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恋七宝老街

2017-05-15 06:27黄嘉露
上海商业 2017年12期
关键词:七宝江南水乡老街

文/黄嘉露

“一千年镇藏金莲,五百岁桥枕玉斧”。七宝古镇就像一壶陈年老酒,仍然散发着清醇的香味;像一幅久远的丝绸画卷,依然鲜亮地展现在人们眼前,默默地诉说着老上海经久不断的故事。

七宝镇位于上海市西南部,是一座既有江南水乡自然风光,又有悠久人文内涵的千年古镇。走进七宝镇老街,迎面是一座高大的石牌坊矗立广场中央,石牌坊上“七宝老街”四个字浑厚有力,下有楹联“飞纱十里接蒲溪,市声千年唱金鸡”。石牌坊的背面还有“北宋遗存”四个字,楹联是“长街还带宋时雨,小巷犹听大明钟”。

进入牌坊,便见一座钟楼,这就是七宝之一的“汆来钟”。我痴痴地望着“汆来钟”的匾额,琢磨这古匾的含义时,旁边有位游客悄悄地问我:“这‘汆’字咋念”?其实我也读不准,不好意思地对她说:“这‘汆’字,好象是汤浓了或水少时再添加水的意思,是读着‘对水’的‘对’吧”?回家问“度娘”方知,“汆”读cuān,有把食物放到开水里稍微煮一下的意思,如“汆丸子”、“汆汤”等,也算开了眼界。

这“汆来钟”对七宝镇来说,意义不同寻常。相传过去七宝每逢雨季,来往船只在河水中常会颠覆遇难,一位云游高僧经过这里,得知详情后规劝众人不必担忧。傍晚时分,七宝突降暴雨,随着一声惊雷响过,只见河面上缓缓汆来一只铜钟。高僧当众为铜钟诵经开光,并告诫人们,今后只需将此钟安放镇中,便可保河道平安。果然,自铜钟落户七宝后,河道也再未发生过船难。后来,这“汆来钟”就成为七宝的镇镇之宝。

走入老街,一个袖珍版的江南水乡,便呈现在眼前:小桥流水,酒旗临风,人来人往,好不热闹。一条条小街,九曲回肠,曲径通幽;一排排老店,两边分列,错落有致。从美食、米糕到古玩、各种玉器,还有不少女孩子喜欢的装饰品。香风四溢,满街飘香。店铺一家挨着一家,看得人眼花缭乱,恨不得再多生两只眼。来这里旅游的人很多,拥挤攒动的人头,每一家店铺前排队的人们像条条长龙络绎不绝。真有点暖风熏得游人醉的意思。

在七宝老街,欣赏如画的江南水乡美景,体验舌尖上的盛宴,是一种视觉和味觉的最好享受。

上海人爱吃米,无论是大米还是糯米,都是上海乃至整个江南地带人的所爱。而“米”成就美食的体现形式更是丰富多样。肉粽、糕点等等都是这条老街上的美味。

香甜软糯的香米糕,一口咬下去,大米的清香混合着水果的香甜,瞬间充盈口腔,令人久久回味。小酱园里的各色酱菜,油汪汪,咸中带甜,爽脃可口,绝不可错过。各色豆子,更是七宝的风情。各种豆子,被做成各种口味,咸甜怡人。朴素的豆子,被各种味道包裹,成为人们休闲零售的不二选择。这里的豆子,口味多,品种多。

有老饕说,七宝老街是吃货的天堂,美食的聚集地。这不仅是因为这里有着历史悠久又物美价廉的传统美食,更是因为还有许多顺应时代潮流而创新的时尚美食。这些时尚多样的美食,满足了来自不同地域,不同饮食习惯的人。

在七宝老街,你可以看到来自各地的美食。这些美食,到了七宝,仿佛也沾染上了这里厚重的文化气息,在细微中做着小小的改变。已顺应挑剔的上海人的味蕾。无论你是想寻找地道的上海美食,还是想给自己的味蕾来一次盛宴,在七宝老街都可以满足你。

七宝老街占地92亩,全长360米,不长的老街由于东西向的蒲汇塘河相截分成了南北二街。北街现在基本上是买各式各样小商品,而南街却是满满一街的美食。整个街区成“非”字型布局,多处房屋仍保持着典型的明清建筑风格,历史给这条街留下许多美好的回忆。

老街是南北走向,整条街宽不过二三米,全部用石板条铺就。小街的两边全是门面不大的小店,店与店之间全是木板来相隔,很少见到用砖墙来相隔。

随着人流向南走去,不一会儿就到了蒲汇塘桥,桥正中圆拱上写着“鹁鸪唤雨听橹声似歌,杨柳掩烟看帆影如画”的桥联。站在桥上向东西两边望去,只见亭台水榭掩映于垂柳之间。偶尔有小舟摇橹经过,搅动一河清波。

走上平安桥,这里又是另一番情景,桥下流水潺潺,水上有游人乘坐的小船在水中荡漾,河两岸是旧式房屋,依依翠柳,倒映水中,呈现出一派江南水乡的景象。

蒲汇塘桥边,“七宝老饭店”,古色古香的牌匾,教人知道从上面走过了多少时光。门口,一小巧石桥,侧旁,从假山顶上跌落的几缕细水逶迤桥下,一边游走,还不忘哗哗作响,像是在招呼客人。这家店的菜肴多系本帮菜,七宝鱼头汤、白切羊肉、爆炒螺丝、韭菜白米虾、草头炒河蚌……

