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论交际中的表现和表达手段
——以接收、接受和理解为切入

2017-05-17 01:25韩志周
关键词:指人外化手段

林 贤,韩志周

(陕西师范大学 文学院,陕西 西安 710119)

再论交际中的表现和表达手段
——以接收、接受和理解为切入

林 贤,韩志周

(陕西师范大学 文学院,陕西 西安 710119)

表现手段与表达手段是人类两种重要的交际手段。表达手段占据主导地位,表现手段起辅助作用,两者可以互相转化。在交际中,表达手段会根据接受者的因素作出调整,表现手段则相对独立。表现手段使用指号,表达手段主要使用符号。接收、接受和理解是从言语行为的受事角度来看,前两者构成理解的基础。接收指人领略到某一形式,接受指人领略到了形式和内容。理解指在接收和接受的基础上,人将进入到脑海中的内容进行重构,与已有的精神意识内容结合,形成一个完整的认识。

表现手段;表达手段;接收;接受;理解

网络出版时间:2017-03-31 09:24

在人类发展的历史上,曾经产生过多种交际方式。从早期用结绳记事和河图洛书传递简单的信息,到随后甲骨文字开启文字交流的新时代,文字经历了古文字阶段和今文字阶段,直至演变成为现今使用的重要书写符号。同时,语音也经历了上古音、中古音和现代音的变化,奠定了现代汉语的读音。人类的交际手段随着时代的变化越来越丰富。该文从语言理论的角度入手,将人类的交际手段分为表达手段和表现手段;从言语行为受事的角度将其分为接收、接受与理解3种方式,探讨其含义界定、联系与区别以及在实际用例中的呈现状态。

一、表达和表现手段同接收、接受与理解的关系

表现与表达是人类将自己头脑中的精神意思内容外化的两种方式。接收是指人领略到某一形式,接受是指人领略到了形式和内容。意识焦点是人脑中精神意识活动的方式,是将形式与内容联系起来的桥梁,是形成符号的必要条件。理解是指在接收和接受的基础上,人将进入到脑海中的内容进行重构,与已有的精神意识内容结合,形成一个完整的认识[1]28。表达、表现手段与接收、接受和理解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一)表达与表现手段的理论界定

表达与表现的根本区别在于当外化人的精神意识内容时是否考虑交际对象的接收和接受情况。表现是人的精神意识内容的自然流露,不考虑接收和接受的情况;表达与之相反,要同时考虑接收和接受的情况。相比于表现,表达牵涉的因素更多。下面从形式与内容的联系方式、交际中的实际地位和借助的工具3方面来进行比较。

1.形式与内容联结方式的区别

表现手段作为人的精神意识内容的自然流露,其形式与内容的联系不需要借助任何工具,这是自原始状态下的人类一直保留下来的反应。而表达手段不同,在进行表达时,发出者需要将大脑中的意识内容与形式进行选择和联系,确保接收者能够获得相同或相似的意识内容,从而进行正常的交流[2]。在这一选择与联系的过程中,意识焦点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像一个手电筒,在大脑的黑箱中有意识地照亮并联结起相应的形式与内容。

图1 意识内容与表达手段的联系示意图

结合图1,可以对表达的情况有清晰的认识。根据能否表达,可以将人的精神意识内容分为显性意识内容与隐性意识内容两大类,其中隐性意识内容为人不能意识到的不可外化的部分,即不能被表达。显性意识内容可以分为两类,有能意识到的部分和不能意识到的部分。不能意识到的部分归结为不能表达的部分,能意识到的部分可以外化,即能被表达出来。但在能被表达的这部分内容中,存在想不想表达的情况,不想表达的那部分自然不能被外化,想表达的部分也分为说得出来与说不出来。事实上,即便是说得出来的那部分意识内容也并非说话人想要传达的全部,这一点在接下来的叙述中将会单独论述。

2.交际地位上的主次区别

在实际生活中,表达手段和表现手段存在主次区别[3]。表现手段处于次要地位,辅助表达手段完成交际。例如,人们在日常交际时使用最多的工具——语言,就是表达手段的一种,而交际中所流露出的自然的神态变化则是辅助语言表达的手段,这是从言语或行为的发出者的角度来讲。也有人从接受者的角度来分析交际手段中的表达与表现,认为表现手段与表达手段可达到相同的作用,甚至在某些情况下表现手段会超越表达手段占据主导地位。

