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化比较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2017-05-18 10:01巫峻
课程教育研究·上 2017年14期
关键词:对外汉语中国差异

巫峻

【摘要】中国国际地位的日益提高,新兴学科对外汉语也迅速升温。但是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就需要我们对中西方文化进行比较,并且运用到对外汉语教学中,在世界各国推广汉语,并且让世界各国了解中国。

【关键词】对外汉语 差异 中国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4-0005-02

1.引言

对于人类,语言是人与人之间了解的工具和桥梁。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进入了信息时代,地球村的意识在我们的心里也逐渐形成,语言可以帮助我们互相了解,加强各国之间的交流沟通,促进各国的发展,促进我国走向世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有很大提高,世界各国想要了解中国,而汉语担当了与世界交流的桥梁,通过这个桥梁,中国将走向世界,世界将了解中国。尤其是中国加入了WTO和成功举办2008年奥运会后,汉语代表着中国在世界各地焕发着生命力,对外汉语也迅速升温。

近年来,来中国留学者人数日益增多,而且在一百多个国家的两千多所大学都开设了汉语课程,汉语已作为大学入学考试的外语科目之一。许多留学生通过在中国学习汉语,了解中国的文化传统,喜欢上了这里的人土风情,对外汉语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加强了国与国之间的文化交流[2]。

如果一个民族的语言在世界上没有了地位或者失去了一席之地,那么这个国家和民族也将会在这个世界上失去一席之地,变得没有尊严。因此,对外汉语就是现在把握向世界推广汉语的重要通道,加上现在地球村意识的加强,对外汉语就担负着向世界推广汉语,弘扬中国文化,使汉语成为代表中国文化魅力的一个商标,通过对外汉语培养出一批批爱中国,爱说汉语,对中国友好的外国友人。另一方面,对外汉语对于扩大和加深与世界各国政治经济方面的交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提高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也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3]。

2.中西文化的比较

2.1 简析文化的本质

文化是“人类某一群体所普遍享有的、通过学习得到的信念、价值观念或行为特征”,它具有民族性、社会性、系统性等特征。对于个人来说,有关的文化知识和能力是后天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通过学习获得的。[1]

所谓的文化,不仅仅是文学、文艺和文物罢了,其实民族精神、思想、气志节操以及政治的制度组织、社会的风气、伦理道德,还有个人的生活起居、言行举止等等都是属于文化的一部分。而他们的背后都有着一个共同的本体——语言。

对于文化概念的理解,随着社会和人类学的发展而愈来愈宽泛,以至于把文化看作是通过人类历史创选出来的物质和精神的价值总和[4]。对文化的这种宽泛理解已被现代人多数文化人类学家所接受。这说明人类对文化的认识是随着实践的深入而不断深化的。文化是一个内涵非常宽泛的概念,上至制度思想,下至饮食服饰,都属于文化。

2.2 中西文化的差异

2.2.1 交际中的文化差异

跨文化交际,是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际行为。在这种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就会出现文化差异带来的不便[5]。

跨文化交际的关键是有效的运用和适当的运用语言,但是运用语言的适当性就又受到了各民族语言背景的限制。因此,来自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人对同一个事物、同一件事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和不同的看法。從小老师就教导我们要学会谦虚,在我们看来,谦虚是值得称赞的好品德,对于一件事情,我们做得很好,对于别人的赞扬或者夸奖,我们总会谦虚地说“没有,我做得还不够好,我需要改进的地方还很多。”而这对于欧美人就是不能理解的一种说法,在他们看来,这并不是谦虚的一种说法,而会想“为什么这么说呢?”这种疑问就包含了两种意思,(1)你做得很好,为什么说不好呢?(2)既然你知道你做得不好,哪里不好,为什么还要讲出来给大家听呢?文化背景造成的心理差异是我们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难点,甚至在课堂教学时,教师也面临着学习习惯的差异带来的不便,西方学生习惯自由的无拘无束的教学方式,而东方学生习惯的是严肃的教学课堂。西方学生善于恭维他人,也喜欢接受他人的夸奖,尤其是接受同学老师对他当面的夸奖,而我们中国人面对这种方式的赞扬就会感觉无所适从,不知道该怎么办。

2.2.2 词语文化内涵的差异

同一个词,因为文化背景的不同,在不同国家的人看来都是不同的意味。在西方人眼里,red一直都是贬义的意味。在他们看来,“红色”代表着“危险”“流血”“杀戮”等等这样的意思,这些意味大概跟欧洲人的祖先是游牧民族有关,在生存的历史中,红色总是能让他们联想起屠杀牲畜以及杀戮。而对于红色,在中国人看来却意味完全不一样。汉语中的红色代表着革命、代表着喜庆、吉祥,国庆、过年、红事我们习惯用红色来表示我们喜悦的心情[6]。

2.2.3语言教学中的文化差异

我们同样通过举例来说明在语言教学中文化的差异。例如:“龙”。在中西方,龙都是文化神话传说中的动物。在中国,所有的炎黄子孙都是龙的传人,在我们中国的文化里,龙一直都是吉祥尊贵的象征,同样也象征着高贵和国家的繁荣。历代王朝的皇帝都把自己称为“真龙天子”,直到现在,我们还把中国称为“东方巨龙”。五千年来,在中国已经形成了一种龙的文化。而在西方世界中,dragon代表着邪恶,有说dragon是一种狰狞的怪兽,是恶魔的化身。这种对龙的理解与中国完全不同。为了较少误解,我们只好用the Chinese dragon来表示汉语中的龙。

