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逻辑内涵

2017-05-15 06:28/刘
上海商业 2017年12期
关键词:日益增长矛盾特色

文 /刘 静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全新表述,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深刻认识的基础上得出的重大结论。内涵深刻,意蕴深远,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必须认真学习、深入理解、科学把握。

一、回应新时代需要的现实逻辑

正确认识我国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社会主要矛盾,是我们党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基本依据。历史经验表明,能否对社会主要矛盾准确把握,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对社会主要矛盾进行了一系列探索。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1956年党的八大第一次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作出比较正确的判断:”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不再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而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这一论述符合当时中国实际,即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建立先进的工业国。但不久由于“左”的错误思想影响又改变了这一判断。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对党的工作重点作了重新部署,作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提出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还是处于初级的阶段,并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作了规范的表述:“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问的矛盾”。这一表述最后写入党的十三大报告,并长期沿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延续了这一提法。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接过历史的接力棒,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担当意识,带领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向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大步迈进。五年来,我们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十二五”规划胜利完成,“十三五”规划顺利实施,党和国家事业全面开创新局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正如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美好生活需要”比“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内涵更加丰富。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指出,人类在满足基本生理需求的基础上,对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更加迫切。中国改革开放近40年的成就举世瞩目,人民群众的腰包渐渐“鼓起来”,精神要求“富起来”,需要也随之“多起来”。“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这一论断已经不能准确表述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人民群众的实际需要。人民群众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

“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比“落后的社会生产”更加符合当前中国国情。十八大以来的五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从五十四万亿元增长到八十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百分之三十。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丰硕,天宫、蛟龙、天眼、悟空、墨子、大飞机等重大科技成果相继问世。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等等。与此同时,需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我国发展以后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更突出矛盾是城乡、区域等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问题。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主要矛盾这一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不仅体现了过去五年工作的辉煌成就,更是对改革开放近四十年发展成果的历史性总结,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树立了问题导向,回应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要。

二、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逻辑

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中国共产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重新认识和表述,贯穿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党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生动体现。

重视社会主要矛盾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唯物辩证法关于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原理告诉我们,任何一个社会都充满各种矛盾,其中起领导和支配作用的是主要矛盾,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其他处于从属地位的,不对事物起决定作用的是次要矛盾。抓住了主要矛盾,就抓住了解决问题的关键。当前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从“落后的社会生产”变化为“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一方面,解决不平衡发展问题。比如,民生领域还有不少短板,脱贫攻坚任务艰巨,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另一方面,解决不充分发展问题。比如,我们的发展质量和效益还不高,创新能力不够强,实体经济水平有待提高,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矛盾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同样发生变化随之改变。解决好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问题,是我们党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面临的重大课题。

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体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当前,中国城镇化率接近百分之六十,人均GDP超过八千美元,已经达到中等收入国家水平。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解决了,一般的物质文化需求也基本满足,开始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重新认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在坚持唯物史观的基础上,立足当前我国生产力水平和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作出的科学判断,是对未来中国发展动力的精准定位。

三、在“变”与“不变”中深入认识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

世异则事异。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变。这是我们必须把握的“变”。与此同时,我们必须认识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这是我们必须注意的“不变”。在“变”与“不变”中深入认识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

一是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改革开放近四十年,我们党对社会发展所处的历史方位多次论述。比如,1987年党的十三大提出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内涵;1997年党的十五大概括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2007年党的十七大分析和总结了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呈现出的新的阶段性特性;2012年党的十八大强调,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因此,党的十九大报告对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作了改变,但仍然坚持我国的基本国情没有变。

二是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2010年,中国以近四十万亿元经济总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国际影响力进一步提高。十八大以来的五年,中国在全面深化改革、民主法治建设、思想文化建设、改善人民生活、生态文明建设、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港澳台工作、外交布局和全面从严治党方面稳健发展、成绩斐然,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成就。但是,中国的人均GDP还没达到世界银行高收入国家起点的水平。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党的十九大报告对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作出的全新表述,是基于新时代中国基本国情作出的重大判断,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生动体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这一表述,为制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提供了基本依据,也提出了更多的新要求。

猜你喜欢
日益增长矛盾特色
几类树的无矛盾点连通数
特色种植促增收
再婚后出现矛盾,我该怎么办?
矛盾的我
对矛盾说不
中医的特色
巴斯夫改进凹凸棒土添加剂供应 满足各主要市场日益增长的需求
适应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提供更多的优秀诗歌作品
深入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 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完美的特色党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