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橘颂》看屈原精神及其当代价值

2017-05-18 08:45张小景
青年文学家 2017年14期
关键词:重建人文精神

张小景

摘 要:屈原的《橘颂》是我国咏物诗的开山之作。全诗托橘言志、借橘抒情,是诗人对理想人格和人生追求的自白,是屈原精神的生动写照。分析《橘颂》中所蕴含的屈原精神的内涵,重新审视屈原的精神人格,弘扬屈原精神,对于今天中华人文精神的重建意义重大。

关键词:《橘颂》;屈原精神;人文精神;重建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4-0-02

伟大诗人屈原以其卓绝的人格魅力—屈原精神,鼓舞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砥砺前行,成为推动中华民族前进的精神动力。千古名篇《橘颂》作为我国咏物诗的开山之作,既是屈原辞赋作品中最特别的,也是最能反映屈原精神的一篇。全诗托橘言志、借橘抒情,名为颂橘,实为颂人,是诗人对自己理想人格和人生追求的自白,是诗人的自题画像,深刻地透视出了屈原之魂。分析《橘颂》中所蕴含的屈原精神的内涵,重新审视屈原的精神人格,弘扬屈原精神,对于今天中华人文精神的重建意义重大。

一、了解屈原

屈原名平,字原,自名正则,字灵均,政治家、诗人,约公元前340年出生于楚国发源地丹阳(今湖北省秭归县乐平里),公元前278年自沉于汨罗江,终年六十二岁。感悟屈原精神,了解其政治经历是前提。

屈原出身贵族,历经楚威王、怀王、襄王三个时期,曾任左徒、三闾大夫等职。屈原生活的时期,正值战国七雄争斗最激烈、中国即将大一统之时,改革、发展是时代的主题,也是各诸侯国是否具备竞争力的关键。当此之时,秦、楚最强,能够完成统一大业的,非秦即楚,所谓“横则秦帝,纵则楚王”[1]。洞察天下局势的屈原,主张对内“彰明法度,举贤授能”,对外“东联齐国,西抗强秦”。起初屈原很受怀王重用,“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2]P3009在他的努力下,楚国国势强盛、威震诸侯,天下局势为之一变。然而他的忠直磊落、超群能力以及改革举措,却遭到嫉贤妒能、奸诈卖国的子兰、上官大夫、靳尚等大臣的憎恶、反对甚至诬陷,加上秦的刻意欺诈哄骗,更由于楚怀王、顷襄王的目光短浅、是非不辨,屈原被疏远乃至流放。良臣被疏,国家政治腐败黑暗,百姓离心,楚国逐渐丧失了与秦国对抗的能力。屈原被迫远离朝堂,却始终“眷顾楚国,系心怀王”[2]P3013,“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2]P3013。楚国的命运与他的生命、灵魂已化为一体。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楚国都城郢都,政治理想破灭,救国无望的屈原,仰望长天,深深叹息一声,俯身投入滚滚的汨罗江中,与国同亡。

二、从《橘颂》看屈原精神

《橘颂》是屈原组诗《九章》的首篇。“颂”是一种对美好事物进行歌颂和赞美的文體,“橘颂”即“美橘之有德”。诗人屈原用类比、拟人、联想手法,以橘树为对照,来表达自己的人生理想和人格追求,是诗人“因比物类志,为之颂,以自旌焉。”全诗物我交融,“句句是颂橘,句句不是颂橘,但见(屈)原与橘分不得是一是二,彼此互映,有镜花水月之妙。”诗中的橘树已经成了屈原的化身。让我们品读《橘颂》,聆听屈子心声,感悟屈原精神。

