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文化”何以能够“自信”

2017-05-15 06:27郎增坤陈志强
上海商业 2017年12期
关键词:文化发展

文/郎增坤 陈志强

经历了几十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创造了世界奇迹,但中国在文化建设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尤其是在文化产业和文化软实力的打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特征和重塑市场经济伦理方面还没有跟上时代步伐。这不得不使人们重新思考文化的内涵及其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以找回文化自信,重塑市场条件下的经济伦理。

一、文化内涵因时而变。文化(culture)一词源于拉丁文cultus,意指对土壤、土地的耕耘和改良,到19世纪,人们把文化定义为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惯等社会成员获得的一切能力和习性的复合整体,统称为文化和文明。马克思主义把文化的定义提高到了一个更广度更深的层次,科学地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辨证统一中,揭示了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揭示了文化的阶级性、继承性、民族性、主体性和超越性特征。

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实现了把文化向文明的过渡,他把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进步的成果分为两个方面: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强调二者共性和个性相统一的相辅相成的关系,提出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习近平则从中国传统文化的改造角度提出“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所谓创造性转化,就是要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鉴别分类,将其中既符合时代特征和进步方向,又立足民族特点、体现中国国情的传统文化加以改造,赋予其独特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使其具有超越性和现代性。所谓创新性发展,就是要从发展的眼光看待传统文化,丰富其主题和叙事表现力,增强其内容和形式影响力,提升其理论和实践的感召力,以软实力引领我国硬实力。

文明(civilization)一词侧重指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过程的积极进步的状态。自十六大开始,中国的文明建设继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之后,又引入了“政治文明”概念,党中央从战略高度,从上层建筑层面,从政治体制、执政能力和领导方式及其合法性等方面加深了对“文明”的认识,确立了文明行政、民主政治、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相结合的政治文明建设任务。正因为认识到文化有先进和落后之分 ,一切先进文化都是优秀历史文化的荟萃,是时代精神的升华,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是社会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和凝聚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才打开了新视野,开辟了新境界,重点推进了培育民族精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搞好文学艺术和宣传、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吸收外来优秀的文明成果等举措。

二、 文化软实力引导发展。文化与经济的关系首先表现为人与物质的关系。在处理人与物质的关系时,人们存在两个误区,一是片面强调人的主体性、先验性和主观能动作用,忽视了物质的基础性地位,从而忽略了对客观规律的把握和遵守,这就产生了“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人定胜天”等豪言壮语,表面上看精神可嘉,殊不知恰恰反映出人的无知和自私;二是片面强调物质的决定性作用,认为人的意识落后于物质的发展,具有不同步性,从而导致文化的故步自封和观念的落后。时代在变,文化作为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必然也在变,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先后顺序基本一致,一般条件下经济的发展为社会意识的演变提供物质铺垫,而文化的演变有时又构成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先进文化则能指引经济发展的未来方向和性质。当古代世界走向灭亡的时候,古代的各种宗教就被基督教战胜了;当启蒙思想在十八世纪战胜神权思想后,资本主义制度也随之得以战胜了封建制度;当五四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在封建中国兴起时,预示了中国两千年的封建帝制的寿终正寝。上述事实至少说明了两点,文化不能脱离具体的历史条件而存在,文化同时又能根据规律引导未来,新的思想文化来源于社会实践,又高于实践,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正如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所说:“在旧社会内部已经形成了新社会的因素,旧思想的瓦解是同旧生活条件的瓦解步调一致的。”

经济要发展,社会要进步,靠的是什么?是市场机制,但市场失灵的时候怎么办?靠政府宏观调控,当宏观调控不当的时候怎么办?厉以宁教授曾作了个形象比喻:市场是第一只手,政府是第二只手,此外还有一只无形的手,这第三只手,就是人们的精神、伦理和道德,归结起来就是凝聚力、政府和市民间的认同感和目标的一致性,即文化的作用。黄金贵不贵?但当韩国遇到金融危机时,韩国民众自愿捐出金条来拯救国家,所以,国家死而复生,而伊拉克处于战争时却面对的是内讧,所以国家很快崩溃了。前苏联和后来的俄罗斯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由于忽视了文化的特殊性和继承性,采取“一边倒”策略和“休克疗法”,造成民心离散,改革最终归于失败。可见,经济的发展需要经济伦理,政治的行为需要政治文明,市场的健康需要诚信规则,同理,社会的全面进步需要先进文化。物质文明的目标是富强,政治文明的目标是民主,精神文明的目标是先进文化,而三者正好统一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中国梦”进程中。离开了先进文化,经济的发展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离开了先进文化,经济的发展就失去了动力,就没有了目标和后劲。经济和文化如影随形,当前国际的角力,从长远看,谁的文化底蕴最充沛,谁的民众素质最高,谁就是最后的胜利者。

三、经济伦理需要重建。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这说明了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

当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面临现代性和市场化的冲击,当资本遇到权力后如何约束权力?如何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有机统一?当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时,如何避免等价交换的原则渗透到道德领域等,都是迫在眉睫的。这些问题能否顺利解决,事关中国能否从文化大国、文化古国走向文化强国,事关“中国梦”能否早日实现。

市场经济背景下出现的近利远亲、唯利是图、权力寻租的道德失范现象,需要从民族优秀的文化基因中找回定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大的优势,在于其价值理性,在于以价值理性克服西方工具理性的弊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文化精粹不仅属于中国,也是世界宝贵的精神财富,应该推广到全世界。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和实施了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在“以人民为中心”、“亲、诚、惠、容”、“正确的义利观”和“命运共同体”等思想中融入了中国传统智慧,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型和创新性发展指明了方向。国不在大,有精神则高,国家不在穷,有精神则久。希腊不是大国,也不是富国,可是至今还有人“言必称希腊”。因为有苏格拉底的思想、柏拉图的著作、亚里士多德的精神。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中华文化的复兴,就没有中华民族的复兴。中国梦乃是中国的“文化梦”。

猜你喜欢
文化发展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谁远谁近?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