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瓦格博,无人征服的“世界最美之山”

2017-05-18 07:55
文史博览 2017年5期
关键词:梅里雪山登山队藏民

松 风

卡瓦格博,无人征服的“世界最美之山”

松 风

1990年,中方四名登山队队员出发前与妻子合影。后排左起:宋志义(遇难)、孙维琦(遇难)、陈尚仁(在大本营中幸存)、金俊喜(在大本营中幸存)

19世纪,特别是1850年以后的15年间,世界登山运动的发展非常迅速。到了20世纪60年代,地球上14座8000米以上的山峰,几十座7000米以上的山峰,都被印上了登山者的足迹,但是唯有一座6740米的山峰至今仍然保持着圣洁,它就是我国云南省第一高峰——卡瓦格博,梅里雪山的主峰。

梅里雪山是一座南北走向绵延150公里的庞大雪山群,位于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德钦县西边约20公里的横断山脉中段,怒江与澜沧江之间,当地藏民称其为“卡瓦格博雪山”。民间用佛教界常用的虚数13称其为“太子十三峰”,位居藏区八大神山之首。20世纪30年代,美国探险家洛克就称卡瓦格博峰是“世界最美之山”。从1902年到1996年,先后有英国、美国、日本、中日联合等登山队,向卡瓦格博峰发起挑战,通通铩羽而归,迄今仍无人成功登顶。

论高度,6740米的卡瓦格博完全无法在高山林立的青藏高原上争雄,为什么它可以在人类200多年的现代登山历程中跃然抢镜呢?

1987年8月,一支由中国和日本共42名队员组成的登山队来到梅里雪山下的永明村、雨崩村等村庄。淳朴的藏民用自己的方式,请他们喝青稞酒,打酥油茶,火塘边切下大块的猪膘肉款待来自远方的客人。登山队的主体是由日本财团支持的日本京都大学登山队,队员中三分之一以上的人都有8000米以上的登山经验,队长是日本著名气象专家井上治郎教授,中方队长是登山家宋志义,他曾创造过无数次中国登山纪录。

从1987年至1990年,登山队用了两年多的时间对卡瓦格博进行科学考察和侦查性攀登。虫草怎么挖?酥油怎么做?山上长什么植物?都进入他们的考察报告,唯一没有进入他们了解范畴的,是神山对于当地人生活的意义。登山队对外宣称是来攀登梅里雪山的,但当地藏民并不知道梅里雪山在哪,因为那是外界对这片雪山的称呼。

青稞酒酿造的友谊一直持续着,直到藏民知道了登山队的真实来意,他们受到的震惊是前所未有的。因为藏民认为生活中的一切都是神山赐予的,山上的牧场养肥了牛羊,喝的每一滴水都来自山上融化的雪水。登山就是对神山不敬,神灵就会离开,灾难就会降临。

1989年9月,登山队第一次尝试攀登,结果到海拔5500米左右因天气突然转变不得不撤离。到了1990年冬天,登山队经过精心策划准备第二次攀登。村民无法阻止这些手持官方批文的登山者们,就齐聚当地的寺庙飞来寺,祈祷登顶不成功。其间,还有藏民到德钦县政府告状,要求罢免同意登山的人,并说如果日本登顶成功,他们将不再向神山祭祀……然而,登山队出发前一晚,有队员梦到了苍狼与白鹿,大家说这是吉兆。

1990年12月1日,登山队在笑农夏季牛场建立了大本营。8日,1号营地顺利建立在海拔4500米处,队里唯一的藏族队员斯那次里在山脚下留影,惊叹从来没见过这么漂亮的山,他都不想回去了。13日,登山队在海拔5300米处冰河源头右侧建立了2号营地。但在选择3号营地时,中日队员发生了争议。宋志义坚持要远离山脚扎营,避开正面登山路线上的悬冰川。日方认为这样距离2号营地的位置太近,建议把3号营地往上提升到靠近山脊的部分。争议中,一向快人快语的宋志义恼火地说:“要死也不是我一个。”最后,登山队折中在双方提议的位置中间作为3号营地设址基地。营地刚建好不久,一场雪流几乎波及3号营地,但登山队并没有把这次雪崩作为一种预警,反而认为3号营地绝对安全。

