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科学探究活动有效性的几点思考

2017-05-17 00:55过秦勇沈静
小学科学·教师版 2017年4期
关键词:有效性科学探究

过秦勇+沈静

提倡以探究为核心组织科学课程的教学,是科学课程改革的重要思想。这就要求我们理智地反思我们的科学课堂,思索怎样在有限的四十分钟时间里,提高科学探究活动课的有效性?即怎样通过教师的有效调控,提高学生的参与、交往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情绪状态,提高学生的生成、操作能力。

一、提高教师指导活动的有效性

我们认为,教师的有效指导是指:教学过程中教师思维清晰,思考缜密,指导到位,能指导学生顺利开展活动,把探究的文章做足,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习中真正有所发展。然而,笔者所听的57节科学课中,只有12节课基本做到了这一点,约占21%;有16节课基本没有体现指导的有效性,约占28%。那应如何做到这一点呢?

1.时间保证是指导活动有效性的基础

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至少需要经历“提出问题、设计方案、研究探究、形成认识”等环节,由于学生经验和学力的现实制约,每个环节都需要充足的时间作保证,老师要舍得花时间,有了充足的时间做保证,学生才能进行充分而周密的思考,学生只有经过深思熟虑以后才能完成探究实验,才能形成一定的思想。

例如:在教学《表面张力》这课时,学生通过在“5分硬币上滴水滴”,在“呼啦圈内站小朋友”等实验中出现的现象,展开了探究活动,虽然花时较多,但大多学生在实验操作中均有所得,明白了“水有表面张力”的结论。

可见,充足的时间保证,将使学生经历了获取知识、发展认识的过程;懂得应该怎样提出问题,怎样去探究;懂得怎样去构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和计划;懂得怎样提出假设和验证假设。

2.静心倾听是指导活动有效性的前提

在平常的教学中,我们经常会经历这样的场景,学生走进实验室,先扫视实验室里的实验器材,然后走到实验桌前,看看这个,摸摸那个材料,怀着期待而又兴奋的心情迎来老师的上课。在这种期待之下,学生往往听不进老师所讲的活动要求、注意事项,经常老师话没讲完,学生的注意力已全放在准备活动上了。

因此,我们必须要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才能提高教师的有效指导,才能提高学生的活动效率。规范学生的课堂学习行为最主要的是培养学生静心倾听的行为习惯。而一旦学生静心倾听别人说话时,大脑高度集中,活跃,就会引起他们不断思考,引起他们认知上冲突,这样才能提高学习效率。所以让学生静心听,是有效活动、有效指导的前提。

3.关注细节是指导活动有效性的关键

在一定程度上,一堂成功的课是由课堂上无数个细节共同组成的。所以,关注现场与细节是提升教学智慧的必经之路。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忽视细节,教学不到位,导致教学的表面化,也是课堂教学的通病。在学生的探究活动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回答,要关注学生的思维,关注学生的操作步骤,关注学生在操作中出现的一些情况,这样就会使教学趋于合理化、智慧化、精确化。

例如,实验器材的准备与摆放、实验思路的设计、实验报告的填写、探究活动组内的任务分配等。如果遇到需要使用酒精灯、热水、玻璃器皿等比较危险的实验物品或器具时,特别要提醒学生注意安全。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

指导是一门学问,不是通过一两篇的文章的学习就能够获得的,也不是通过专家的一两个讲座所能感悟的,它需要科学老师不断实践、积累、总结、反思。指导更是一门艺术,它让人感受到四两拨千斤的教师魅力,感觉到课堂的流连酣畅、浑然一体、润物无痕。

二、提高学生开展活动的有效性

科学探究活动中,我们需要思考存在的问题,需要规范科学课堂,我们更需要思考怎样让孩子跨入真正学科学的门槛:能静心思考问题,能独立自主地提出自己的见解,较周全地考虑问题,友善看待他人观点。

1.预测假设增强活动有效的目的性

猜想假设指的是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运用已有的知识来预知实验的结果,形成超越已有知识的新的见解、看法。猜想和假设是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究的开始,即使某种猜想是错误的,也会为别人提出更多的猜想而创造灵感。只有让学生独立猜想和预测,才能充分体现科学探究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水位会变化吗》这课时,为了更好地使学生理解“水位”这个概念,于是我就编了一个《曹冲称象续》的故事帮助学生理解。然后,教师就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思考。当学生提出许多种可能性之后,老师把这些结果分类写在黑板上,然后让学生进行实验。正是由于这种充分的酝酿和思考,使学生在探究时克服了盲目性,体验到像科学家那样探索科学的过程。

2.实验设计增强活动有效的可行性

实验是对未知世界进行探究的一项重要策略,而实验能否有效展开,就必须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实验、怎样实验等,因此,实验方案的制定或对实验步骤的指导是非常必要的,那种漫无目的、随心所欲的所谓探究,看似十分热闹,其实效率十分低下,学生走了许多弯路,最后尽管玩得很高兴,但能得到的东西很少。

设计方案在探究活動中起到引导性作用,由于学生的认知有限,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猜想,给他们提供有结构的实验材料,并确定实验目的,让其自行设计实验方案,然后师生共同讨论,寻找多种方案或确定最佳方案,这样学生在实验探究中就会少走弯路。3.充分实验增强活动有效的主体性

探究学习必须有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否则所谓的探究学习就是讲空话,走老路。在整个探究过程中,教师仅作为探究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所用时间不应多,所讲的话也不应多,要把更多的时间留给了学生,让他们讨论、辩驳,使他们的思想得到碰撞,甚至产生“化学反应”,从而来发现问题。

例如:在教学《连通气球》时,为了让学生弄清“一大一小两个气球连通后,会发生什么现象?”这个问题,老师花整节课五分之三的时间让学生大胆预测,充分探究,积极讨论。孩子们经过自己亲身实践、探究、研讨,不仅对知识有了较深刻的认识,而且在讨论探索中增强了探究能力。

由此可见,有了充足的时间做保证,学生才能进行充分而周密的思考,学生只有经过深思熟虑以后才能形成一定的思想,才会有一个个充满智慧的脑袋,才能顺利完成探究任务。

科学探究是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提高科学探究的有效性是我们每一个科学教师需要不断探索和实践的问题,需要我们理性地去思考,创造性地去设计,艺术性地去实施。

猜你喜欢
有效性科学探究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科学拔牙
船舶严重横倾时应急行动的有效性
衰落的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