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中国2030”战略下全民健身指导人才培养探讨

2017-05-18 08:28王海涛孟兵林丁晨光李淑学
河北职业教育 2017年2期
关键词:健康中国2030体医指导员

王海涛,孟兵林,丁晨光,李淑学

(1.河北师范大学,河北 石家庄 050024;2.河北省体育科学研究所,河北 石家庄 050011;3.河北中医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22)

“健康中国2030”战略下全民健身指导人才培养探讨

王海涛1,孟兵林2,丁晨光3,李淑学1

(1.河北师范大学,河北 石家庄 050024;2.河北省体育科学研究所,河北 石家庄 050011;3.河北中医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22)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指出要加强体医融合和非医疗健康干预。人们健身意识逐渐增强,但运动损伤的发病率逐年增加,人们健身需要科学的指导。“互联网+社区”的体医融合健身指导模式是目前适合我国国情的有效模式。为了更好地适应体医融合健身指导模式的需求,在全民健身指导人才培养过程中应设置运动医学、运动医务监督、康复心理学等课程,建立现场培训与网络培训相结合的培训模式,建立定期对社区医生和社区社会体育指导员进行共同培训的机制,以促进体医结合,提高健身指导效果。

互联网+;社区服务;健身指导员

2016年10月2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指出要加强体医融合和非医疗健康干预,推动形成体医结合的疾病管理与健康服务模式,发挥全民科学健身在健康促进、慢性病预防和康复等方面的积极作用[1]。全民健身已上升为国家战略,是健康中国的有力支撑[2]。以往人们关注自己是否有疾病,定期到医院进行体检。随着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人们健身意识增强,迫切需要定期了解自己的体质情况,进行慢性病的风险评估,寻求科学健身指导,预防疾病的发生[3]。单纯的临床医学检查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体医融合是健身指导的新模式。随着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的深度融合,健身指导面临着新机遇与挑战。为了适应体医融合的社会需求,实现“健康中国2030”,全民健身指导人才培养模式也应进行相应改革。

一、构建体医融合健身指导模式面临的问题

1.健身指导人才的管理部门缺乏协调

卫生部门和体育部门是体医融合健身指导的两个主体,彼此拥有独立的组织管理体系、自主的资源配置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制约了体医融合健身指导模式的形成与发展。能否处理好卫生部门和体育部门的关系是构建体医融合健身指导模式的关键。这也包括健身指导人才的管理、培养等的归属。

2.集体指导和个体指导的关系有待厘清

要实现全民健身,不同阶段指导的重点应有所区别。集体指导目的是提高全民对健身的认识,积极参加科学健身。个体指导目的是针对不同的个体,设计针对性的健身方案,从而实现健身的个性化、高效化。不同阶段、不同地域集体指导与个体指导的侧重点应有所不同。健身指导人才应掌握因地制宜和个性化的指导方法。

3.专业全民健身指导人才缺乏

自实行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以来,我国各个省市区均有许多社会体育指导员活跃在社区、公园。人们的观念也从“要我运动”转变为“我要运动”。但这些社会体育指导员中大部分为中老年人,专业知识技能还有待提高。因此,急需一些专业的体育健康相关人员加入,使健身指导更科学、更合理。

二、互联网+社区:体医融合健身指导模式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关注自身的健康,积极主动参加健身活动的人数逐年增加。但由于医学知识和体育知识的欠缺,运动损伤出现的几率较高,健身活动过程中迫切需要科学的指导[4]。要满足人们的健身指导需求,需要卫生部门与体育部门的协调配合,探索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健身指导模式。人们健身的主要目的是防病治病,愿意寻求医生的指导[5]。由于我国人口众多,目前的人力物力还不能完全实现个性化的健身指导,还应以集体指导为主。大医院的诊治压力非常大,不可能定期对健康人群进行科学测试与健身指导。社区医院主要为社区成员提供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具有公益性的特点,不以营利为目的,是定期对健康人群进行科学测试与健身指导理想场所。目前我国已经全面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互联网+”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互联网+”为医疗服务提供了更强大的技术支持,使人们对健康拥有了更多主动权,享受到更多融合个性化需求的医疗健康服务[6]。“互联网+社区”是现阶段符合我国国情的体医融合健身指导的有效模式。全民健身指导人才的培养也需适应“互联网+社区”的需求。