12月26日,登山队在海拔5900米处的一个大冰壁前建立了4号营地,这天日暖风轻,卡瓦格博银芒闪耀,近在咫尺。登山队观察了最后冲顶的地形,结论是“已经没有克服不了的难点了”。大家决定抓住时机,取消建立5号营地的计划,直接攻顶。

12月28日,早晨天气晴朗,11点30 分,突击队5名队员接近主峰背后的山脊,到达6200米。当大家都在为即将到来的胜利而欢呼时,当地藏民也得知了当天要登顶的消息,他们几乎倾城出动,聚集在飞来寺一带的滇藏公路上,齐声向神山祈祷:不要让登山者爬上去!煨桑(用松柏枝焚起的烟雾,藏族祭天地诸神的仪式)浓烟直冲云霄……

就在这时,卡瓦格博突然变脸,风雪骤至。下午1点30分,在突击队到达6470米时,宋志义感觉东南方向好像有云层向他们压过来。这时,峰顶就在眼前,垂直距离只有270米。下午4点,风雪丝毫没有停止的迹象,井上队长只好下令返回3号营地。但此时,山顶被黑云笼罩,他们彻底迷失了方向。直到晚上10 点,风突然停住,乌云散去,月亮照在雪地上,露出惨白的光芒。晚上11点,突击队队员几乎是连滚带爬地回到3号营地。

这次突击顶峰虽然功败垂成,但是6470米的高度极大地鼓舞了队员。登山队决定恢复重建5号营地的计划,并将登顶日期定为1991年1月1日。但是,从1990年12月29日开始,暴雪突至,把3号营地死死封住,登顶日期不得不一再后延。按登山的规定,一般情况下新雪下后三天不能上山,因极易发生雪崩。大本营也曾提醒3号营地的队员撤回,休息几天再上,但急切等待登顶的队员都不愿意。中方6人,日方11人,一直宿营于3号营地。实际上,连续几天的暴风雪,3号营地上方三条支脊已积聚了成千上万吨冰雪,这无疑是悬在登山队员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1991年1月3日晚上,山上山下仍然像往常一样通过对讲机聊天。10点30分的通话中,山上的队员还在抱怨这雪什么时候才下完,帐篷高1.5米,雪已经有1.2米了。据负责与登山队联络的张俊回忆,1月4日早上7点半,对讲机里没有登山队员的声音。往常,山上的队员五六点就开始吵他们。半个小时过去,大本营的工作人员开始紧张起来,所有人都拿着对讲机不停地呼叫着。大本营紧急开了支部会议,决定10 点以后,再没消息就往上报。这时,大本营附近发生了一次不大的雪崩,这让焦急等待的人又平添了一丝不安。10点刚到,张俊就向昆明的指挥部做了报告。此后,无论是无线电联络,还是瞭望观察,3号营地及17名中日队员,一夜之间消失得无影无踪!

雄伟的卡瓦格博雪山

连日的大雪到了1月4日突然就停了,之后连续4天,整个梅里雪山晴空万里。张俊后来无奈而伤感地说:“如果真有神灵的话,那么神灵给了我们4天的时间来救我们的队友,但我们没有抓住。等到飞机来了,救援队来了,天一下子就变阴了,连日暴风雪。”

1月6日,中国登山协会救援队从北京乘机赶到昆明,9日晚到达大本营;16日,实力最强的西藏登山队也从拉萨赶来,2000多公里路程的滇藏公路,平日至少需要6天时间,他们两天就赶到了。遗憾的是,救援队到达的时候已经变成了搜索队。两支队伍在铺天盖地的暴雪面前,只有西藏队到达了1号营地,但始终无法接近2号营地。然而只有到达2号营地,才能用望远镜看见3号营地到底发生了什么。

