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生态县建设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

2017-05-18 08:23丁萃华邓渝平朱晓静
山东农业科学 2017年4期
关键词:发展对策山东省现状分析

丁萃华 邓渝平 朱晓静

摘要:实现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全面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生态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是建设生态县的基本要求。生态县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发达的标志, 也是城市经济、文化和科技发展的必然结果。本文结合实际, 分析山东省生态县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推进生态县建设的建议。

关键词:山东省;生态县;现状分析;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3.22(252)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1001-4942(2017)04-0143-04

Status Analysis and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 of

Ecological County Construction in Shandong Province

Ding Cuihua1, Deng Yuping2, Zhu Xiaojing1

(1.Shandong Academy of Governance, Jinan 250014, China;

2.Jinan State-Owned Asset Investment Co., Ltd., Jinan 250010, China)

Abstract To realize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society and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fully implement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rategies and promote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ecologic dominance to economic dominance are the basic requirements of constructing ecological counties. Ecological county is the sign of highly developed material civilization and spiritual civilization. It also is the inevitable results of development of urban economy, cultur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this study, the current status and problems in ecological county construction in Shandong Province were expounded, and some suggestions were put forward.

Keywords Shandong Province; Ecological county; Status analysis;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

生态县是指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指导下,县域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共生共荣的良好状态,体现了我国生态建设扎根基层、植根现实的诉求。生态县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为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近几年来,全国生态县建设取得很大成效,生态环境逐渐得到恢复,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改善了人们的生存、生活环境。山东省自2009年即开始部署“十一五”生态市、生态县(市、区)创建工作计划,成绩显著,但也存在不少问题。本文总结商河、莱州、蒙阴三地创建生态县的具体措施和经验,以期为推进山东省生态县建设提供参考。

1 山东省生态县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截至2016年9月底,山东已建成27个省级“生态县(市、区)”,其中文登区、乳山市、寿光市是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生态县建设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是山东作为人口大省,擁有137个县(市、区),其中市辖区51个,县级市28个,县58个;生态县(市、区)仅占全省县(市、区)的19.7%。山东省生态县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1 生态观念淡薄,认识存在偏差

少数领导干部对生态文明建设还存在认识误区,认为发展就需要代价,近几年经过治理,生态环境得到了很大改善,无需再重视、再加强,顺其自然发展就可以了。少数企业环保法制观念不强,重发展、轻环保,致使有些项目违法违规建设还有发生,“先上车,后补票”尤为突出。农村干部群众环境保护意识普遍淡薄,对环境污染的危害性缺乏足够认识。

1.2 城市建设与污染治理不同步

随着县城企业增多,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增多,减排工作形势严竣。现有主要污染源治理技术相对落后,主要污染物COD、SO2及重金属超标排放造成环境污染事故时有发生。部分生活污水直接外排致使河流水质恶化;部分生活垃圾未得到有效的无害化处理,产生大量有害气体和垃圾渗滤液,造成环境二次污染,对周边地表水、地下水、耕地以及大气环境带来不利影响。县城汽车尾气﹑交通粉尘﹑环境噪声和第三产业污染扰民等问题较为突出。

1.3 农村污染问题突出

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试点普及率低;随着农业的发展,农药、化肥大量使用,面源污染十分严重,农膜产生的“白色污染”不断增多;大量生活污水和垃圾得不到有效处置,随意丢弃现象严重。

1.4 资金投入不足,工作力度不够

虽然近年来生态环境得到不断改善,促进了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但从总体来看,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尤其是乡镇。城市硬件设施建设缺乏载体支撑,促使生态文化形象化、具体化的平台和宣传手段比较薄弱,生态环境建设效果上也存在很大差异。

1.5 机制不够完善,政府职能缺位

环境监察涉及面广,工作量大,人员配置严重不足,环境监测能力和监测手段严重滞后,难以适应新形势下生态县建设工作的需要。

2 山东省生态县(市、区)建设的几种模式

2.1 商河生态县建设模式

2016年6月山东省环保厅考核验收组考察商河县污水处理厂、无害化垃圾处理厂、现代牧业有限公司、农业科技示范园、开元湿地公园等,商河县通过了国家级生态县考核验收。其具体做法如下。

2.1.1 实施城乡环卫一体化 集中力量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居民小区生活污水处理达标后排放,全县12 个乡镇(街道)均为济南市第一批城乡环卫一体化达标乡镇,做到了城乡环卫“一体化”、城乡环卫“新统筹”、保洁“无盲区”,在全济南市率先实现了城乡环卫一体化新模式。

2.1.2 实施全方位的生态建设 以 “美丽乡村”建设为先导,从大区域到小区域,从县、镇到乡村,商河县建设生态文明实施全方位、全覆盖战略。截止目前, 12 个乡镇(街道)全部获得省级生态乡镇称号,3 个村获得省级生态村称号,268 个村(居)获得市级文明生态村称号。从硬件建设方面,自2011 年起连续 3年每年改造农村旱厕至少 2 万座;进行了以“绿化、美化、亮化”为内容的村容村貌改造。从软环境建设方面,每年进行道德风尚评比,改善了邻里关系、婆媳关系,“村村优美、户户创业、家家和谐、人人幸福”的美丽乡村初步形成。