对于中国人和外国人,节日活动的意义就不一样。在中国,人们跟据农历上的节令,通过这些节庆活动庆祝今年的好收成,祈求明年风调雨顺。最典型的就是中国人的“年”,“年”就是人们为了庆祝今年好收成欢乐至极的节庆。而在国外,人们更偏向于借节日来宣泄个人的情绪、张扬个人的人格,在宗教教义和近代西方“人本主义”的思想影响下,就产生了诸如万圣节、复活节等的节日[7]。在这些节日里,他们缓解压抑已久的工作压力抑或生存压力。

从上面两个例子,我们就能看出对于文化东西方的差异,我们不可否认的是这些差异在我们对外汉语的教学过程时时刻刻都在起着作用,因此,我们了解这些差异,并且在对外汉语过程中适当的运用这些差异。

3.东西文化比较在教学中的应用

3.1 东西文化的背景在教学中的应用

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有意识的加深学生对东西文化背景差异的了解,而对于这个差异的了解又不是一时就能做到的,所以我们要在学生学习汉语的过程中,相应的让他们了解和接受汉语的文化背景[7]。这就对于提高学生的汉语水平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对于要加深对汉语背景了解的任务,这就又取决于对外汉语教师了。除了对学生要具备强烈的责任心和事业心以外,教师还需要不断的学习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不断的更新知识,并且在实际教学中学以致用。只有这样,对外汉语老师才能培育出不只是会说中国话的外国学生,还教会了这些学生中国是一个怎样的民族,有着怎样的历史,有着怎样的未来。这样外国学生学习汉语会更容易些,更好的掌握汉语这门学科。

3.2 语言表达的不同在教学中的应用

英语、汉语抑或其他的任何一门语言都有着各自的文化,这不仅是指物质财富或者精神财富,而且在语言的表达方式上都存在着差异。这些差异就表现在人们的思维方式、言谈举止等等上。文化的差异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着语言的生成、变化等过程的不同,提高对外汉语教学水平的不同,就要了解这些表达上的诸多不同,然后准确的理解和适当的使用这门语言。对于提高外国学生的汉语水平,除了拼音、词汇、句子时必须要学的以外,他们还应该明白在中国,中国人如何看待事物,如何观察世界,了解中国如何用汉语来表达中国思想、习惯、行为等。也就是说学习一门语言的过程就是学习其语言文化的过程。

3.3 生活习惯的不同在教学中的应用

对于中国的学生,从小就被教育要团结友爱,互相关心,要把集体的事当作自己的事来办,所以当别人遇到困难的时候,他们都乐意去了解,并且愿意去倾听,别人也愿意讲出来解决问题。但是对于外国人,他们就特别注意自己隐私的保密,他们不愿意让别人知道他们的隐私,更不愿意让别人干扰他们的生活。因此,这对于中国人很热情的询寒问暖,在外国人看来就成了窥探隐私。我们不要在第一次见面就问外国人年龄、婚姻状况、诉说家长里短等等,这对于他们都是很不礼貌的行为。另外,当我们接受外国学生送的礼物时,应该客气的打开礼物,赞美礼物的精美来表示礼貌。而对于中国人本身,我们会接过礼物,表达谢意,然后等客人走后再打开礼物,这就是東西文化习俗的不同。这些生活习惯看来都是生活中的小事,但这些足以影响对外汉语的教学水平,在这些不足轻重的小事中,我们对学生表示了尊重,相应的学生会对我们对外汉语的教师表示相应的尊重,并且对汉语文化刮目相看。只有在对外汉语教学的同时,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习惯的差异,并且在生活交际中得以应用,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具有跨文化的交际能力。

希望通过对外汉语这门课让西方人更了解中国,尊重对方的习俗,来达到最佳的对外汉语的效果。

4.结论

通过比较中方与西方文化方面的差异,教学者在教学过程中,有必要考虑一下学习者自身的因素,因材施教,因人而异,从而在学习过程中使汉语学习者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得以充分发挥。另一方面,教学者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能够做到以文化的角度解释汉语言知识,使学习者掌握汉语言技能,又能够在学习汉语言知识的同时,积极的宣传中华文化,弘扬中华文明。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是进行跨文化交际和提高跨文化交际成效的基础。希望对外汉语这门课程能积极促进中西方文化的交流,积极推广汉语在世界上的应用。

参考文献:

[1]张先亮.文化交际学,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第一版.

[2]陈昌来.对外汉语教学概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4第一版.

[3]杜春妮.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渗透方法与意义,教学园地,2009(2).

[4]唐晓英. 关于对外汉语教学的几点思考[J].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1):145.

[5]高一虹.语言文化差异的认识与超越[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6]胡国强.从颜色词看英汉语言文化的异同[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2,1(第23卷,第1期).

[7]冯丽萍.非汉字背景留学生汉字形音识别的影响因素[J].汉字文化,2002,(3).

猜你喜欢
对外汉语中国差异
相似与差异
找句子差异
男女生的思维差异
在高中数学中渗透“解题差异论”的实践研究
国际汉语教学的理念方法
浅论对外汉语听力课教学热身环节中中文歌曲的应用
肯尼·格雷特,爵士的“中国”调子