1.承天受命、竭忠尽责的使命感

《橘颂》全篇都充满着对故土宗国最深沉真挚的爱。这种爱,来自哪里?就来自诗人所具有的承天受命的神圣使命感。诗作开篇便是“后皇嘉树,橘徕服兮”,直奔主题:皇天后土,江山如此多娇,正需无数栋梁—“嘉树”来辅佐、捍卫、创造。那么何等“嘉树”才能担当如此重任呢?诗人回答:“橘徕服兮”—我橘树可以!诗人豪情万千,充满了承天受命的责任感、使命感。接下来,诗人写道,“受命不迁,生南国兮”,我橘树受天命降生南国就绝不迁徙。《汉书》记载“江陵千树橘,楚地正产橘也”,可见橘树生于楚。《晏子春秋》记载“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徙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足见橘树对生于斯长于斯的南国土地无比热爱、忠贞。橘树与诗人何其相似,同样生于楚长于楚,同样承天受命要成为栋梁,同样受命即不迁。全诗对于这一“不迁”的品质高度赞美,反复咏唱:“深固难徙,更壹志兮”;“独立不迁,岂不可喜兮?”;“深固难徙,廓其无求兮”。最后,诗人对橘树的赞颂达到了顶峰,“与长友兮”,“可师长兮”,要把橘树作为自己的挚友、老师,甚至认为橘树的品格堪比宁饿死也不食周粟的伯夷,要把它当作楷模:“置以为像”,层层深化。至此,诗人与橘树融为一体,橘即诗人。橘的品质正是生于楚长于楚的屈原一生秉承的品质:承天受命、不离不弃、竭忠尽责。史实证明,屈原用生命践行了这一特质。屈原才华横溢,处庙堂之高时,践行美政:对外联齐抗秦,对内举贤授能、修明法度,与腐朽的楚国贵族集团作殊死斗争,为国家的强盛和统一大业鞠躬尽瘁;忠而被谤、信而见疑,被疏远流放后,他完全可以选择到别的诸侯国一展风采,但他却始终牢记使命,坚持理想,宁愿“行吟泽畔”、“形容槁枯”,葬于江鱼腹中也要坚定地留在楚国,真正做到了“受命不迁”。他坚守使命的爱国之情是如此浓烈,因此,《中国文学史》评价他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

2.苏世独立、横而不流的高洁人格

林庚先生评价说:“《橘颂》所写的是一种清醒的性格,这正是屈原自己的性格。”《橘颂》全诗都充满着坚定、清醒、独立的“独醒精神”,而苏世独立、横而不流的高洁人格正是屈原精神的精髓。品味全诗,从中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屈原独醒精神的心路历程。橘树对自己的生长环境—南国大地和肩负的使命—成为“后皇嘉树”有着深刻的认识,所以对自身之“美”要求很高—好修,终至内外兼美。橘树形象美:根深,坚定不可迁移;叶绿,充满生机;花素而荣,高洁而茂盛;棘剡,抵御能力强;果实圆抟、色精、内白,内在丰富。它是如此的“纷缊宜修”、“姱而不丑”,在这里,橘树的根、叶、花、棘、果等都有了独特的意义。橘树具有内在美:它使命感强,所以受命不迁;它意志坚定,所以深固难徙;它好修不辍,所以秉德无私、廓其无求,闭心自慎、淑离不淫,等等,诗中“苏世独立,横而不流”一句,充分概括了它的内质特点。它清醒独立、不屈不挠,它有仪有德、永葆初心、堪当大任,它是真正的国之栋梁—“后皇嘉树”。然橘有德实际是说人有德,橘即人,是屈原的人格追求。屈原用一生来诠释这种独清独醒的精神:为了楚国的强大和统一大业他时时保持清醒的头脑,虽身处群小环围的黑暗现实之中,却始终知道“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知道“我是谁、为了谁”,即使“举世皆浊”我也要“独清”,“众人皆醉”我却“独醒”,决不同流合污,为了使命上下求索。黑夜给了他黑色的眼睛,他却用它来寻找光明。“苏世独立,横而不流”的屈原,是卫护楚国的“嘉树”,达则改革楚国,穷亦不改初衷,明知“路漫漫其修远兮”却毅然“上下求索”。屈原是真正的醒者,国破之时,他选择了崇高、自由、独立的死,清醒地来,清醒地去,一江千古独属斯人。

《橘颂》全诗虽短小,仅36句,却以简朴明快的节奏、华丽绚烂的辞章、昂扬奋发的格调、汹涌奔放的感情,表达了诗人乐观开朗、积极进取、自信自强的浪漫主义情怀,他塑造的橘树形象,已成为一个光辉灿烂的艺术典型,更成为一种精神—屈原精神的象征,成为我国文学史上的一座奇伟高峰。

