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程标准下的中小学语文学习习惯的衔接

2017-05-18 01:28崔丽君
东方教育 2017年3期
关键词:习惯语文课堂

崔丽君

(辽宁省新民市红旗学校)

中小学语文教学一直存在脱节现象,随着九年一贯制学校的建成,这种问题在同一所学校越发的明显。在小学阶段学习应用自如的学生到了初中突然间无所适从,有些茫然也有更多的困惑,及时帮助学生找到合适的学习方法,尽快适应中学的学习生活至关重要。因此,做好中小学语文学习习惯的衔接是每个语文教师的重要职责,也是语文教学的一个值得重视和思考的问题。

从事小学班主任工作多年,对小学生的行为方式、认知水平、学习习惯比较了解,九年一贯制学校建成后,发现部分语文成绩很好的学生到了七年级成绩有些下滑,面对不明的原因和学生的困惑,反思过往,任教多年何曾关注过中学的语文教学?何曾关注过在小学阶段应该着重培养学生哪些学习习惯?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顿感有责任和义务为做好中小学衔接而努力做点什么。

中小学的语文教学为什么会出现脱节现象,究其原因有很多,教材難度的加深、内容形式的变化、教师教学方法的改变、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方法等都是影响中小学衔接的重要原因。作为六年级语文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哪些方面,作为七年级语文教师又该关注学生的哪些方面呢?于是对刚上七年级的学生通过谈话、调查、听课,跟踪、反馈等方式了解他们的情况,从中发现,做好中小衔接,应以学生为着眼点,最基本的还是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让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保驾护航。

习惯就是人的行为倾向,是指在长时期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行为、倾向或社会风尚。学习习惯也就是在长期的学习活动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学习行为、学习方式。学习习惯的培养需要一段较长的时间,专家研究表明,3—12岁是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很多习惯养成后不容易改变,有较长的后续影响力。中学学习所要求的学习习惯,不可能等学生到了中学后才去培养并马上培养出来的。因此,小学高年级学习习惯的培养不仅要适应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也要面向中学语文教学的需要,让良好的学习习惯成为中小学过渡的稳固桥梁。下面从听、说、读、写四方面谈谈怎样培养学生养成良好习惯。

一、听,夯实语文教学基本功的基础

倾听是比较重要的学习行为,《语文课程学段目标》对小学高年级的听做了明确要求:与人交流能尊重理解对方;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表达要有条理,语气、语调要适当;能根据交流对象的场合,稍做准备,做简单的发言;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

听,概括地说,就是通过语文学习,培养孩子具有辨别语音,理解语意,品评话语的能力,即用听觉去辨别世界。教学中不仅要教育学生仔细聆听,还应培养学生边听边想的习惯。第一,听课文朗读。学生在课堂上听教师及同学们的朗读,有利于记住课文内容。在教学中不必强行规定读课文的遍数,但每课上过之后,同学们能熟读成诵,这就是认真听的效果。听的基础打好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上来了。第二,听老师讲课,听学生发言。听意味着心灵的沟通,意味着眼神的交流,意味着能够对讲话者进行及时的反馈。我们很多时候会发现学生听时心不在焉,听后不知所言,听完马上就忘。因此,在课堂中创造一些听与辩的机会,让学生锻炼听的能力,进而形成习惯。在平时的课堂提问中,老师不要习惯性地重复学生的回答,让听的学生对老师有依赖心理:就算我没有认真听同学的发言,老师也会响亮地、正确地再说一遍的。这样就用老师的听替代了学生的听,学生听的能力与习惯就无从提高和养成。另外,在同学回答问题之后,老师不妨再问“还有什么补充?”或“你对他的回答有什么看法?”之类的问题,用问题去反馈学生听的质量。第三,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训练学生听一篇文章后说出文章的主要内容并能概括出中心意思,经过这样的反复训练,同学们听的基本功扎实了。

