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思维差异对学生英语写作逻辑表达的影响及对策

2017-05-15 10:39商艳芝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17年4期
关键词:英语写作

摘 要英语是分析性思维,英语写作具有直线性、重形合、实证性等特点;汉语是综合性思维,汉语写作具有曲线性、重意合、重人证等特点。这种思维差异是学生英语写作中各种逻辑错误产生的重要原因,逻辑错误会使作文语言连贯性差,内容偏题跑题、重复空洞,结构层次不清、缺乏条理。英语教学要帮助学生克服汉语思维负迁移,培养英语写作中的逻辑表达能力。

关键词英语写作 思维差异 逻辑表达

一、英汉写作思维模式对比

西方思维传统注重科学、理性,重视分析、实证,因而必然借助逻辑,在论证、推演中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而中国传统思维重直觉体悟、重归纳概括,综合性是其主要思维形式。

1.写作模式不同

英语写作常用演绎法进行逻辑推理,篇章发展呈概括-具体的线性模式:先概括陈述自己的观点或主题思想,再从一个或几个方面对主题思想进行具体的解释、证明或发展。汉语思维模式是曲线型的,汉语写作一般不直接从主题展开讨论,而采取旁敲侧击的方式慢慢向主题靠拢,对主题的阐述如螺旋不断重复向前推进。汉语文章主题思想的表达一般是间接的,需要读者根据文中的描写、论述理解和体会,或者在文末点明主题思想。

2.连接方式不同

英语写作重形合,善用显性衔接手段。段与段之间、句与句之间通过连接词或过渡语以及词汇重述、代词使用、替代、省略等使文章各部分逻辑关系明确,内容前后照应,语义连贯。而汉语写作重意合。“汉语文章的连贯有时并不需要用一定的语法手段或其它语言手段来实现,而是靠层次内容之间的自然衔接”,或“倾向于使用词语的重复、句子的排比来表达篇章的连贯”。汉语的语法意义和逻辑联系常隐含在字里行间,句子之间的联系相对松散,语义呈自然流动型,顺着思维的自然发展展开。

3.证明观点的方式不同

英语写作重实证。在对中心思想进行分析、论述的过程中,常通过大量的客观事实、调查数据、实验结果、事例、引用专家或权威等阐述中心思想,证实文章观点,使其更为客观、可信。而汉语写作更倾向于人证,说理成分较多,常采用“因为……所以……”的自然思维模式,通过说理进行观点的归纳概括,主观性较强。

二、英汉思维差异对学生英语写作逻辑表达的影响

由于大多数中国学生在英语学习时摆脱不了对汉语的依赖,受汉语思维负迁移的影响,写作时逻辑错误频出,给读者造成严重的理解障碍。

1.不围绕主题讨论或进入主题绕弯子,内容偏题跑题

受汉语曲线型或螺旋式思维的影响,学生写作时不直接切入主题,而是从与主题关系不大的其它话题入手,逐渐往主题靠拢:或者论述时不针对主题进行讨论,而是顺着思维的自然发展,想到哪写到哪。这种篇章发展模式会使作文主题思想不明确、内容偏题跑题。以下是学生作文“How to Be a Successful Speaker”中的一段话(为保证样文的真实性,本文作者对所引用的所有原作内容都没有进行加工和修改):

First,we need to be full and wise before doing anything.There is a saying that to be a man then to do a job.As for a successful speaker,a broad horizon is important. For this,reading books is a very good way.It is true that all great men in the history of mankind loved books.It is knowledge in the books that led them to success.There is no genius without books because books are the source of knowledge and knowledge is the source of success. If reading makes them great,it can help us to be successful in public speaking too.

