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体会点滴

2017-05-18 20:57郭思
散文百家·下旬刊 2017年3期
关键词:培养兴趣实践活动小学数学

郭思

摘 要:教学就是教给学生借助已有知识去获取新知的能力,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根本出路,在于为培养儿童自身的学习能力、创造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创设一个广阔的空间,通过教师必要的启发诱导,让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知识的过程,引导学生发展思维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培养兴趣;讨论交流;实践活动

随着数学教学改革的深入,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开始变得更自由、更灵活,学生也始终在愉快的状态下积极地学习数学,这的确是我们数学教学改革的一个可喜的变化,学生思维活跃,敢于质疑,愿意与同学、老师交流,勇于发表不同见解,乐于表现自己。体现师生交往互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新的课堂教学模式逐步形成,从而使数学课堂教学达到了比较理想的效果。在这些年的教学时间里我得到了一些教训,对小学数学教学工作有了一些体会。

一、从严执教,严格训练

教师要做到“严教善导”,就是严格要求,从严执教,严格训练,课上认真指导,善于引导。人们常说:“严师出高徒”众人皆知,无可非议。但必须因材施教。

新课改走进课堂,对我们怎样教数学,教师用书中对数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多方面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与指标。

教师对学生的作业错误必须及时纠正,批改作业,对于差生应做到面批,有错时面令其纠错。在数学教学中,我多年的做法是:因材施教。我把学生大体分为三类,优生,后进生,差生。对于优生,指导他们多学,多思多做,对于后进生多引导他们向优生看齐,多鼓励,力争取得好成绩;对于差生,根据个人的特点引导他们勤学,多练,多辅导,多提问,给他们更多的体验机会,力争让他们不掉队。

二、要准确把握课堂提问的时机和学生思考的时间

尽管一节课中提问次数没有确定,但准确把握好提问的时机却非常重要。何时提问,提问什么内容,教师课前一定要设计好。若能在恰当的时机和火候提问,能够起到非常好的效果;它能调动学生情绪、活跃课堂气氛、保证思维质量、提高教学效果等。一般情况下,课堂提问的时机通常产生于下列情况:一是学生学习中有所知、有所感、意欲表达交流时;二是学生学习中有所疑、有所惑、意欲发问质疑时;三是学生学习情绪需激发、需调节、意欲表达倾诉时;四是促进学生自我认知、自我评价、信心倍增时。教师若能准确把握好以上的提问时机,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将会大大提高。

此外,在提问后教师应注意停顿一会儿,让学生有一定的思考时间。有的教师在提问后,常常缺乏等待的耐心,总希望学生能对答如流,如果学生不能很快作答,教师就会重复这个问题,或重新加以解释,或立即降低难度,甚至叫其他的同学来“帮忙”,根本不考虑学生是否要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去形成答案并作出反应。实际上,如果教师提问后能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那么他们的课堂将出现许多有意义的变化:学生的应答兴趣就会加大,随意回答的情况就会减少,回答会更完整、更准确、更精彩,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也明显增强。

三、激活学生思考意识

传统“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往往将学生置于被动位置,使他们从小以教师传授的知识为主,长此以往,学生思考习惯的培养很难实现。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应当学会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从被动走向主动,在教师的引导下与所创设的情境的刺激下激活学生的思考意识,这是培养有效思考习惯的良好开端。根据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小学生处于具体运算阶段,以形象直观思维为主,教学情境能够帮助学生从枯燥单一的数学知识中走入生动真实的环境,这既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又可以激发他们的思考意识。例如,教师在讲授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认识物体与图形》,单纯地灌输长方体、正方体的概念显然是低效的,简单地在黑板上呈现图形也不利于学生的思考,因此,教师可以自带一些相关实物,如,魔方、铅笔盒、足球,让学生进行现场分类。这个分类的过程其实就是培养学生有效思考的过程,能够为他们营造直观的观察情境,让他们利用自己的经验思考如何区分不同类型的物体,以及思考这些物体的共性之所在。这种情境创设下能够刺激学生去观察,在观察中主动思考,从而获得对知识的感性认知。

四、开展小组合作,在讨论交流中开拓思考空间

合作的力量是无穷的,这种学习方式至今还未被广泛运用于小學课堂教学中。由于个体身心发展具备阶段性特征,处于同样年龄阶段的学生具备一些共同的思维特征,因此,也更容易交流与沟通。在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式学习方式,一方面能够促进学生在这个开放的平台上各抒己见,通过语言与动作呈现出他们的思考过程;另一方面,学生在分歧与讨论中能够吸收同伴们的观点,同时思考各自观点的利弊,最终能够达到扬长避短的目的。小组合作是一种开放式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可以极大地开拓学生的思考空间,值得每一位小学数学教师的思考、借鉴。

五、组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培养思考习惯

实践出真知,在实践中学生有机会进行动手操作,从而发现问题、提出疑问并尝试解答,这个过程能够高效率地培养学生的思考习惯。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缺乏实践机会,动手操作能力不足,这种教学模式下培养出的学生可能在掌握知识方面有所优势,却无法启动自己的大脑装置,提高思考能力。尤其是数学属于一门应用性较强、与实际生活联系密切的科目,因此,重视组织实践活动是教师应当关注的重要方面。要利用各种实践活动给学生创造能够动手操作的机会,让他们自己动手去获得认知。

小学数学教学的目的,不仅在于传授知识,让学生学习、理解、掌握数学知识,更要注重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良好的思维品质,这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要求,也是当今数学教学的必然趋势。只有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追求,在成功和失败中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才能找到一套适合本学校、本班级和本人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

猜你喜欢
培养兴趣实践活动小学数学
谈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