二、说,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途径

说,就是能正确使用语言,有效地组织语言表情达意,同时能运用姿势、表情、手势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课堂上发言、讨论、诵读等都是一种表达的机会,小学生天生就有极强的表现欲望,但是,到了高年级,教师往往会发现课堂沉默了,怕说错、不敢说、不愿说是课堂沉默的主要原因。首先,教师要让学生树立敢于表达的信心,激发学生乐于表达的愿望。教师的一句鼓励的话语,一抹浅浅的微笑,一个充满期待和信任的眼神,有利于营造一个轻松的课堂氛围,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自然就能毫无拘束地爱说、乐说,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其次,教师要指导学生说话的方式方法,对于一些表达能力差一点的学生要给思路,给范例。指导学生说话要清晰、流畅、有条理,不要说话不流利或天马行空,不着边际,并且在交流的过程中懂得尊重,树立自己发表意见与仔细聆听别人发言同等重要的思想。

倾听与表达是相辅相成,相伴相随的。倾听与表达能力的提高亦有赖于倾听与表达习惯的养成,因此,教师要创造机会,营造氛围,给予方法,帮助学生养成倾听与表达的习惯,提高倾听与表达的能力,这样不仅能提高小学课堂效率,当学生升入中学后,面对教材内容加深,知识点增多,思维难度加大,课堂节奏变快的语文课堂时,他就能从容应对了。

三、读,积累语言文字感悟文本的桥梁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学生学习语言文

字的主要途径。课程标准对阅读的要求有了更高的要求,由第三学段初步领会文章的写作方法,到第四学段提高到体味推敲重要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欣赏文学作品,阅读科技作品,阅读议论文,诵读古代诗词,课外阅读总量由100万字增加到260万字。

如何加强读的训练,培养积累语言的习惯,我认为有三个层次的做法:一是课前阅读。每天早晨自习课时规定十分钟阅读,阅读内容可以是学生分享新闻早餐片段、国学经典诵读、每日箴言等一些短小寓意深刻激发情感的文章,为新的一天学习提供营养早餐。二是课内阅读,课堂上引导学生把课文中的好词佳句找出来,多读读背背,并从语句内容与表达方式上探究,加深感悟。同时指导学生速读、略读、精读、朗读、默读等技巧,为课后阅读提供方法。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品评词句的能力,又培养了积累语言的习惯,为习作打下了基础。三是课外阅读,多读课外书籍,特别是新课标必读丛书,教师可以给学生任务,要求完成每天或者每周的阅读量,并带着任务去读,广泛了解各方面知识,没有广泛的阅读,很难培养出过硬的语文能力。此外,定期开展语文阅读、诵读、知识竞赛等活动,班级增设“图书角”,给学生阅读提供浓郁的氛围和空间,只有当读书成为一种乐趣,一种需要时,阅读习惯才能培养出来,阅读质量才有所提升,为下一步中学语文的学习奠定基础。

四、写,运用语言文字提高写作能力的动力

写,能够促使学生勤于练笔,提高学生写的能力,因为熟能生巧。写日记就是一种简单可操作的行为,不受篇幅、体裁、时间的限制,学生随时可以记录一天所见、所闻、所感、所悟,更重要就是能让学生养成留心观察生活的习惯,做生活的有心人。对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如快乐、烦恼、不开心、有趣的人和事,以及春去秋来,万物复苏等自然现象,多观察,多思考,遇事问个为什么。善于观察可为写作积累第一手素材,避免说空话、说假话、脱离生活实际等毛病。再把观察的结果记录在日记里,在写日记的过程中思考、提升,写作水平自然就提高了。我想,有写日记习惯的学生,书面语言的表达能力,对文本的感悟能力,对不同主题的挖掘和提炼能力,会比没有写日记的学生要强,这样的学生,自然能在中学的课堂里应用自如,学习起来也不费劲,同时成为写作和阅读的能手。

以上是从听、说、读、写四方面谈谈自己的粗浅认识,当然,为了学生中小学的顺利过渡,我们还要培养学生许多良好的学习习惯,如独立识字、书写规范的习惯,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习惯,上课主动做笔记的习惯等等,让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成为中小学语文学习之间的一座稳固的桥梁,形成学生语文学习的长线发展力,为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尽一份绵薄之力。

猜你喜欢
习惯语文课堂
习惯
欢乐的课堂
上课好习惯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好习惯
写字大课堂
一条鱼游进了课堂
我的语文书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