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课标下思想品德活动课教学的思考

2017-05-16 19:30顾利峰
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 2016年12期
关键词:活动课思想品德课程标准

顾利峰

所谓活动教学,主要指在教学过程中,构建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操作性的以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要形式,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为基本特征,以实现学生多方面能力综合发展为核心,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为目的的一种新型教学观和教学形式。活动教学兴起于20世纪初的欧美国家,其中以美国教育家杜威的“从做中学”为代表。杜威提出,教师要把传授知识的课堂变成儿童活动的乐园,引导儿童积极自愿地投入活动中,在活动中不知不觉地养成品德和获得知识。所以,思想品德课堂也应该与活动课结合起来。

一、开展思想品德活动课的必要性

开展思想品德活动课是教与学的需要。原来的思想品德课重视课堂教学,重视课本知识的传授,忽视了课堂活动和社会实践,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而新版的思想品德教材与以往的教材相比,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设计大量的活动内容,这对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会产生积极意义。活动教学形式活泼,学生乐于接受,可以调节课堂气氛;活动形式多种多样,可以发挥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挖掘学生的潜力;活动教学重视活动过程,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活动教学内容开放性强,可以给学生更多思考研究的空间,有利于开启学生的智慧。开展思想品德活动课,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不仅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且把严肃的思想品德教育寓于轻松活泼的活动之中,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与实践活动中增长知识,感悟人生。可以说,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锻炼,在活动中感悟。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思想品德课具有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综合性四个基本特点,其中实践性所强调的是“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的、丰富多样的活动,扩展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生活经验,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还讲到,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社会现实与自我成长的问题,通过调查、讨论、访谈等活动,在合作和分享中丰富、扩展自己的经验,不断激发道德学习的愿望,提升自我成长的需求。此外,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还针对课本内容,提出了一系列的活动建议,对教学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二、开展思想品德活动课所面临的问题

1.思想上重视程度不够,对思想品德活动课缺乏正确的认识。

有些教师习惯了传统的“灌输式”的课堂教学模式,认为活动教学仅仅是搞搞形式而已,对活动教学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对当前课程改革倡导的新课改理念理解不够。有些家长认为,在目前的升学压力下,只要抓好课本知识就行了,开展活动课,让学生去调查、访问、收集资料等,要占用学生大量的课余时间,影响学习成绩。近年来,一些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开放性题目频繁出现在中考试卷上,这些题目旨在考查学生运用知识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是学科知识教学难以完成的任务。基于以上原因,教师、学生、家长对活动课都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2.活动目标不明确,流于形式。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灵魂,也是每堂课的方向,是判断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活动从设计到实施的过程中,都是在目标的调控下完成的。没有目标的活动是盲目的,偏离目标的活动是低效的。在活动教学中,有些教师片面地认为,活动次数越多越好,学生越高兴越好,却忽视了教学目标。结果出现了这种现象:思想品德课的活动形式多种多样,包括:小品表演、朗诵诗歌、辩论赛、有奖竞猜、分组讨论等,学生积极参与,气氛十分活跃,但是活动结束后,许多学生竟不知活动的目的、活动的意义所在。这样的课堂教学是为了活动而活动,很难实现教学目标。

3.活动课的开展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

为了组织一堂活动课,教师要制定活动方案、安排人员、准备工具等,学生也要排练节目、访问调查、收集资料等,这要比平时的常规课教学复杂得多,往往要花去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有时师生要提前一个星期、一个月,甚至是一个学期去准备一堂活动课。开展活动课时,课堂非常热闹,可能会影响到其他班级的上课,所以还要安排特定的场所。而组织一次校外活动,考虑到安全、时间、经费等因素,所以可能性就更小了。

4.课堂纪律管理起来难度比较大。

活动课绝不是放任自流的“放羊课”,应是有组织有纪律的课,而且要强化纪律。加强纪律并不是限制学生活动,而是为了保证活动顺利完成。在课堂活动中,有些同学可能比较兴奋,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影响课堂纪律;有些班级本身的上课纪律就比较差;有些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有限,不能做到收放自如。此时,教师可以事先和学生说明情况,也要请班主任老师帮忙,加强纪律方面的教育。

三、开展思想品德活动课的尝试与探索

首先,教师要为活动课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活动课必须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并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而精心设计,这是活动教学顺利开展的前提。

其次,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现代教育理论告诉我们,学生既是学习的主体,也是实践活动的主体。因此,在活动课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实践、领悟、探索、创新,同时要鼓励每位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有的学生由于自身性格、个人喜好、能力的原因而不愿参与活动,教师要努力创设条件让每个学生有机会参与到活动中,这样,学生才能在活动中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得到和谐的发展。只有在课堂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才会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

最后,及时做好活动课的总结。总结是活动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及时的、准确的总结往往是一堂好课的“点眼之笔”,是知识升华的重要步骤。总结的形式一般分为三种,各有特色。第一,完全由学生总结,可安排一名或数名学生发言。这有利于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发挥其积极性与创造性。第二,只由教师作总结发言。教师用精练的语言,强调活动的主题,分析活动课的得失,并指明今后努力的方向,有助于实现学生的知识升华和能力的提高。第三,学生先谈活动体会,教师再补充和归纳,这是一种值得提倡的总结方式。学生畅所欲言交流体会和感受,有利于消化活动课所获取的新知识,弥补彼此的不足之处。教师的总结要深化和突出活动主题,向学生进一步明确学习的认识目标、能力要求和觉悟目标。通过总结,不断地加以完善,把思想品德活動课开展得更有水平、更有特色。

总之,开展思想品德活动课,既是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兴趣和能力的需要,也是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的要求。虽然在开展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难,但广大教师将会继续努力,不断探索和研究。相信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推进,活动教学将会使思想品德课堂更精彩。

猜你喜欢
活动课思想品德课程标准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品德复习课探析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融入法制教育的实践探索
初中思想品德翻转课堂教学的困惑与思考
让语文活动课“动”起来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