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互联网+”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2017-05-18 23:39张惠彬
东方教育 2017年3期
关键词:互联网+互联网

(西南政法大学 民商法学院)

摘要: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背景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所有环节都离不开知识产权人才。借助互联网和IT技术构建网络课程平台、网络课程系统、网络教学软件等,使得在师生分离的情况下,有效实施教学和学习活动的新型教育形式,以破解传统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模式的文理分界、实务教学的缺失等困境。在互联网的支持下,可以构建“产学研”结合的知识产权专业教学联盟。教育部应设立明确的条件,选择合适的高校作为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机构。可尝试在全国高校非法学专业学生中开设知识产权通识课程,并将其确定为大学本科生的公共课。

关键词:互联网;知识产权本科教学;知识产权本科课程

一、问题的提出

“互联网+”一词,最早出现在李克强总理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报告指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简单来说,“互联网+”战略就是运用互联网的平台,利用信息通信技术,把互联网和包括传统行业在内的各行各业结合起来,在新的领域创造一种新的生态。“互联网+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指的是知识产权人才培养中,借助互联网和IT技术构建网络课程平台、网络课程系统、网络教学软件等,使得在师生分离的情况下,有效实施教学和学习活动的新型教育形式,以破解传统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模式的文理分界、实务教学的缺失等困境。

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背景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所有环节都离不开知识产权人才。伴随着大批中小型企业、小微企业的茁壮成长,我国高校知识产权人才培养事业面临着机遇与挑战。一方面,科技进步与商业发展对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不能适时调整当前落后的培养方式,高校的知识产权培养则形式意义大于实质意义。另一方面,如高校培养的知识产权人才能够快速适应企业的需求,无疑将对创新型企业的发展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因而,本研究对提高我国知识产权教育品质,探索更为科学、合理的高校知识产权培养途径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二、传统知识产权人才培养面临的困境

在国内,关于中国知识产权高等教育改革文章,特别是对当前培养模式弊端的批判比较多,批评的重点包括:(1)人才培养的层次结构与社会需求脱节。认为我国现阶段培养模式中,对应用型知识产权人才培养不够重视,过度招收硕士、博士等教学、科研倾向的知识产权人才。(2)师资分布和结构不尽合理。表现在东西部地区高校之间,知识产权专业师资分布严重不均衡。师资队伍中,缺乏跨学科背景的老师。(3)知识产权教育存在重理论,轻实务倾向。在教学中,一般以理论教学为主,实务教学较少。不少老师把知识产权课程单纯当成一种法律知识向学生灌输,学生对此并不感兴趣。(4)课程设置不尽科学。国家目前没有统一的知识产权专业培养规划,各高校更多是以法学教育为参照,以规定的法学核心课程为依托。此种模式并未突出知识产权学科的特色和优势,从而导致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不具有竞争力。(5)知识产权普及教育不理想。在高校当中,除了法学院的学生,其他上过知识产权课的比例较低。大部分学生,特别是理工科的学生走出校园时并不具备相应的知识产权知识,甚至对知识产权一无所知,为他们以后的科技和商业活动埋下隐患。

三、国外“互联网+”的教育改革经验

在国外,美国、英国、新加坡等均构建了良好的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模式。在美国学习知识产权的学生来自不同的专业领域,为了应对知识产权复合性知识需求,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在2011年合作搭建了“edX”平台,提供理工科和人文社会科学的课程。“edX”由位于波士顿市剑桥镇的一个非营利组织负责运营,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共同共有。“edX”是一个交互式学习平台,可以让在线学习的学生出席模拟课堂,与教授和其他学生互动交流,完成学业的学生将获得证书。英国是世界公认的最早实行现代著作权、专利制度的国家,享誉全球知识产权界的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每年吸引着世界各国优秀的青年学者知识产权进行交流学习。2013年,12所英国知名大学大学联合推动一个名为“未来学习”(Future Learn)的项目提供学位式的在线课程,和美国的“edX”网上大学平台直接竞争。新加坡高校虽然没有开设专门的知识产权本科专业,新加坡国立大学开设的知识产权管理硕士研究生学位教育。该硕士学位针对中高级管理水平的专业人员和具备科学和工程背景的人士开设,网络课程涵盖了知识产权法、管理科学与工程等多个学科。

三、我国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路

总的来说,以上这些研究成果多是对国外知识产权教育模式概括性的介绍,或是对中国知识产权教育当前现状的批判之声。基于时间的错位,前述研究成果并无考虑在“互联网+”战略实施下,我国高校知识产权本科课程模式如何进行变革,以破解目前虽然高校知识产权专业遍地开花,招生规模屡创新高,而我国企业却不断抱怨知识产权人才严重短缺的尴尬局面。因此,对于中国知识产权本科课程如何适应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要求,确实需要一个专门性、系统性研究,它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也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基于此,本文提出以下改革思路:

(一)在互联网的支持下,可以构建“产学研”结合的知识产权专业教学联盟,文科学校的知识产权专業学生能够通过网络资源选修理工科院校的课程,理工科院校的学生也能通过网络平台学习文科优势院校的法学、管理学等特色课程。企业实践部门的导师也能通过网络视频教学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从而,破解传统知识产权教学中的课程设置的文理分界、师资力量的严重匮乏、实务教学的先天缺失等问题。

(二)教育部应设立明确的条件,选择合适的、具有足够师资的高校作为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机构,防止一哄而起,导致低水平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并在其中选择一些高校开展国际化的知识产权人才培养。

(三)我国高校学生接受知识产权教育的人数较少,特别是对非法学专业大学生的知识产权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因此,应在全国高校非法学专业学生中开设知识产权通识课程,并将其确定为大学本科生的公共课。

(四)网络能够实现资源共享,可以促进交流、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丰富了教学手段,还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学生通过网络平台,给教师的教育教学打分,学校通过网络大数据对不同的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及时进行相应的评价与监控,确保每个学校、教师都能获得良性发展。

基金项目:重庆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重点课题《推进“互联网+”知识产权本科教学改革研究》(2015GX017);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人才与产业耦合:创新驱动下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模式研究》(163032);西南政法大学2015年校级教育教学研究项目《推动“互联网+”知识产权本科课程改革研究》(2015C19)。

作者简介:张惠彬(1984-),男,广东博罗人,法学博士,西南政法大学民商法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知识产权法。

猜你喜欢
互联网+互联网
“互联网+”环境之下的著作权保护
“互联网+”对传统图书出版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