本段话的主题思想是“对一个成功的演讲者来说,开阔的视野非常重要”,作者在提出这个中心思想前,用了两句题外话做铺垫,而这两句话和主题之间没有明显的关系;在提出了中心思想后,作者只是针对主题谈到了“读书是开阔视野的有效途径”,但之后却没有进一步分析读哪些书或从读书中获取哪些知识可以扩大视野,并在演讲中获得成功,而是用一些空洞的語言反复强调读书的重要性,读书与成功的关系,最后很牵强地得出了读书有助于演讲成功这个结论。整个段落的大部分内容都是在主题外打转,因此,作文中心思想模糊,偏题跑题严重。

2.语言表达逻辑关系松散,结构层次不清,内容主次不分

受汉语重意合的思维习惯影响,学生写作时不注意语言之间的有效衔接或前后照应,简单堆砌句子,造成语言表达逻辑关系松散,内容主次不分,不能很好地说明主题思想。以下是学生作文“On Smiling”中的一段话:

Moreover,smiling is helpful to success.A person who always smiles can give other people a good impression.In a study,some observers looked at photographs of 123 people they had never met. The people in the photos had two expressions:smiling or not smiling.When the observers saw the photos of smiling people, they were more likely to think that those who smiled were agreeable, easy going, confident and reliable. Therefore it is easier for people who always smile to have a successful interview, get a good job or succeed in career than those who don't.

作者在提出“微笑有助于成功”这个主题思想后,想通过一项实验研究说明经常微笑的人能给人留下好印象,更容易在求职面试及工作中获得成功。然而,在描述该实验时,却运用汉语的自然思维方式展开,三个句子松散排列,没有建立很好的逻辑关系,不能突出主题。如果改用主从复合句,将实验过程用从句表示,实验结果用主句表示,不仅可使内容更紧凑,还可突出这个实验的结果,即被试者都喜欢那些面带微笑的人因为他们给人以随和、容易相处、自信、可靠的感觉,这样就能更好地说明“微笑有助于成功”这个主题思想。

3.缺乏层层深入的逻辑分析,内容重复空洞或思维跳跃性大,意思表达不连贯

受汉语综合性思维的影响,很多学生写作时不善于运用英语概括-具体的推理模式对主题思想进行层层深入的阐述或证明,而是围绕着主题思想讲些空泛的大道理或对主题思想反复说明,写出的作文逻辑分析不够,内容重复空洞。以下是学生作文“The Importance of Reading”中的一段话:

Reading helps me gain a lot of useful knowledge. As a saying goes, books are the source of knowledge. By reading books I can broaden my horizon and learn all kinds of knowledge because I can get something interesting and meaningful from the characters and stories of books.

作者在提出“读书可使我获取很多有用的知识”这个主题思想后,没有具体阐述读书能使“我”获取哪些知识,这些知识在“我”的人生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等,整个段落只是在反复强调读书能使“我”扩大视野,学习各种知识,内容重复空洞。

而在下面的例子中,学生由于不善于运用英语概括-具体的推理模式,思维跳跃性大,各句子之间没有明显的逻辑联系,意思表达不连贯,要补充很多隐含的信息才能知道作者的思维过程。这种作文对英语思维的人来说是难以理解和接受的。

Finally,to become a good speaker, watching more excellent speech and learning some speaking skills are also necessary. Standing on the shoulders of giant, we can see higher and further. All creation is built on the basis of imitation. For example, we can watch the English Speech by the American President Obama. It really helps.

4. 简单套用汉语“因为……所以”自然发展模式,因果关系混乱,条理层次不清

受汉语综合性思维的影响,很多学生在写作中简单套用汉语“因为……所以……”的自然发展模式,先是“理由”“背景”,然后是“结果”“态度”和“结论”。常以一个或几个事实为因,得出一个结果或环环相扣的一系列结果,或者从两个或以上环环相扣的因果关系中得出最终的一个结论。这种逻辑推理习惯会使学生为了充分表达多种因果关系滥用或误用连接词,从而造成文章层次结构不清、逻辑关系混乱、内容主次颠倒等。另外,在用这种因果推理模式时,学生多会讲一些空洞的大道理,而较少用细节性支撑材料,文章显得论证没有说服力,论点发展不充分。下文是学生作文“On Smiling”中的一段论述:

Last but not least, nowadays, with the fierce competition, people always find it hard to get a satisfactory job. Therefore, I consider it a good choice to smile during an interview,hence they can be less nervous and leave a deep impression on the interviewers, so a smiling face contributes to a large possibility of success in the interview.

