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诗意的追求

2017-05-16 09:19邢雪凝
成长·读写月刊 2017年4期
关键词:诗意灵魂语文课堂

邢雪凝

【摘 要】一节好的语文课堂是充满生命的,鼓舞人心的,感动的课堂,这就需要老师和学生们一起去感悟去体会。充满诗意的课堂使生活充满爱的味道,让师生一起去探索其中的奥妙。充满诗意的课堂是浑然天成的课堂,让师生充满敬畏之心,用心去品味大自然的美好。当前,我们的语文课堂能否达到想象的那样,在学习中让孩子们产生向往、留恋、期待或不舍的感情,让精神家园走入他们的心中,滋润他们美丽的心田?是否让孩子们感受到生活中的美好,仿佛遨游在知识的天空中,自由的、无拘无数的?是否可以净化他们的美好心灵,让黑暗远离,使光明永驻?本文将会进行一些探索,以其可以提出好的建议与方案。

【关键词】语文课堂;诗意;灵魂

引言

根据新课标要求,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要着重加强。其中,素养,指的是要将知识与精神内涵融为一体,既要学到知识,又要练就筋骨,有个魂魄,正确的观念。这就需要语文课堂精益求精、顺应变化,将传统优秀文化内涵与新时代精神有机结合,使其幻化出新的生机。使孩子们有精气神,整个课堂充满力量与向上的精神状态。尤其在教学实践中,用心去触动最内心的情怀,用诗情画意去传递古圣先贤的喜怒哀乐、酸甜苦悲,去激发孩子们对生命的热爱与的灵感

一、让诗情画意生活化

现代的语文教育,更加要求语文的人文情怀,培养学生去感知生活中的风土人情。所以,它的学科性质就决定了这是一门比较独立的学科。它的人文性更加强调对生活的客观感受,引导孩子们从平常的生活中感受意境的美好,养成善于观察,感悟生活的情感。在教学实践之中,增加孩子们的审美与艺术情怀、思想境界。这就是文学带来的境界升华,也是孩子们以后树立价值观的思想基础。其实,在我们已经了解的教材之中,就有许多的经典例子,随着文学修养的提高,对于经典文学作品的理解也愈加深刻。我们在生活中,融入我们读过的书,感悟到的人生真谛,感悟生活的赐予的和人性的美好一面。

有一个很著名的主题,习总书记说过“记得住乡愁”,乡愁是许多在漂泊人心里对家的思念,有过出门经历的人都会有体会,正如有诗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但是,作为初出茅庐的学生是很难有这种感受的,就需要老师去把生活细腻化,将课堂打造成如临其境的感觉,让学生恰当其分地去理解和感受。一千人中有一千个红楼梦,每个人对乡愁的解读也会不同,从多个角度来进行阐释和点拨,这样化抽象为具体,就会使枯燥的课堂变成升华精神的艺术殿堂。还有一种课堂体验就是让学生自己去亲身体会感悟,诗词中有一句“独钓寒江雪”,一个独字点出了诗篇的精神主题。但是,对于小学生而言,孤独是个很抽象的词语,很难去琢磨诗人的心境,一位特级教师在讲到这篇文章时,曾要求同学提前做好课后作业,就是自己去找情景,感受“孤独”。在课堂上,当听到孩子们,纷纷讲出”孤独是黑色的,静悄悄的”“孤独是小河边流水的声音,有微风,有思念”。。这种亲身经历的感悟怎能不动人,不深刻。。

一位国际著名教育学家说过,“教育不能切断源泉,教育必须带学生到源泉中去”,因此,当今的文学教育应当从生活中汲取营养,让高深的晦涩难懂的古典文学焕发生机,在日常生活中点亮每一个生命。作为文学领路人,我们应该引领孩子们走近自然,走进文化,走进生活,让语文诗意的课堂点缀多彩的生活。

二、让读者充满诗情画意

有一句话叫“文未出口先有情”。培养孩子们的语言感知与语言表达能力是当今语文教育的目标任务之一。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需要从朗读习惯开始,口语对语文也是非常重要,由阅读进行体验文章情感,让学生在阅读中领悟提高,也许在潜移默化的实践中,学生的文化理解会上升很高的一级。

一位著名散文大家说过,有过切身感受的心才会创造出符合大众所愿的精神向往。改变课程教材原有的排列顺序,使其更易于学生的理解,是课改的内容之一。教育工作者要依据中心思想,扩展表现形式,将文化成果最大化,使读者如临其境,受益匪浅。

有一篇课文名叫“地震中的父與子”,文中关于人物形象细节的描述非常传神。在学习时,将文段明显隔开,使读者在阅读时与文中主人公同呼吸共命运,读出精神的可贵,父与子的感情深厚。恰如其分的小技巧可以给文章添彩,也使人物形象在读者心中愈加饱满,深刻。著名作家曾把这种,通过阅读体会感情的方法称为美读,通过读者熟读成诵,可以将文章中的深层意味表达出来,只有体会到作者在文中所体现的主要思想,才能正确地把握文章,深化主题,学为所用。在课堂要增加阅读要求,也会提高学生多角度学习方式,从读上理解作者的内在思想。这也是语文课堂的另一个拓展,在学习中华优秀文化时,训练朗读能力。

三、创作富有诗意的文学语言

文学创作历来被看作是文学高造诣的表现形式。长期以来,人们把文字训练看成是一种单属技能的训练,其实这是杯误解的。古人进行文学创作时,对于某个字的琢磨会占用很长时间,但恰是这个字的精妙运用使整片文章精彩传世。比如,有句非常著名的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的运用就成为绝世佳话。使文学语言更富有诗意化,并不是单纯地精炼于某个字,而是基于对文章的整体把握,通过训练增加对文章精神的感悟理解。有一些诗歌的创作也使课堂更加诗意多彩,在学习结束后,进行适当模仿联系,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技能,又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了课堂及课下学习生活,会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加流畅,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结

将课堂诗意化,不仅是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更重要的是能够使学生爱上学习,使文化知识散发无穷的魅力,将枯燥的文字演变成一个个变幻的音符,丰富孩子们美好的童年,将教育成果实际造福社会,所以诗意化课堂意义非凡。文化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支柱,是一个民族的前进动力。这将是教育传播的新力量,使中国传统文化精髓薪火相传。

参考文献:

[1]徐志华.追求诗意、和谐的语文课堂——《快乐的节日》第一课时教学设计[J].语文知识,2016,(22):77-79.

[2]刘军.论“诗意语文课”的诗意生存[D].湖南师范大学,2013.

[3]刘青艳.新课程诗意语文教学探索[D].山东师范大学,2011.

[4]徐燕.追求和谐诗意的语文课堂[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5年小学语文优秀论文集[C].2015:8.

猜你喜欢
诗意灵魂语文课堂
诗意地栖居
他有睿智的灵魂 却孤苦修行一生
有趣的灵魂终将相遇(发刊词)
被耽搁的诗意
灵魂树 等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
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
人闲一闲,等一下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