当,姑苏四大名园拙政园、狮子林、沧浪亭、留园自然必不可少,同时也兼顾可园、半园、鹤园等现今游客寥寥之所在。既有苏舜钦、文徵明、归有光、俞樾等大师名篇,亦辑录欧阳玄、彭启丰、金天羽诸贤达逸文,一册在手,“不惟足资来游者之向导,而吾吴中名园兴废之迹亦得由是而稽焉。”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文章的作者以及筑园者大多有着共同的精神向往,即闲适、隐逸。这也许是苏州人骨子里的精神内核罢。顾颉刚先生描绘苏州人的追求是:“饮酒、品茗、堆假山、凿鱼池、清唱曲子、挥洒画画,冲淡了士绅们的胸襟,他们要求的只是一辈子能够消受雅兴清福,名利的念头轻微得很,所以他们绝不贪千里迢迢为官作宦,也不愿设肆作贾,或出门经商,只是一味眷恋着温柔清幽的家园。”所谓“闲”者,用苏州话来讲,约略就是胸无大志,平平淡淡地过过“小日脚”,十分“写意”。稼句先生在《怀土小集》题记里说,“这个写意是吴下方言,说不大清楚,大约就是舒坦、愉快、随意、省心的意思。我感到写意的事很多,比如早春探梅,檐下听雨,楼台赏雪,去沧浪亭喝清茶,去黄天源吃点心,最让我觉得写意的,那还是随意读点闲书,如今书印得多,买的送的借的,往往堆积如小丘,真有点来不及读,那就按着自己的喜好,翻翻这本,翻翻那本,这就来得写意了。”早有人发现苏州人中少有在外闯荡者,苏州人心心念念的是“柳深陶令宅,竹暗辟疆园”“清气觉来几席,凡尘顿远襟怀”,所以留恋故园,所以不屑于远行,闲适隐逸的人文精神应当是一个重要原因。苏轼《记承天寺夜游》说道,“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张岱《湖心亭看雪》也言,“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仔细玩味,苏东坡清于骨,张宗子清于态,虽格有仙凡之别,但终究得一闲字,欣赏苏州园林,似乎也应从“闲、隐”二字入眼,乃得真趣。

俞樾《半园记》记载,史杰邀请俞曲园参观他修建的半园,俞樾观览后叹为观止,认为此园“高高下下,备登临之胜;风亭月榭,极柽柏之华。视吴下诸名园,无多让焉”。俞樾问史杰,既然此园如此佳妙,为何要叫半园?史杰回答,因为此园仅仅只有一半,边上还有一大块空地,人家劝我买下,以求其全。我却认为如果事事要求全,那么达不到目的必然不爽,这种傻事我才不干。“吾谓事必求全,无适而非苦境,吾不为也。”俞樾听后心悦诚服,认为史方伯“合知足,知不足两义,进乎道矣”。并不觊觎旁边空地,有半园足矣,是“知足”,知足可以有闲心,可以长乐,可以戒“贪、嗔”。知道自己的园子并不完美,只能称为半园,是“知不足”,知不足可以杜绝狂妄无知,可以戒“痴”。由此可见,《吴下名园记》并非止于描绘园林的历史、方位、建筑、景色,类似的通达议论俯拾皆是,值得一读。

本书点校时以小丛书版为底本,尽量保持小丛书版文字的原貌,并参校其他版本和实地碑刻。小丛书有明显错误的,径行修改,不出校语,可改可不改之处,一任其旧。

书读得多了,往往会将一部分兴趣转移到地方故土上来,缕述风俗,考订古迹,闲暇时辑录点校一些古书,也是来得格写意。本人生性慵懒,辑录点校当然也是“磨洋工”,时断时续将近三个月,终于完稿。由于学识浅薄,错误自然不少,那也是无可奈何的事情了。

猜你喜欢
俞樾点校吴中
Were Dinosaurs Able to Swim?
“生扭吴中之拍”与“真诗只在民间”的深层次自洽——李开先《宝剑记》“不娴度曲”说新读解
苏州档案馆藏品选
姑苏繁华地 吴中第一镇
俞樾&章太炎 名师出『狂』徒
由贾岛《长江集》点校看其诗歌中的完美主义追求
由贾岛《长江集》点校看其诗歌中的完美主义追求
拾取且珍袭,咏叹追前贤
春江有月明
《尔雅注疏》点校零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