3.凭借手段的区别

在人与人的交际中,表现手段和表达手段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接下来从它们使用的工具上来进一步区分。可以确信,表现手段采用的是指号,而表达手段则采用符号工具。指号是形式和内容的自然关联,符号是形式和内容的人为关联。例如,劳动人民在生活中总结出来一些谚语:燕子低飞蛇过道,大雨要来到;日落胭脂红,无雨必有风。这些都是纯自然的关联,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也就是指号。而如“红灯停,绿灯行”等,则是人们将某一形式与内容任意关联起来的符号。

由于表现手段是人从原始状态下一直保留至今的交际工具,它在发挥作用时不受大脑中意识焦点的控制,因而采用的是指号。而表达手段则是人在交际时有意地让对方理解自己,采用的是双方共同约定的符号。

(二)接收、接受与理解概念的界定

接收是指人领略到某一形式。接受是指人领略到了形式和内容。例如,交通规则里的“红灯停”,从接收层面去看时,是指人看到了红灯;而从接受层面去看时,则是指人领悟到了“红灯”这一形式与“停”这一意义的结合。

理解是指在接收和接受的基础上,人将进入到脑海中的内容进行重构,与已有的精神意识内容结合,形成一个完整的认识。以“红灯停”为例,从理解层面上来看,即是人领略到了“红灯”形式与“停”的意义之后,在头脑中将两者紧密连接到一起,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认识,即“红灯停”,进而作出相应的行为决断。

以上都是从发出者的角度来理解表达与表现两种手段。当从受事的角度来看表达与表现时,发出者所使用的表现手段到了接受者那里也可以转化为表达手段。例如,人在生病时的呻吟,接受者可以将“呻吟声”这一形式与“病人不舒服”这一内容联系到一起,领会到病人此时身体不舒服,形成自己的认识。理论上,当言语行为的施事者在表现时,虽不去考虑受事一方,但受事者却可以凭借主观能动性去接收、接受和理解,并作出回应;而当言语行为的施事者去表达时,则尽可能地考虑受事者方方面面的因素。此时,受事一方便能够更轻松地去接收、接受和理解。由此可见,区别表达与表现应当从发出者和接受者这一角度来理解。

(三)表达、表现手段与接收、接受和理解的联系与区别

表达和表现手段同接收、接受和理解是一对方向完全相反的概念,前者是人精神意识内容的外化过程,后者则是从人将所感知到的对象的内化过程入手。

接收、接受与理解的对象是外部世界,包括自在事物与外化事物,表达和表现的对象则是人的大脑中的内部世界。沟通人大脑中内部世界与外部世界的关键是意识焦点,它能够照亮相应的意识内容与形式,将两者结合到一起并通过合适的手段传达出来[4]。这一手段进入到接收者的大脑中,唤醒相应的精神意识内容并与之结合,至此一段完整的表达才算完成。然而实际上,交际过程中不存在完全的表达,也不存在完全的理解[1](图2)。

图2 交际过程示意图

图2中,A、B代表两个人的大脑,C1代表A要表达的原始内容,C2是B理解A之后所构建的内容,M是A寻找到的外化手段。实际上,A要表达的是C1,在B那里经过重新构建形成了C2,两者不是同一个东西,只是相似。A进行表达时,只能借助一定的外化手段(即形式M),进入到B的大脑中唤醒相应的精神内容,构成新的完整的内容。但A在表达时,并不能将所有要表达的内容都找到相应的形式传达出来,只能将可表达的东西表达出来。同样,在B那里,进入到大脑中的M所唤醒的内容也不会同A大脑中的内容完全相同,因而也就达不到完全的理解。甚至存在这样一种情况:B在接收时,进入其大脑中的这一形式与已有的精神内容完全没有关联,从而出现不理解的情况。

二、表达与表现的关系

现实生活中,人们在交际时离不开表达与表现两种手段,虽然表达手段占据主导地位,但表现手段也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两者紧密结合,有时可相互转化(表1)。

表1 实际用例表

从表1的20个用例中可以发现,部分表现手段可以转化为表达手段,表达手段也可以转化为表现手段。同时,存在单纯的表现手段以及表达手段。详细分析如下:

(一)表现与表达手段的互相转化

首先,分析表现与表达的相互转化问题。

A1中,人因跌倒发出叫声,这是人身体机能遇到惊吓或伤痛时的自然反应,属于表现手段。但存在这样一种情况,当身旁有朋友一起同行时,跌倒的人故意增加音量,以唤起他人的关注。这时,本是表现手段的哀鸣就转化为表达手段了,即跌倒的人为取得关注而有意发出叫声。A2、A6和A7的情形与A1相似,都属于表现手段可转化为表达手段的一类。A8本是一种表现手段,但存在这样一种情况,即在电影或电视中,演员为达到相应的表演效果而将脸部化妆成苍白的样子。此时,这一表现手段也就转化成了表达手段。

在B中,所举之例都是常见的表达手段,但如B3,“一道数学题解不出来,小明向同学求教时皱着眉头”,此时的小明是想通过皱眉向同学传达自己遇到了困难,由此获得同学的帮助。但同样是皱眉,换一种情形,比如一个人烦恼时皱眉,这便转化为一种表现手段了,因为他无意于向他人传达什么。B中的其他例子皆是常见的表达手段,难以转化为表现手段。

(二)单纯的表现和表达手段

单纯的表现手段是指动作行为的发出者完全不用考虑也不可能考虑接收者的感受而进行的活动。如表1中的A4句,小天睡着时说梦话。小天在睡着时是无意识的,不考虑有没有人在听自己说话,因而是自然的精神意识内容的流露。同样,受惊吓而双腿颤抖,睡着时翻身,晕车时脸色苍白都是人身体的自然反应,不受主观意愿的控制。A9句,寒风吹来时裹紧衣裳,这类似于冷了穿衣和饿了吃饭,属于表现手段。A10与A9相似。

单纯的表达手段是指言语行为的发出者借助一定的手段表达出自己的意愿,与接受者实现交流。B中的例子除了B3之外,皆属于此种情况。如B1,竖起食指和中指表示“yes”,这是人为赋予这一手势的意义,构成了交际使用的符号。

从上述分析可知,表现手段相比表达手段更容易实现转化。也由此可以看出,表达手段在交际时所占据的主导地位。

综上所述,表现手段与表达手段是人类两种重要的交际手段,它们与接收、接受和理解是方向完全相反的概念。前者是从言语行为发出者的角度,通过指号和符号将人类头脑中精神意识内容外化的两种方式;后者则从人将所感知到的外部世界的对象内化过程入手,侧重于是否完整地领略到相应的形式内容和构成完整的理解。两者都是人类认识理解世界和相互交流不可或缺的手段。表达手段虽处于主导地位,但若离开了表现手段,便会流于呆板;表现手段也离不开表达手段,否则将会影响实际交际效果。接收、接受与理解是人类内化外部世界的重要手段,它具有层次的先后,但共同为人类的正常交际发挥着不可忽略的重要作用。

[1] 韩宝育.语言与人的意义世界[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2] 毕彦华.从表现到表达——人类交际方式与手段的跨越[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3):142-143.

[3] 邓莹洁.在交际中占据主导地位的表现手段[J].文学界:理论版,2011,(2):282-283.

[4] 闫荣盛.试论表达手段和表现手段的区别[J].文学界:理论版,2010,(10):258-259.

(责任编辑 白 晨)

A Further Analysis on the Means of Displaying and Conveying in Communication—Taking Receiving, Accepting and Understanding as Penetrating Points

LIN Xian,HAN Zhi-zhou

(School of Chinese Literature,Shannxi Normal University,Xi’an,Shannxi 710062,China)

In communication,the means of conveying plays a dominant role while the means of displaying serves as a supplement.The means of conveying,which is achieved by symbols,varies according to who the receiver is.The means of displaying,which is achieved by signs,is comparatively independent and stable.Receiving,accepting and understanding are aspects of receivers see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peech acts,which respectively means realizing a certain form,realizing both a form and its content,and reconstructing what has been stored in one’s brain and combining with the exiting consciousness to form the complete knowledge.

means of displaying;means of conveying;receiving;accepting;understanding

2016-09-18

林贤(1993-),男,安徽宿州人,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字学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汉语言文字学。

H 030

A

2095-462X(2017)02-0038-04

http://kns.cnki.net/kcms/detail/13.1415.C.20170331.0924.040.html

猜你喜欢
指人外化手段
Clothing is what you are 衣如其人
外化于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杭州模式”研究①——基于杭州市民公共文明行为的视角
报复性熬夜
头铁
创新执法手段,提升执法能力
限行不是手段 立法才是根本
称马非马,绰号是他
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河南新乡推进“德润新乡”建设工作的实践与启示
螳螂捕蝉
内化于心 外化于行:努力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