三、屈原精神的当代价值

《橘颂》所塑造的艺术典型—橘树形象,它所承载的屈原精神,在中华文化史上占据着崇高的地位,“屈原的存在,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也是人类精神史的骄傲,他标示了人类精神可以达到的强度和高度”屈原为人们构建了一个无比崇高的精神世界,成为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精神,滋养了一代代中华儿女,特别是当国家民族危难之时,这种精神的感召作用尤其强大。

1.传承屈原精神,重塑勇于担当的使命感

屈原精神的内涵丰富、宏大,传承屈原精神,首先要继承他承天受命的责任感、使命感。屈原真挚的爱国之情、浓烈的报国之志、孜孜不辍地勤学修德砺能皆源于他对祖国的神圣的责任感、使命感。根源意识深植于屈原的血脉之中,象橘树一样,他的根就深深在扎在生他养他的楚国,强楚梦、统一梦就是他的初心,“为了楚国”是他的天命。使命所在,才会严格要求自己,勤学好修,也因此才能洞悉国内外局势,为国家制订正确的目标和路径;因使命所在才会恪尽职守,不离不弃,即使惨遭放逐远离庙堂,虽九死一生终不改初心。特别是在那“朝秦暮楚”成为潮流,大量社会精英“楚材”却“晋用”的时代,屈原依然秉持初心,“独立不迁”,这些都源于他的使命感、责任感。可以说正是这种使命感,造就了屈原精神。从屈原“受命”,到“楚虽三户,亡秦必楚”[2]P385,再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忘,匹夫有责”,“为了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同学们,大家起来,担负起天下的兴亡……(毕业歌)”,直至建国初期的艰难岁月中,有志之士从世界各地回归祖国参加新中国的建设……从中我们可以强烈地感受到中华儿女对国家、民族、人民的崇高的使命感,屈原精神像血液一样流淌在中华儿女的血液中。今天,中华民族是如此地接近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伟大的使命、神圣的职责,正需亿万中华儿女的共同努力,更需林立的“嘉树”来创造更加辉煌的文化和历史。然而,我们面对的却是信仰缺失、充满怀疑,出国发展成为潮流的社会现实,传承屈原精神,重塑信仰,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迫切。铸造国魂的核心要素就在于使命感的培养,每一个真正的中国人都应该明白:我生在中国,我所站立的地方,就是我的中国;应该牢记:我是中国人,我热爱我的中国,铁肩担道义正在我辈!

2.传承屈原精神,培养独立自由之精神

明晰了自己的神圣使命,那么要怎样去实现呢?该具有什么样的品质、品德呢?在屈原精神中我们可以找到答案。屈原始终坚守苏世独立、横而不流的高洁人格:面对列国争锋、祖国危机重重,君臣却只知文恬武嬉、醉生梦死的社会现实,屈原以超常的洞察力准确地把握、预测时代发展脉搏,以过人的毅力坚守理想永葆初心绝不言弃,他明知现实黑暗却仍然敢于直面淋漓的鲜血决不同流合污。这是什么精神?这就是独清独醒、勇于探索的独立自由之精神。当今社会,传统人文精神逐渐边缘化,心态浮躁、重视眼前利益俨然成为社会风气,尤其是网络的发达,大众更容易人云亦云,我们的判断力日渐衰弱,特别是社会价值的判断力越来越差,何为真善美?正道安在?在社会大变革、国家大发展的今天,我们越来越需要屈原那种众人皆醉我独醒的精神。传承屈原精神,就是要培养清醒、独立、良知、理性品质,来直面一切诱惑、问题,不随波逐流,不患得患失,才能不负我们的使命。只有有了独立自由之精神,我们才能充满豪情地说:因为我光明,中国充满了希望!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屈原精神,是催醒国魂的种子,是照亮中华儿女前进路程的永恒明灯!

参考文献:

[1][汉]刘向.战国策[M].云南:云南人民出版社,2011:3.

[2][汉]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2014.

[3]蘇联,高尔基:《文学书简》[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483.

猜你喜欢
重建人文精神
白金十分钟自救互救实践创新展现新时代人文精神价值
人文精神在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中的体现及构建
二孩时代,人口生态重建的理性思考
关节镜下腓骨长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的临床研究
红十字骑士的死亡与再生
用镜头“重建”徽州
试论医学人文精神的构建
循证医学的人文精神
基于历史教学中人文精神缺失与重建的新思考
寻找历史的缝隙——关于“人文精神讨论”的述评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