1月9日,通过侦察机发现,3号营地所在位置有30万吨以上的云团样物体堆积,判断是雪崩。1月21日指挥部正式宣布17名队员失踪,搜救行动失败。4月15日至6月6日,中日梅里雪山联合搜索队再次突击搜索,却因雪崩频繁,被迫终止搜索。

对此次山难事故的原因,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是特大雪崩造成的。据对1991年1月9日的航空照片分析,只有3号营地之上的山脊顶部的一块雪崩比较明显,但又不像是特大雪崩的迹象。有人认为登山队可能是陷入了大裂缝,但参加这次登山的成员,多为身经百战的登山家,经验丰富,不至于连裂缝都判断不清……

出于对死难者的尊重,云南省为京都大学登山队保留了5年的首登权。到1996年,也就是首登权期限的最后一年,登山队又一次踏上了重登卡瓦格博的旅程。这一次一共有4名中方队员,17名日方队员,大家都强调“安全第一,死一人即为登顶失败”。 在此次登山之前,日本人还从当地请了两位德高望重的活佛在飞来寺举办法会,祈祷神山保佑登山队员们平安归来。

1996年2月1日,登山队到达了1991年所建的4号营地的同样高度,那日风和日丽,大家都认为此次登顶必然成功。没想到2月2日,从东京气象台传来消息,孟加拉湾的一股暖湿气团正沿着怒江和澜沧江峡谷北上,预计未来两天内梅里雪山有特大降雪,消息后经中央和云南气象台证实。在那种情况下大家都颇为犹豫,最后日本的斋藤队长做出决定,全体队员下撤。

当队员们返回大本营后,卡瓦格博却开始艳阳高照,原来那股暖湿气流在青藏高原南下寒流的冲击下改变了方向,未来仍然是晴好的天气过程……但是此时想再次登顶,体力和心理已经不允许了。登山队在17名队员纪念碑前长跪不起,出发时在此发下的誓死登顶的誓言,经不住山峰的一阵风雪而永远地飘走了。自此,有关方面明令禁止攀登梅里雪山。17名队员的遗骸直到1998年7月才陆续被当地藏民在3号营地下游的永明冰川发现。

一座山峰,在登山者的眼里,想到的是无高不可攀,但藏民则是平行地绕着它走,与自然达成一种平等共存的关系。2000年10月召开的“梅里雪山保护与发展国际研讨会”,是我国第一次就如何保护一座山的文化传统开的一次大会。各方人士签署了关于禁止攀登梅里雪山的呼吁书,呼吁政府立法保护神山,吁请各界人士尊重藏族人民的风俗习惯,请国内外所有热爱大自然、尊重各民族文化的朋友共同保护好梅里雪山,为人类留下这一永恒的净土。

同一时期,原全国政协委员、民间环保组织“自然之友”创办人梁从诫也给全国政协提交了一份提案,要求尊重当地少数民族的文化传统和民族感情。2001年,德钦县人大常委会正式立法,禁止任何登山队再攀登这座因信仰和文化而被尊重的雪山。

其实,以现代人的技术装备,世上已没有攀不上的高峰,登山也是一种健康洁净的运动和生活方式,只是对于必须登上一切地球之巅有什么意义和必要,不禁要提出异议。对一些有着丰厚文化积淀和蕴含巨大生物多样性的山川,保持其原生态,也许更为明智。如果有一天我们将山顶踩在了脚下,那不是我们征服了山,而是山接纳了我们。

(责任编辑:齐风)

(邮箱:chenjianxin1123@126.com)

猜你喜欢
梅里雪山登山队藏民
古道散茶香
视界
犬獒效应
一支登山队的覆没
梅里雪山 我的老阿爸
华耐登山队成功登顶珠峰凯旋盛典在京举办
冷酷的卡瓦博格峰梅里雪山,登山者永远的禁地
请菩萨找零
Because It?s There
月度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