1.建立专业的健身服务网络平台

健身服务网络平台是实现集体健身指导的有效途径。目前虽然出现了一些健身服务网站,提供一些科学的健身方法,但一些患慢性病的特殊人群得不到专业的健身服务。需要体育专业人员与医生密切配合,建立更加专业的健身服务平台,使不同人群都能得到专业的健身指导。

(1)建立网上专家指导系统。目前网络资源丰富,人们可以方便、快捷地查看相关信息,但人们更需要交互性更强的专家指导系统,进行个性化的服务,聘请国内医学、体育学相关专家通过网络为人们提供健身指导。

建立专家指导系统需要我国国民体检和国民体质监测相关大数据。体检中心每年积累大量数据,我国于2000年开始进行全国性的国民体质监测,每5年进行1次,至今已进行了4次,积累了大量数据,为我国五年规划提供了数据支持。数据需到更加深入地挖掘,发现国民体质的变化规律,指导全民健身活动。

健身平台应将体检和国民体质监测等大数据有机整合,为人们提供相关的数据信息。人们应能在网上查询到自己体检和体质测试的所有动态信息和专家指导系统给出的健身指导建议。

目前可传递设备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健身服务平台应能够自动对相关数据进行科学分析,提供个性化的运动处方。

(2)提供相关专业知识。不同人群都能在网络平台上查到相关卫生、健身的专业知识,也可以实现网上咨询,有专业人员给予及时答复,提供《中国成人身体活动指南》《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等信息[7,8]。健身指导人才也需掌握相应的知识,才能在平台进行指导。

(3)提供相关健身信息。人们能在网络平台查询到附近健身场馆,包括健身场馆电子地图、场地面积、交通方式、营业时间、价格等相关信息[9]。能够实现网上预订,方便人们进行健身活动。

2.社区是个体健康指导的主要场所

社区是若干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聚集在某一个领域里所形成的一个生活上相互关联的大集体,是社会有机体最基本的内容,是宏观社会的缩影。国家大力发展社区医疗服务体制,方便社区的居民看病。社区也是居民健身的主要场所,需要接受科学的健身指导,社区是实现全民健康的主要场所。

(1)社区医院增设健身指导岗位。社区医院实现了居民小病能够在家门口就能解决,大大缓解了就医压力和大医院的医疗服务压力。但健康中国背景下社区医院的功能不仅仅是为居民看病,还要承担起为居民进行科学健身指导的职责。医生虽然建议病人要适度运动,但因医生没有经过系统的体育教育,很难为病人开出科学的运动处方;而健身指导员虽然能够设计运动处方,但医学知识欠缺,无法制订针对某种病人的运动处方。需要医生和健身指导员协同配合,共同为病人设计个性化的运动处方。社区医院应增设健身指导岗位,配备专业的健身指导员,为社区居民服务。这也将进一步吸引更多的人加入到健身指导行列。

(2)建立居民健康档案。为有效地对社区居民进行健康指导,需定期为居民进行体检。体检中增加体质测试指标,不仅能及时发现疾病,还能对体质进行科学评估,提出科学的运动处方,体现了预防为主的思想。健身指导人才也需掌握疾病预防的知识。

(3)社区定期举办健康知识讲座。由社区医生和健身指导员或请高校或科研院所专家定期为社区居民举办健康知识讲座,提高居民对健康的认知水平,掌握正确的健身方法。

3.要有完善的保障体系

(1)软件保障。要打破卫生部门和体育部门分块管理的机制,建立“体医融合”的联动机制[10]。组织专家定期研制“居民体力活动指南”“居民健康饮食指南”等指导性文件。研究制订“社区医院健身指导员管理办法”“健身服务网络平台管理办法”等[11]。采用政府购买方式,使居民能够免费享受专业的健身指导。

(2)硬件保障。政府为社区配备国民体质监测设备,保证测试数据能够实时传输到网上专家指导系统。

三、全民健身指导人才培养改革

“互联网+社区”体医融合健身指导模式(见图1)是现阶段我国切实可行的指导模式,需要多个部门协调配合,才能切实提高全民健身水平,助力“健康中国2030”建设。要打破卫生部门和体育部门分块管理的机制,建立“体医融合”的联动机制,确保“互联网+社区”体医融合健身指导模式健康发展。全民健身指导人才是“互联网+社区”体医融合健身指导模式的决定因素。为适应新的全民健身指导模式,全民健身指导人才培养模式应进行相应改革:

图1 “互联网+社区”体医融合健身指导模式图

1.优化培训内容,适应社会需求

“互联网+社区”体医融合健身指导模式对全民健身指导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掌握科学的健身方法,还需掌握基础医学知识,以适应不同健身人群对健身指导的需求。

全民健身指导人员服务对象包括健康人群和患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的人群,只有掌握相关的运动医学知识才能指导健康人群进行科学锻炼,增强体质,预防疾病的发生。为糖尿病、高血压等特殊人群制订个性化运动处方,从而通过运动有效控制血糖、血压在正常范围。因此,全民健身指导人才培养过程中,应设置运动医学、运动医务监督、康复心理学等课程,使全民健身指导人才掌握相关运动医学知识,与社区医生配合对不同健身人群进行针对性的指导。

2.改革培训形式,提高培训效果

为了适应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工作发展的需要,近年来国家体育总局在每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建立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基地,各地也相应建立了其他等级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基地,定期对社会体育指导员进行培训,培养了大批全民健身指导人才。但这种定期培训的方式,全民健身指导人才只能定期接受培训,知识更新速度慢,遇到具体问题无法及时得到专家的指导。应建立现场培训与网络培训相结合的培训模式及社会体育指导员网络培训系统,使社会体育指导员通过网络学习,及时更新知识。建立社会体育指导员网络咨询系统,社会体育指导员可以通过该系统咨询实际问题,及时得到专家的有效指导。

3.改革培训机制,加强医体结合

社区是个体健康指导的主要场所,社区医生与社区社会体育指员沟通不足,影响了全民健身指导效果。为加强社区医生与社区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沟通,卫生部门应与体育部门联合建立定期对社区医生和社区社会体育指导员进行共同培训的机制,每次培训针对某一类病人,讲解如何进行体医结合,对病人进行科学管理和科学的健身指导,从而促进病人的病情改善[12]。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2] 刘兰娟,司虎克,刘成.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历史演进与现实动因分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17-25.

[3] Conroy DE,Hedeker D,McFadden HG et al.Lifestyle Inter vention Effects on the Frequency and Duration of Daily Mod erate-Vigorous Physical Activity and Leisure Screen Time[J]. Health Psychol.2016 Sep19.[Epub ahead of print]

[4] 徐继英,仲伟鉴,姚海宏,等.上海市15岁及以上居民健身活动模式与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健康教育,2014,(9):791-794.

[5] 杨雯茜,杨光,孟兵林,等.不同学历的20岁及以上人群体育锻炼状况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6,(17):117-118.

[6] 李晓南,孙俊菲,倪小玲,等.互联网+社区健康管理服务模式探讨[J].中国卫生信息管理杂志,2016,(1):85-88.

[7] 赵文华.中国成人身体活动指南(试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

[8] 中国营养学会.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

[9] 郑小凤,张朋.城市体育健身电子地图建设现状及构建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66-71.

[10] 黄亚茹,梅涛,郭静.医体结合,强化运动促进健康的指导——基于对美国运动促进健康指导服务平台的考察[J].中国体育科技,2015,(6):3-9.

[11] 郭新艳.创新扩散理论在城镇居民体育健身行为干预研究中的应用[J].现代预防医学,2015,(13):2375-2379.

[12] 张宇,林张茜,刘菊红.运动干预及社区管理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影响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4,17(22):2634-2636.

2017-01-28

河北省哲学社会科学项目(HB16TY009)

王海涛(1973-),男,河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人体运动生物信息测评重点实验室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体质测量与评价。

猜你喜欢
健康中国2030体医指导员
创建体医融合健康促进体系实践研究
后疫情时代安徽省体医融合现状的调查研究
边界与可能:体医融合中的身体、技术与知识
滑雪社会体育指导员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研究
同江市 严把三关 促“两新”组织党建指导员作用发挥
四个问题带你读懂两万字的“健康中国2030”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将如何影响生活?
好伙食顶半个指导员
“健康中国2030”战略主题:“共建共享 全民健康”
杜克大学终身教授汤胜蓝谈“健康中国2030”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