2.1.3 打造“绿色生态商河” 商河始终把大力发展绿色生态林作为生态环境建设的核心内容,先后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在环城生态圈、环库生态圈、公路沿线、沿河绿化带、林业产业富民工程建设带种植经济林、生态林,推行林业绿化目标管理绩效考核机制,极大地调动了全民植树造林的积极性。截止目前,县城区绿化覆盖率达 42.5%,城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 12.16 m2,共整治3 条河道景观,绿化改造21 条道路,建造、改造35 处小型健身广场和3 处大型休闲公园。

2.2 莱州生态市建设模式

莱州市按照“体现田园风情、彰显特色亮点、固化乡村记忆、保护遗迹遗存”的要求,高质量、高标准打造一批特色村庄、特色乡镇和示范片区,推动生态文明乡村建设提质扩面。

2.2.1 强调规划在先 颁布实施生态县建设规划,确立总体思路、基本原则和建设目标,明确生态功能区划,提出重点任务和重点建设项目以及相关政策措施。建立“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分工负责、环保统一监管”的工作机制,对130个示范片村庄和13个特色村庄,制定高标准、有特色、接地气的详细规划,确保“无规划不建设、有规划必落实”,全程跟进,定期督导,实现项目精细化管理全覆盖。

2.2.2 深入推进生态文明乡村建设 对已建成的223个生态文明示范片村庄建管并重,探索建立完善生态文明乡村建设长效管护机制。按照提质、扩面、增效的思路,深入挖掘村庄历史文化,在每个示范片中筛选2~3个村庄打造特色项目,同时确定2条市级生态文明乡村旅游重点线路,整合力量,全力打造。按照“切块负责、共同管护”的原则,把田间地头、集市、河道、道路、养殖场、村庄等农村环境敏感区域纳入常态化管理。

2.2.3 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从健全激励机制入手吸引生态建设专业人才,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建立合作关系,建立专家库,组建专家咨询队伍。加强本地技术骨干队伍的培养,逐步建立一支懂技术、懂管理的人才队伍。

2.3 蒙阴生态县建设模式

临沂市蒙阴县立足当地丰富的生态资源优势,采取强有力措施推进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着眼于全面改善生态环境,着力于培育生态文化,集中精力发展生态经济,加快推进蒙阴文明乡村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到2016年上半年,已创建“十星级文明户”7万多个,同时打造“美在农家示范户”3 000多个。

2.3.1 凝聚思想共识 生态文明乡村建设涉及方方面面,必须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各级各部门必须坚持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将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纳入领导班子、领导干部工作实绩考核的重要内容,确保生态文明乡村建设有序、健康、深入推进。当前,着力以建设“全省县域经济科学发展生态文明试点县”和创建“山东省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示范县”为重要支撑和有力抓手,整合资源、创新机制,使生态文明乡村建设提档增速。

2.3.2 发展绿色产业 进一步转变经济发展指导思想,把发展的重点放到提质增效升级上来,形成具有当地特色的生态经济体系,为生态文明乡村建設提供强有力的经济支撑。一是实施新型工业主导战略,进一步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着力构建高效益、低污染、清洁生产、低碳发展的“绿色工业”体系。通过技术改造、集群发展等途径,提升传统产业,发展新兴产业,加快完善工业园区综合配套功能,集中力量抓好一批大项目、好项目。二是加快推进传统种植业向观光农业、生态农业转型,做大做强山区特色农业。深入实施现代桃产业体系。积极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注重品牌宣传,提高蒙阴特色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三要树立全县域“景区化”理念,主动承接大蒙山辐射,以云蒙湖10万亩水面为轴心,以“岱崮地貌”为亮点,以红色孟良崮为龙头,加快形成“一山一湖两崮”资源集聚效益,发展乡村旅游商贸产业。

2.3.3 坚持生态文明惠民 让群众生活更加幸福是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的首要目标。一是优化人居环境,解决关系民生的环境问题,加强水源地生态保护工程和配套工程建设,开展小流域治理,搞好绿化美化,抓好沿路、沿线、沿河环境综合整治。二是强力推进土地资源、水资源、能源节约集约和循环利用,减少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三是弘扬具有蒙阴特色的生态文化,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广泛开展各类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培育良好社会心态,倡导文明风尚。

