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两个需要,探讨高中学段区域地理教学

2017-05-18 01:45王秀玲
东方教育 2017年3期
关键词:山区区域学生

王秀玲

(石家庄市第十七中学 河北石家庄 050000)

一、教学设想

随着新课改的深化,为满足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地理教学尤为重视“四大核心素养(即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能力、人地协调观)”在课堂中的落实,从而培养学生能够从地理的角度阐释各类人、事、物呈现的现象和规律。但是作为高考科目,面对高考的硬性考查需求,在规定的时间内,能够理解掌握主要知识。“时间”成为了满足“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和“高考的需要”这对矛盾体关键所在,由此高效的课堂教学,就成为二者由矛盾体转为互助体的重要途径。

为了满足“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和“高考的需要”这对关键矛盾体,在区域地理复习中,能够让学生更多的了解世界不同地区的风采,开阔学生视野,又能达到高考的考查标准。现以《地形和地势》一节教学为案例,探讨高中学段区域地理的高效教学。

二、案例描述

(一)新颖导入 激发学习兴趣

“近两年各地卫士频道争先播演真人秀节目。这些节目给我们带来欢笑的同时也让我们领略了祖国山川的壮丽秀美,今天我们就聊一聊关于中国山川的那些事!”

结合高中生的时代兴趣点,配以精美的节目宣传图片和色彩鲜明的地理景观图,给学生营造一个生动、形象、鲜活的课堂氛围。意在点燃学生学习的热火,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良好的开端是高效落实的前提。

(二)区域认知 注重知识获取过程

高二区域地理复习课,在教学中不能仅仅简单的传授知识,更应重视学生对知识的获取过程,形成区域认知的思维过程,以逐步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推理、归纳、总结的能力。因此本节课按照“欣赏篇-概况篇-观察篇-描述篇-探究篇-发展篇”的线索,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帮助其梳理知识;总结解题方法,提升基本技能。

欣赏篇:播放自制短片《CHINA FROM ABOVE》请同学们欣赏,并注意短片中出现了哪些地理事物?位置在哪?有何特征?

通过“群山论剑”、“高原争霸”两板块设置,从听觉和视觉两个角度,感受中国山川的壮美。其中经纬网地图、景观图片与文字资料的组合,增深了学生对我国重要山脉和地形区的区域位置和自然环境认知,意在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概况篇:根据“中国地形分布大势图”概括我国山脉的大致走向。

确定我国地形单元多是以山脉围成,为“我国山区面积广大”做好铺垫,意在提升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观察篇:运用中国分层设色地形图、地形剖面图、楼梯台阶实景示意图,创设情景设置问题。《爸爸去哪儿》花序:“姐姐”拿到栏目组的一张中国地形分层设色图,“姐姐”看不懂,问黄磊叔叔“这些黄色和绿色分别是什么?”

请同学们思考:1、博学的黄磊会怎么教姐姐识别中国地形图?2、结合“中国地形分层设色图”和“地形剖面图”,说一说我国地势高低、起伏特点?(为把抽象知识具体化,最后呈现阶梯图片,理解自西向东的阶梯下降特点。)3、我国以山脉走向作为三大阶梯的分界线,请你结合中国地形图,指出界山。4、联系实际:我们所居住的石家庄这个城市在哪一阶梯上?5、结合中国各种地形占百分比饼状图,指出我国主要地形类型?6、高考试题有一类区域地形特征描述题,请根据中国的地形特征的归纳,类推其他区域地形特征的描述角度。7、高考链接 :结合等高线图,描述婆罗洲的地形特征。

问题设计由浅及深,贴近生活,环环相扣,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便于学生理解记忆,满足了区域认知的基本素养要求,即区域定位、有什么、什么特点。最终学生能够说出我国地势的基本特征,并提炼归纳高考考查的“地形特征的描述角度”,应用到高考考题的解答中,满足高考能力考查需求。

(三)综合思维 探究区域发展状况

探究篇:通过阅读统计图表,总结出我国山区面积广大的地形特点,并创设相关探究问题。

1、我国东临太平洋,比较地势西高东低与东高西低两种情况,我国降水状况有何差异?2、(1)我国大陆地势西高东低,指出对河流流向影响。(2)河流从高一级流向低一级阶梯时,落差会有什么变化?有什么利用价值?(3)说一说我国地势对东、西部区域之间交通往来影响?3、评价以山区地形为主,对我国经济发展影响?

结合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影响的整体性原理,意在培养学生全面分析的综合思维。利用一分为二的事件分析法,意在提升学生思辨能力。

(四)地理实践能力 提升区域综合效益

发展篇:我国山区面积广大,根据因地制宜发展原则,分析井陉山区的发展方向?

材料一:井陉(xíng,山脉中断的地方,即太行山中东西向横谷),地处太行山东麓,河北省西陲。历代兵家必争之地,驰名中外的韩信背水之战,著名的百团大战,井陉都是主战场。

材料二:如今井陉县城微水镇,多条地方公路与相距40公里的省会石家庄市相通。晋煤外运的主要通道,石太高速公路,在井陉境内有三个上下口。从北京、天津乘车走京深、石太高速公路,2个小时即可到达井陉。

材料三:井陉县是河北乃至中国少有的非金属资源大县。其中“四石”(石灰石、白云石、硅石、花岗岩大理石)、一土(陶瓷粘土)、一水(矿泉水)质优量大。石材雕刻产品也已走出井陉大山 ,陶瓷业以原火陶瓷为龙头,生产的9大系列陶瓷名牌产品远销国内外 。

材料四:太行八陉地形图(图略)

结合身边地理区域發展实例,意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意识,增强民族发展责任感。

(五)人地协调观 树立科学地发展观

发展篇:以下是两处山区脱贫致富案例,结合他们的各自发展历程,谈谈你的感想?

我国2/3以上的贫困县分布在中西部的山区,黄土高原、云贵高原、秦岭——大巴山和四川盆地边缘山区是我国贫困县比较集中的地方。

材料一:我国某一县属于贫困的山区,县政府要求当地老百姓把山上的森林砍光,有价值的中草药全部采光。结果,老百姓都有了钱,盖起了高楼,过上了好生活,但是环境越来越差,森林不见了,绿草没有了,清澈的小溪干涸了,而且崩塌、滑波、泥石流频繁光顾。

材料二:我国某一县属于贫困的山区,县政府要求当地老百姓集资修公路,架桥梁,保护环境,结果来这里旅游的人越来越多,老百姓有的当导游、开旅馆、做生意,生活水平提高,接着政府又进行招商引资,办工业。几年时间就超过了周围的县市,过上了小康生活。

学生比较两则案例,理解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意在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树立环保在路上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课堂总结通过一副对联(盲目开发 各处必山穷水尽;人地协调 山区定柳暗花明。横批:大美中国)达到情感的共鸣,意在从知识能力的培养层面提升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树立。

三、案例反思

整堂课人地协调理念贯穿始终,关注高考考查的思维点,通过利用图文结合的设问,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培养学生思维的多样性,产生思维火花的碰撞,达到“动”的目的。对通过加深我国国情的认识,提升了民族的自豪感和民族发展的自信心,触发环境保护在路上的沉思,达到“静”的目的。这是本人一直力求打造的“亦动亦静”高效课堂模式,最终满足高考的需要,实现学生的地理素养提升,满足学生终身发展的需求。

猜你喜欢
山区区域学生
山区低等级公路设计的几点思考
分割区域
擦桌子
赶不走的学生
山区
区域发展篇
学生写话
聪明的学生等
解决山区环境问题的制度导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