在這段文字中,学生连用了三个表示结果的衔接词“therefore,” “hence” 和“so”,从而形成了“因为……所以……所以……所以……”的自然推理过程:因为在激烈竞争中,人们很难得到理想的工作……所以求职面试时一定要微笑……(因为我们微笑了),所以我们会少一些紧张,给面试官留下深刻的印象,所以说微笑可大大增加面试成功的可能性。而在语义层面上,这种逻辑关系是混乱的。第三个“所以(so)”后的内容“微笑可大大增加面试成功的可能性”应是整个段落要表达的主题思想,是概括性内容,和其它解释说明性内容不在同一层次,不能作为环环相扣的因果关系中的最后一个结果出现,用so和上文连接造成了层次关系的混乱。文中hence 后的内容“我们会少一些紧张,并给面试官留下深刻的印象”是上文“求职面试时一定要微笑”的原因分析,而非结果,由于错用了衔接词hence,使因果关系发生了颠倒。如果用英语的分析性思维模式,先提出中心思想,再通过事实陈述、提供调查数据或具体事例等对中心思想进行解释或说明,即先给出结果(观点),再分析原因,就可以避免这类错误的发生。

三、教学对策

帮助学生克服母语思维负迁移,培养英语思维和英汉思维转换能力是避免作文中逻辑错误和提高作文质量的关键。

1.通过篇章构思训练,培养学生观点-事实的分析性思维习惯

针对学生写作时不围绕主题讨论造成的偏题跑题现象,教学中可设计一些篇章构思练习,引导学生根据写作话题先提出自己的观点以及论证观点的一些分论点。写出概括作者观点的中心思想句及表达各分论点的段落主题句或次主题句,列出写作框架,再选择事实材料对文章论点或各分论点进行阐释或证明,培养学生先提出观点再进行事实陈述的分析性思维习惯。为使学生能够根据写作话题有效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分论点,可经常设计一些语篇分析练习,将文章的中心思想句和各段落的主题句去掉,指导学生根据文章的逻辑关系及内容细节提炼文章要旨,归纳各段落的中心思想。

2.通过演绎性推理训练,培养学生概括-具体的直线型思维能力

王墨希的一项研究发现:中国学生最缺乏的语篇思维方式是“一般-特殊模式”(又称 “概括-具体模式”)。这是作文逻辑层次不清、内容重复空洞的重要原因。因此,培养学生概括-具体的直线型思维很有必要。教师可提供针对某个写作话题的写作素材,引导学生对这些素材進行分析,辨别主要信息和次要信息、一般性内容和具体性内容,以及各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并根据材料内容体现的中心思想将这些写作素材按概括-具体的逻辑顺序进行排序,形成层次清晰的推理过程,然后指导学生用恰当的衔接词将各部分内容联系起来。教师还可以给出主题句,要求学生运用概括-具体模式对其进行层层深入的分析和发展。

3.通过英汉语篇对照或互译、逻辑错误修改等,强化学生的英汉思维转换能力

由于很多学生写作时主要依赖汉语进行内容构思,然后再转换成英语语篇模式和语言表达方式,教学中可设计一些英汉语篇对照写作、互译或逻辑错误修改等练习,培养学生的思维转换能力。教师可以提供写作话题,要求学生用英汉两种思维模式进行文章构思和写作,或给出一个写作话题的汉语范文或写作素材,要求学生用英语思维对文章素材进行整理,对其推理模式进行调整,重写文章。教师还可以针对学生英语写作中经常出现的重复推进、句子松散排列、“因为……所以”等习惯,设计语篇纠错练习,加强学生对英汉语篇推理方法差异的认识,提高他们的英汉思维转换能力。

参考文献

[1] 蔡基刚. 英汉写作修辞对比[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2] 胡曙中.英汉修辞比较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3.

[3] 连淑能.论中西思维方式[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2).

[4] 屠国元,王华玲.思维模式差异对英语学术论文写作的影响及对策[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

[5] 王力.王力文集(第一卷)[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4.

[6] 王墨希.中国学生英语语篇思维模式调查[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3(4).

[作者:商艳芝(1968-),女,河南洛阳人,洛阳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硕士。]

【责任编辑 郭振玲】

猜你喜欢
英语写作
主成分分析法在大学英语写作评价中的应用
如何通过写日记来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
词块对非英语专业学生写作教学的启示
英语写作中“语篇”汉化现象例证分析*
独立学院英语专业低年级学生英语写作母语迁移影响实证研究
浅谈如何“步步为营”指导中学生英语写作
教师反馈对不同水平高中生英语写作的影响差异性研究
语境与英语写作研究
词块策略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