南街还是那么拥挤,窄窄的小巷仅能容两三人并肩,这头看到那头,该尝的尝了,想买的买了,之后,我又添了一样“腌萝卜头”,小萝卜比鹌鹑蛋大些,脆中带着筋道,咸里微含甜味。饭前,取几个切了,细细碎碎,成丁。再撒上几滴香油,佐以精熬的白粥,亦或是“泡饭”,那个惬意嘛,就甭提了。不是饕餮大餐,却缭绕着家的味道,家人的气息……

到七宝少不得要品尝享有盛名的白切羊肉。旧时沪郊四乡都饲养山羊,又形成妙法,烧出的白切羊肉,香嫩入味,酥而不烂,能祛寒开胃,以致当地百姓都有吃“羊肉烧酒”的嗜好。而七宝白切羊肉的庖制方法也在岁月的流逝中变成各人各法,但因物美价廉,很受人们的青睐。七宝白切羊肉最宜趁热吃,沾点未加工的红酱油,再饮一杯小酒,风味很是独特。

看看几近中午,赶早拣个地儿坐下,要不,晚会儿吃饭就难有空位了。恰巧,走到了“南翔小笼”门口,立马进去。

小楼木梯,踩上去叽叽呀呀颤颤巍巍晃晃悠悠,楼上摆了几张原木八仙桌,张张围了长凳,看那桌子,擦得干干净净,连木纹也清晰可见。

寻一桌子坐了,隔窗就能看到对面,感觉不像在街那头,而是在同一个房间里。少顷,上来几位客人,开口便知是东北人,买了街上的肘子、串烧……还没点餐,手里的就已经吃上了。见我们桌子上摆的南翔小笼、老鸭粉丝,问了,说是参照参照,又打听老街还有哪些江南小吃?从东北大老远来,想吃粉条炖肉是没有,要尝尝街上的点心、小吃,像双酿团、方糕、青团、糯米汤团,当然,还有这南翔小笼……

隔壁汤团店临街的大铁锅里,水不急不慢地开着,漂一层白白胖胖的汤团,勺子一推,挤挤挨挨地撞了膀子,细看,长得又不尽相同:滚圆的、稍长的,带尖的……圆的是糖芝麻、略长的馅里有肉、而那带尖的是荠菜包成的……小小的黑碗,清清的汤,汤团睡在里面,懒洋洋的,显得更加雍容富态。

镇上茶馆不少,但我要找的是堂口砌着老虎灶,堂内摆上几张陈旧的八仙桌,桌边围着四条长板凳的那种茶馆。 老街上就有这样一家老字号茶馆。临街的店面不大,老屋陈旧,他们墙壁斑驳脱落,屋里摆着六张八仙桌,低矮的屋顶上吊着几台老式吊扇,晃晃悠悠有气无力地旋转着,给闷热的茶馆送来丝丝凉风。东墙南墙的交界处有一扇腰门,走到门前才发现里面却是别有洞天。跨出腰门是一方小天井,小天井的东面是一个能摆下十几张八仙桌的大客堂,这是一个书场。里面已坐了一些早到的听众,边磕瓜子儿边喝着茶,静待开场。

茶馆里老年茶客们团团围坐在桌边,乌亮的小紫砂茶壶在手中被轻轻地摩挲着。他们不时地往小白茶碗里添上几口茶水,细细地品,慢慢地聊,茶馆里不时地传出悦耳的吴侬软语。我心中不免一动,这就是我要寻求的韵,一种能够渗透到骨子里的乡韵。这种韵味在都市的茶楼酒肆里是可想而不可求。

很快,我们就融入茶客当中。他们说以前这个茶馆一度由个人承包,但举步维艰。现在由七宝镇政府接管。为了改善老年人的文化娱乐生活,在后面的大间里,每天下午安排一场书会。所以这里叫“七宝书场”。买票听书的老人只需再付一元茶资,就可以悠闲地度过一个下午。上午书场里没有活动,老年人可在这里打牌聊天。这个茶馆早上四点半就开门,远近的老茶客每天早早地赶到这里,老茶馆已变成他们聚会消遣的好场所。

暮色四起,华灯闪烁,街上的游人渐渐稀少,我也随着人流走了,但我很留恋七宝古镇,留恋七宝老街,留恋老街上的小路小店。

回家的路上,我突发奇想:在闲适的假日里,邀三五好友在七宝古镇散散步,欣赏一下如画的江南水乡风光,走累了,往店里一坐,来一碗大汤圆,或者点上一壶酽酽的浓茶,天南海北闲聊,这不啻是一大乐事。

猜你喜欢
七宝江南水乡老街
老街谣
江南水乡
上海市闵行区七宝实验小学
家有巧手爷爷
江南水乡古镇保护与发展的量化研究
好一个江南水乡
老街中飘起淡淡的乡愁
东门老街
老街(外二首)
家在江南水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