2.3.4 构建生态文明乡村建设长效机制 一是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县财政每年设立专项资金,通过“以奖代补”的形式对各乡镇街区生态文明乡村建设予以补助。按照“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广泛吸引社会力量投资参与农村安全饮水、垃圾收运、污水治理等工程和项目建设。二是完善考核奖惩机制,从生态文化培育、生态环境改善、文明乡村建设、生态经济发展四个方面建立健全区域发展绩效评价体系。根据各地区不同功能要求和目标定位,实施差异化考核,加大生态效益、产能过剩、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科技创新等指标的权重,建立和实施生态环境违法违规责任追究制度。三是引导全社会共同参与。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引导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环境意识和生态文明观念,培育和激发全县人民建设生态文明乡村的主体意识,努力营造全社会支持配合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工作的良好氛围,凝聚助推发展的正能量。

3 加快推进山东省生态县建设的主要措施

3.1 加强生态县建设的理论指导宣传

3.1.1 加强统计数据整理分析 统计工作是理论研究的基础,只有统计工作规范,统计资料真实,统计分析才能精准。但目前,生态建设统计指标欠科学、欠规范。有的县域只公布符合国家生态建设要求的指标,不按照国家统一要求规范描述生态建设情况,甚至随意增减相关数据。因此,县域开展生态县建设时,应将加强统计数据整理分析放到首位。

3.1.2 生态县建设要与当前生态科学技术紧密结合 中央、山东省就组织机构规划、单位GDP能耗、森林覆盖率及噪声环境质量等方面进行明确界定,这些量化规则指标对各县域积极开展生态建设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但却掩盖了将系统生态学碎片化的弊端。生态县建设规划要综合考量一个县域气候、山脉、水文、植被等条件后进行设计建设,而不能仅是满足量化规则指标后的产物。

3.1.3 定期系统开展生态县宣传教育 生态建设是个系统工程,“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并不能完全显示出生态建设的总体效果。因此,应定期开展生态文明系列宣传活动,提升人民群众对污水处理、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植被保护、降低资源能源消耗等生态文明建设的系统认识,引导他们积极投入到生态建设中去。

3.2 统筹协调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

经济社会得到充分发展,才能有足够的人力物力财力实现生态环境的良好状态;但不顾及生态系统的承受能力、一味只强调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就会对环境造成污染;优良的自然生态资源是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坚实基石,恶劣的生态环境将会阻碍经济社会的发展。因此,必须统筹协调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循序渐进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相互促进,既要解决当地生存发展问题,也要为子孙后代留有足够多的发展资源。引导企业通过技术换代升级,提升自身排污能力;加大检查纠错力度,制定合理的处罚机制,提高违法成本,标本兼治。

3.3 因地制宜建设生态县

生态县建设与当地自然条件、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从山东省生态县建设的经验来看,利用好地方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是加快生态建设的强大助力。优势资源充足的区域,经济发展态势好,能够满足生态建设的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的需求,开展生态建设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优势资源不足的区域,首先,应让贫困人口摆脱不利的环境资源,减少对脆弱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消耗,然后整体规划,统一治理。而对于生态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利用开发的区域,应综合当地气候、土壤、水文等自然条件,因地制宜进行生态开发。

3.4 搞好小流域的水土流失治理

加大小型水利水保工程的投入,因地制宜修建一批蓄水池、沉沙涵、排灌水渠、拦河坝、防护沟道等工程,实现截流、蓄水、拦沙、沉沙的目的,并解决灌溉和人畜饮水问题;加大坡耕地的改造力度,大力植树造林,对25度以上的坡耕地应尽量退耕还林(草),对25度以下的坡耕地要加快坡改梯的进度,建立稳产高产农田,增强蓄水保土功能。

3.5 综合开发利用自然资源

一是限期治理污染严重的企业;二是新建、扩建和改建项目要尽量采用能耗、物耗小,排污量少的生产工艺;三是大力发展小水电、沼气、太阳能等,解决农民的燃料问题,减轻农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四是提高“三废”的综合利用水平,实现“三废”的资源化。

参 考 文 献:

[1] 卞有生,何军. 生态省生态市及生态县标准研究[J].中国工程科学, 2003, 5(11):18-24.

[2] 朱秀明.欠发达地区如何建设生态县[J].环境保护, 2009,424(14):51-53.

[3] 高胜,张文秀,熊长云.生态农业县转向生态经济县建设初探[J].生态经济, 2001(7):34-37.

[4] 杨飞.浅淡国家生态县创建中的能力建设及保障措施[J].环境科学导刊, 2012, 31(3):13-15.

[5] 黄静虹,葛大兵,王文婕,等.生态县建设规划与管理决策支持系统研究[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2015(3):160-162.

[6] 朱孔来,马宗国.山东县域经济发展目前存在的问题及主要对策[J].山东社会科学,2010(12):163-167.

[7] 張伟,蒋洪强,王金南,等.科技创新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和贡献[J].中国环境管理,2015(3):52-56.

[8] 张德宽.加快推进生态山东建设[J].山东经济战略研究,2013(3):6-10.

猜你喜欢
发展对策山东省现状分析
RCEP对山东省高质量对外开放的影响
北风催眠曲
再见,雪姑娘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策略研究
福建省森林旅游市场现状与发展对策
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分析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